中国小提琴网 - Chinaviolin.NET

QQ登录

只能登录,注册无效

img_loading
智能检测中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心得体会] [原创]音乐是修行也是修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柴火夫司机 发表于 2007-8-6 21:0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琴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小提琴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音乐是修行也是修养

  好象是莎士比亚说过:三天可以造就一个暴发户,可是三代才能培养一个贵族。这句虽然有点轻视大众的成份,但它说得却是实情。过去在西方,贵族对后代的教育中就包含音乐的教育。

  亨德尔本是德国人,与巴赫同龄同祖国,但他长期居住在英国,他的清唱剧《弥赛亚》在英国演出,当时英国国王及一大批贵族也在观看演出。当演到“哈里路亚”大合唱时,乔治王激动得站了起来。大家一定知道,这是一首极为有名的合唱曲,可以说,这部诞生于巴罗克后期,几乎是古典音乐史上最早的合唱曲,达到了合唱艺术的巅峰,差不多可以说,至今没有一部合唱曲能超越它。也由此可见,乔治王也有着一定的音乐修养。

  按照礼仪,国王起立,民众也应起立。所以全体起立,也是对这首千古绝唱表示致敬。这是一个很动人的场面,这样一种场面,不能简单地用过去权力与阶级的观点也解释,它体现出至少在当时的一种音乐甚至文化的修养,这种修养有着一定的普及性。从此以后英国乃至西方有一个不成文的习惯,每当演出这首曲子时,全体起立。

  80年代初,我上大学的时侯,我国著名指挥家李德伦率我们本省的乐团到我的母校演出交响乐,记不清好象是贝多芬的“英雄”。那时改革开放不久,有文化界文艺界的人士提出高雅音乐在民众间的普及,李大师也是在这种环境下来我校的。但结果让人十分失望。校礼堂里一片混乱,说话声聊天声甚至还有家属带着儿童所发出的哭闹声响成一片,哪里是古典音乐会。李德伦十分生气,两次批评台下观众。第一次是在第一乐章结束后要台下的观众注意保持应有的次序。第二次他忍无可忍中间中断表演,用非常严厉的措词批评台下的观众。很多人还奇怪指挥家为什么这么生气。我想李大师也一定奇怪怎么一个小有名气的重点大学里的音乐甚至是文化教养如此差,他可能遇到了他一生中最乱的场面。这观众哪里是听音乐,简直是看马戏嘛。

  其实音乐修养与人的文化修养甚至礼仪礼节言谈举止是相辅相承的。正如前面莎士比亚说过的,这不是一天两天能学来的,是一个人长期的潜移默化中一点一滴逐渐形成的(不过对音乐的喜爱又是另一回事,不能否认这有天生的成份,这个问题可以专门去讲)。在西方,古曲音乐的普及有着十分漫长的历史,并不是某个音乐学院教出一代学生就能完成的。文艺复兴与巴罗克这两个时期对艺术,包括美术、音乐、戏剧、文学等起了很大的推动。另外还要特别讲一下宗教,说到这里,我想说我们不能把宗教和迷信简单地联系在一起,宗教在历史上是有过非常积极的作用的。不仅对音乐和美术,甚至对道德都有促进。西方人的音乐和文化素养就是这样长期形成的。今天我们要提高全民的音乐修养,也必须同时提高道德与文化修养。而这不是一天两天,甚至不是一代两代人所能完成的。

  就在前几天和一位既是乐器店经理又是乐器老师的一位讲起寻找小提琴老师的事,他给我作了介绍后又讲了学费问题,我当时表示学音乐又不是买菜要讨价还价。这位老师苦笑着说:“你不知道,只有40%的家长是来学琴的。有60%的家长就是“卖菜”的,甚至其中有10%的是“捡破烂”的。依我说他们还学个什么琴呀,又能学出个什么呀”。这话说得虽然有些尖刻,但我想可能是实情,常常并不是单纯因为交不起学费的问题。其实亲眼见过学琴家长与音乐文化修养很不协调的言谈举止。就在我和这位老师谈话时,他的琴行里来了一位女士带着女儿到琴行里看琴,她的女儿坐在钢琴前面弹得也是有模有样的,但看她的衣着打扮可有点不敢恭维,再看她的母亲,圾拉着拖鞋的光脚不停地在空中抖着。

