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拜读小于的好文章,获益多多,已经收藏。以前也曾看过许多关于斯琴的资料,大都是将这位制琴大师加以神秘化顶礼膜拜的文字。小于的视角比较独特,从纵向的角度描绘其马鞍形的发展变化轨迹,给人一种沧海桑田的历史真实感。笔者对斯琴的风格特色概括极为鲜明与集中,令人一目了然;对斯氏遗产的最大价值——不是几把老琴而是不断探索与改革的创新精神,论述得相当深刻,给人启迪甚深。其实斯特拉瓦底也并非一生下来就是制琴的天才,他的琴也并非个个都是传世极品,关于斯琴油漆奥秘的神乎其神故弄玄虚的骗人神话一下子被打破了。仿制斯琴的风气古已有之于今为烈,但徒有其外表而未必得其精髓者比比皆是。一味地重复模仿不会更新创造,只能是一条每况愈下越走越窄的死胡同。还有,我觉得小于的文笔越来越练达了,最后一段文字简直精彩绝伦,真可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啊! 真希望那些挂着斯琴的羊头,卖自己假冒伪劣狗肉的制琴师们,再来读一读这段精彩文字: “Strad的遗产是什么, 仅仅是那些琴么? 大错特错。 是他起到的变革作用。 他一生制作了几十个模具,不停的寻找音色和工艺的平衡点。有些模具甚至只使用了一次就放弃了。 假设一下,如果你是一个制作师, 订单多的做不完, 价格一流, 你会不会花如此多的时间来怀疑自己和改正自己,还是保持自己已经有的就足够了?小提琴模具可能改动小的大家看不出来,大提琴就明显多了。 他的大提琴模具如果放在一起,呵呵,真是一场戏。 大的像小号的Bass,小的像大号中提琴。 直到他找到了几乎完美的'B" 模具。 我说大提琴其实是想说, 模具变化的起因是源自于演奏者。 他的大提琴模具之所以变来变去, 是因为那个事情大提琴正在从伴奏乐器走向独奏乐器,迫使他必须适应新的订单的新的需求,大提琴不再是一个重复的低音持续,而是一个要越于整个乐队之上的领奏独奏者, 这样的乐器必须既要足够的音量,又要舒适和适合演奏高难技巧。 所以说,Stradivari的秘密, 不是什么油漆, 油漆是他外面买的, 而是不停的探索尝试和自我怀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