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鱼儿版主的鼓励,再说几句:
假设:小提琴音乐创作要是走出感性的误区,从中华渊源文明中去寻找素材,表达中国人特有的思想,特有的民族精神,应该能创作出好作品。
但关键是找到结合点,“边疆”、“政治”、“风景’是吗?中华文化力量雄浑,思想深邃,对文、哲的深度思考我们要比西方早,这种习惯形成的也早,而在终极根源上,文、哲、诗、赋、歌都是表达人类情感的,是一种精神的释放,意义的探索。所以与西方宗教的使命是相通的。区别只不过是“佛陀”、“耶酥”与“孔”“老”的不同。
所以在“仁义”“克己复礼”“天下”“乾坤”“和同”“忠孝”等等一整套思想体系的指导下,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人文精神,特有的胸怀,这决不仅限于对“花儿红了”的感慨,也不限于“太阳照耀”的喜悦。确切的说是中国人是登楼不仅是观景,是要言志的(如曹操、李白和范仲淹等人给我们养成的习惯,毛泽东也同样),中国人到了水边也不是只看其流动和岸上的花草,而是感言智慧与命运的(如屈原、高渐离、朱自清),山不只是山,水也不只是水。
但是在音乐的传承中,也许是因为很早的时候有某个皇上因喜欢音乐亡国或被视为玩物丧志,而被后世立为典型(待专家考证下结论),所以在音乐环境的塑造过程中始终没能形成“高能为核”的好环境,反正直接的说就是长期以来中国“一流的人才不能搞音乐”,音乐天赋极高也要藏着,不然这孩子没出息,不能读书做官光宗耀祖!音乐的发展既缺失了政府的支持赞助,又没有天才音乐家其父母的鼓励和社会的土壤,自然不形成音乐人才辈出的局面,音乐的地位不被社会认可,不被赋予使命,自然只能让一些“二三流”甚至更差的人去搞,这些人的教育、认知、感悟只能任其自然了。
在一个特定历史背景时期,小提琴(及其它器乐、音乐形式)成为了政治的武器,甚至脱离人性去创作……
还有一个历史时期是功利时代,人们追求经济发展,“高能为核”吸引一级人才去经商,政府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选择的是主义、理论等等,而不是溯源我们的思想的渊源文明。所以困惑了,迷茫了就哈韩、哈日。
但这只是暂时现象,因为共同的经历形成文化,文化是最稳定的!难以改变的!,中华的精神生命力是无限的!现在的社会人们已经可以自由地用音乐表达情感,政府也认为器乐比赛的胜利和好音乐作品的诞生是为国争光,无数家长们也为了让下一代比自己“素质强”舍得花高成本投入孩子的音乐教育,功利面前暂时的迷失也必将引导我们回到文化复兴的道路上!最主要的是未来20-30年,有音乐天赋和良好背景人才更加可能走近音乐专业的道路,家长、社会给予更多的将是支持!
到那时,某位或某几位或某批“中国莫扎特、贝多芬们”探寻文明、探寻自身的思想、探寻人生,好作品水道渠成了!如果他们喜爱小提琴(最好熟悉小提琴),那么好的中国小提琴作品也就应运而生了。
这个(些)作品在民族性体现上绝不输于西贝柳斯的协奏曲或拉罗西班牙交响乐,也希望我们津津乐道于它在思想上和贝多芬能同日而语!
社会大前提就是这样,专业小前提是别把眼光放在什么边疆、风景上,这些也许代表56个民族中的1个民族的东西,但他还不是典范,这个“素材库”中可成为前文所期待作品的东西太少了。
还有一个意识前提:把音乐当做信仰来看待吧!音乐家的生命就是音乐本身!
祝大家好运!祝中国小提琴届好运!祝中国小提琴音乐作曲家们好运!!!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4-1 12:33:06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