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提琴网 - Chinaviolin.NET

QQ登录

只能登录,注册无效

img_loading
智能检测中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藏鉴赏] 小于说琴【三 】:我所了解的 Stradivari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小于 发表于 2009-10-27 22:37:0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琴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小提琴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看了大家的建议,我觉得还是应该先说一下斯式的一些基本的知识,要不然剩下的也说不清楚。 小提琴制作名家大家最熟悉的是Stradivari了。大半的现代提琴,都是以他的某个作品作为原型来发展制作的。至于仿制,复制,和个人制作的区别,最后在大概说一下。
     Stradivari的制琴生涯,大家稍有了解的话可以知道,大概分为三个阶段。 成长时期   黄金时期  和   衰退时期。
      所谓成长时期,也就是他的学徒时期。他的老师  Nicolo' Amati就不得不提了。 Amati家族的一位黄金才子。 把Andrea Amati 和 兄弟Amati的风格发扬光大的同时,影响了整个Cremona学派,也影响了整个制琴业。 为什么? Stradivari 和 Guarneri都是他的学生。
     Stradivari原来是搞木工雕刻的,进入Nicolo Amiti的作坊才开始他的制琴生涯。当时的Nicolo已经是金字塔顶端的人物了。他的东西暂时是无可置疑的。作为学徒的Stradivari,当然要做老师要求他做的东西, 所以整个学徒时期  是以Amati风格的模仿,和极其精确的手工而著称的。
   看一下大概同时代两人的作品吧。
每个时期的东西  我们主要比较三个地方  琴头  F孔  中腰C曲线
先看一下老师的作品。



  主要特点
1  琴头是基本的正圆曲线
2  F孔平行直立放置  小翅是Amati风格的逐渐缩小走向且宽度对比不是很明显。
3  中腰曲线是非常女性化的流线,没有任何类似直角的地方,完全的“圆”的感觉。
再看一下Stradivari 早起的作品




如何?对比一下吧   够不够相似,也许你说,没有什么感觉啊。 那好吧 ,Nicolo 去世以后,看看Stradivari 变成什么样了吧。  这个阶段其实不应该直接叫黄金时期,  我们以1710年为一个分化点, 之前的我们叫他成长期  后面的我们叫他成熟期好了.
     同样是上面位置的图片, 先看一个成长期的作品。
1709 (Greffuhle)



  成长期的Stradivari非常追求手工上的突破,这一阶段的提琴,材料都是极品中的极品,而且出现了大量的镶花提琴,充分展示了他原来木工雕刻的功底。 在风格上也开始有了很大的变化。
1   琴头螺旋曲线开始出现重心,不再是正圆,而是倾斜的椭圆曲线。
2   F孔依旧直立放置, 但是小翅不再收缩 ,而是典型的Stradivari的平行线,而且上下小翅宽窄区别明显。
3  中腰曲线明显的向“四方”感觉改变。   
琴的整体感觉已经脱离的Amati的女性感觉,而是一种极为阳刚的年轻小伙子的感觉。
   下面就是黄金时期了,不再是个小伙子,而是一个深思熟虑的智者了。
代表作   当然是我们熟悉的   1715 Cremonese.




这个时期是上一个时期的升华,所以特点是基本一致的,但是主要区别在于其他地方线条的配合和局部的风格调整。
    1   琴头保持椭圆的重心,但是线条的处理明显老道了很多,不再棱角分明。这个琴头浑然一体。
   2   F 孔基本不变,但是放置略微向中心倾斜。线条优美。
   3  中腰的曲线完完全全的变成的方形的感觉。
    不过人都是会老的,虽然说记载中Stradivari做琴到很晚,但是其实在晚期的那些都已经不是他的作品了,一些学生的代工而已,而他自己的儿子也最终顶不住这些高徒的竞争败下阵来。看看晚期的作品吧,不细说了。   手工的精准已经没有,木材也不再讲究。