  大约是在80年代中后期,我已经毕业离开学校,还在读研的两位同学搞来了三张音乐会的票。他们知道我喜欢,就约我一起去,在本地音乐学院礼堂里,记得好象是菲律宾一个小室内乐团表演。同学是下午打来电话,当时我正在上班,夏天我穿的是T恤和短裤,这一身装束是不适合参加古典音乐会的。可是我家离单位很远,下班后回家换衣服来不及了。只好这么一身装扮就去了,路上心里一直不安。不过我发现到场的很多人着装也很随便,甚至有人手里拿着扇子,在音乐厅里煽扇子可是很不得体的。看情形观看演出的主要是音乐学院的老师,也有少数学生。最后演奏的是《二泉映月》。就在这时,出了一件让我很尴尬的事,其中一位同学很响地说了句“嗯?白毛女”。我当时感到脸上有些发烧,这不光是他搞错了,关键是本就不该说话。我不好去纠正,心想不吭气过去就算了。可另一位同学非要纠正他,怎么纠正呢:“不是,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天!还纠正错了。如果我知道这样,还不如当初我来纠正。这时我低下头,小声告诉他是二泉映月,并用手在他腿上压了一下,意思是别出声。可这位同学大大咧咧,仍然声音挺大地说:“噢对了,是二泉映月”。那一次,我深切地体会到什么叫“恨不能找个地缝钻进去”,的确是这种感觉,我羞得真想钻到椅子下面去。

  在西方参加古曲音乐会,观众的衣着都是很讲究的,男人通常是深色或黑色西装和领带,女士相对灵活一点。全场听不到一句讲话声。我们也可以注意到舞台的主色调也是深色的,比如深棕色深红色。在我国大约十几年前有这么一次音乐会给我印象很深,我看的是电视转播。我先说明一下,仅仅是我个人看法,很可能不对。中央乐团演奏交响乐。指挥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女士,我非常尊敬这位指挥。我们知道极少有女指挥家,指挥一般都是黑色或深色燕尾服,或者西服。但这是一位女士,该着什么装呢?这好象是个难题。我个人以为仍然要深色礼服。但这次是白色连衣裙,我个人认为很不协调。

  音乐修养与文化修养一样,是个全民族的事,而且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是听了几首乐曲就能达到的。中央电视台上就出过几次失误甚至是笑话。

  十几年前好象是三位年轻编辑编排了一个音乐舞剧,选用的是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鸟》,再加上舞蹈,感觉很新奇的。可是当字幕打出后,出了笑话,是“火岛”两个字。斯氏的原文是俄文,英文就是fire bird,火鸟就是直接的意译。搞成“火岛”,一定是中间有人把已经翻译成的中文的“鸟”字看成了岛,也就是说此人其实就不知道这首曲子。不管是哪个环节出了错,但这么大个错误居然没人检查出来。

  大约也是十多年前,央视一位著名的节目主持人在报普契尼的歌剧《图兰多》时也出了错,图兰多是音译,原文最早常译成《图兰多特》(字母“t”在最后),这两种译法都行,或类似的《杜朗多(特)》等,但这位主持人拿着节目说明至少两次读成了“图兰特多”这明显是把后两字搞反了。

  还有一次,两位著名相声演员,在说相声中间解说贝多芬,把他称为“交响乐之父”,我们知道,交响乐之父是海顿而不是贝多芬。生活中搞错不奇怪,但在央视节目中这样子讲至少反映出做节目不严谨,可能是想当然地就加了这么一句。

柴可夫司机 2007.8.6

工作要持之以恒,真诚的艺术家不能借口情绪不佳而束手坐待。——柴可夫斯基
2
静思 发表于 2007-8-6 21:27:00 | 只看该作者
气、悲、叹、悯、望
3
李鸽里 发表于 2015-11-20 21:21:00 | 只看该作者
知礼方能识乐。
4
resthk 发表于 2015-11-21 18:09:00 | 只看该作者
百善孝为先,先有孝道然后才能识文。这也是教字的原意,可是现在的教育出来的人才却道德败坏,
道德危机成为最大的隐患。 争名逐利,损人利己。
人与人之间缺少最基本的信任,又哪来的和谐社会,放下持念静下心态从我做起吧!!!
生活本来就是一曲最长的交响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广告联系|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5-4-22 18:48

Powered by Chinaviolin.NET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