    风格变化基本完事儿了。  现在我要说为什么, 大家都在做Strad琴。
Strad的遗产是什么, 仅仅是那些琴么? 大错特错。 是他起到的变革作用。 他一生制作了几十个模具,不停的寻找音色和工艺的平衡点。有些模具甚至只使用了一次就放弃了。 假设一下,如果你是一个制作师, 订单多的做不完, 价格一流, 你会不会花如此多的时间来怀疑自己和改正自己,还是保持自己已经有的就足够了?小提琴模具可能改动小的大家看不出来,大提琴就明显多了。 他的大提琴模具如果放在一起,呵呵,真是一场戏。 大的像小号的Bass,小的像大号中提琴。  直到他找到了几乎完美的'B" 模具。 我说大提琴其实是想说, 模具变化的起因是源自于演奏者。  他的大提琴模具之所以变来变去, 是因为那个时期大提琴正在从伴奏乐器走向独奏乐器,迫使他必须适应新的订单的新的需求,大提琴不再是一个重复的低音持续,而是一个要越于整个乐队之上的领奏独奏者, 这样的乐器必须既要足够的音量,又要舒适和适合演奏高难技巧。
          所以说,Stradivari的秘密, 不是什么油漆, 油漆是他外面买的,  而是不停的探索尝试和自我怀疑。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0-28 7:41:05编辑过]

良好的音准主要是建立在由耳朵指导的触指感觉上的。——加拉米安
2
东府花园 发表于 2009-10-28 06:19:00 | 只看该作者

有幸拜读小于的好文章,获益多多,已经收藏。以前也曾看过许多关于斯琴的资料,大都是将这位制琴大师加以神秘化顶礼膜拜的文字。小于的视角比较独特,从纵向的角度描绘其马鞍形的发展变化轨迹,给人一种沧海桑田的历史真实感。笔者对斯琴的风格特色概括极为鲜明与集中,令人一目了然;对斯氏遗产的最大价值——不是几把老琴而是不断探索与改革的创新精神,论述得相当深刻,给人启迪甚深。其实斯特拉瓦底也并非一生下来就是制琴的天才,他的琴也并非个个都是传世极品,关于斯琴油漆奥秘的神乎其神故弄玄虚的骗人神话一下子被打破了。仿制斯琴的风气古已有之于今为烈,但徒有其外表而未必得其精髓者比比皆是。一味地重复模仿不会更新创造,只能是一条每况愈下越走越窄的死胡同。还有,我觉得小于的文笔越来越练达了,最后一段文字简直精彩绝伦,真可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啊!

真希望那些挂着斯琴的羊头,卖自己假冒伪劣狗肉的制琴师们,再来读一读这段精彩文字:

“Strad的遗产是什么, 仅仅是那些琴么? 大错特错。 是他起到的变革作用。 他一生制作了几十个模具,不停的寻找音色和工艺的平衡点。有些模具甚至只使用了一次就放弃了。 假设一下,如果你是一个制作师, 订单多的做不完, 价格一流, 你会不会花如此多的时间来怀疑自己和改正自己,还是保持自己已经有的就足够了?小提琴模具可能改动小的大家看不出来,大提琴就明显多了。 他的大提琴模具如果放在一起,呵呵,真是一场戏。 大的像小号的Bass,小的像大号中提琴。 直到他找到了几乎完美的'B" 模具。 我说大提琴其实是想说, 模具变化的起因是源自于演奏者。 他的大提琴模具之所以变来变去, 是因为那个事情大提琴正在从伴奏乐器走向独奏乐器,迫使他必须适应新的订单的新的需求,大提琴不再是一个重复的低音持续,而是一个要越于整个乐队之上的领奏独奏者, 这样的乐器必须既要足够的音量,又要舒适和适合演奏高难技巧。

所以说,Stradivari的秘密, 不是什么油漆, 油漆是他外面买的, 而是不停的探索尝试和自我怀疑。”

3
 楼主| 小于 发表于 2009-10-28 07:52:00 | 只看该作者

补图:

所有的Stradivari大提琴模具的同比例对比图。 看看他40年中光在大提琴上就下了多少功夫吧。其中的1713就是用的" B " 模具。即使是今天,他所流传下来的可以演奏的大提琴,一半都出自这个模具。但是大家也看到了,找到了" B " 模具以后他依然在改变,直到他觉得自己走错路了,回到原来的B模具。 B 是 意大利语Buono的意思,也就是英语的Good. 也就是说他已经满意了。但是探索依旧在继续。哪怕是错路,也要走到最后才知道。 因为那个年代,Stradivari可没有现在这么多琴型可以选择。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0-29 3:05:11编辑过]
4
小提琴爱好者 发表于 2009-10-28 10:37:00 | 只看该作者

小于把留学所学知识无私的奉贤给了论坛,说声感谢有点俗套了,但又能说什么呢?

5
zyw8000 发表于 2009-10-28 13:55:00 | 只看该作者

以欣喜、渴求的心态读完了“小于”老师精妙绝伦的好文章。沿着文章的思路,从一个全新的视角了解“斯脱拉第瓦利”琴,感觉诚如“东府”老师所说之“获益多多,启迪甚深。”再读“东府”老师的评论,感觉一个字——妙!想对“小于”老师的辛勤写作说一声“感谢”吧,“小提琴爱好者”老师的一句话作了概括:说声感谢有点俗套了!呵呵!

[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3][em03][em03][em03][em03][em03][em03][em03][em03][em03][em03][em03][em03][em03][em03][em03][em03][em03][em03][em03]
6
一夫 发表于 2009-10-28 15:13:00 | 只看该作者
多谢小于苦心介绍知识.
7
evariccobono 发表于 2009-10-28 15:28:00 | 只看该作者

"自我怀疑 探索尝试.... "

如此诠释 可见版主的见识与修为....

8
vorbis 发表于 2009-10-28 21:25:00 | 只看该作者
1715 跟我那把琴也太像了吧,右边的 F 孔也是偏右的,我那把琴应该是仿的 1715
9
如歌如吟 发表于 2009-10-29 00:53:00 | 只看该作者
千言万语汇成两个字,就是,感谢!
10
红衣大炮 发表于 2009-10-29 07:35:00 | 只看该作者
谢小于老师传教解惑,恭听续集,
11
东府花园 发表于 2009-10-29 10:22:00 | 只看该作者
小于关于世界名琴的论述对于目前中国制琴业无疑将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我所见到的be modelled onc opy或者strypped-down世界名琴仿制品,几乎没有一例能超过原作。究其原因,时代背景人文环境、年龄阅历、原料材质、制作工艺、技术水准、风貌格调、特别是观念信心(与演奏家的技术需求与期待视野相吻合)绝非可以同日而语罢了!得其形而忘其神,尤其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现象,令人感到莫大悲哀与不无愤慨……真诚希望作为制琴业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小于应该力争融古今中西之所长,取天地日月之精华,千万不要重复别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制出前无古人的好琴来,为中国的制琴业做出应有的历史贡献!!!
12
如歌如吟 发表于 2009-10-29 18:35:00 | 只看该作者

小于加油!!

13
回来火车 发表于 2009-10-30 14:05:00 | 只看该作者

非常感谢,学到很多东西.不光是关于琴的!~

14
wingtom 发表于 2009-10-30 20:34:00 | 只看该作者
我也喜欢小于!喜欢怀有梦想并勇于思考和探索的人。是学术精神的体现,支持!!!!
15
liusu_am1990 发表于 2009-11-1 01:47:00 | 只看该作者
如果没有小于老师的指点,光我自己看是什么也看不明白的。谢谢
16
tiezi 发表于 2009-11-2 07:01:00 | 只看该作者
谢小于老师传教解惑,恭听续集,
17
5255dance 发表于 2009-11-2 10:09:00 | 只看该作者

太好了,真是长见识了!

18
david08 发表于 2009-11-2 15:38:00 | 只看该作者

不错不错。

19
zqwcpzy 发表于 2009-11-19 21:39:00 | 只看该作者

非常感激于老师出色的讲解,收益颇丰。

还想请教于老师: 这三个时期,斯大爷做的琴面、背板的纵、横弧以及弧高是否也有变化?很想知道,谢谢!!!

20
njzy789 发表于 2009-12-13 00:09:00 | 只看该作者
啥也不说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广告联系|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5-4-22 19:12

Powered by Chinaviolin.NET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