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条降G大调与降E小调记谱临时变化音完全正确。第一小节第四个音与第二小节第一个音是同一个音。E的降号是个废号,还原C是临时转调号,因为从调式音阶中看由降G大调六个降转为了降D大调五个降,还原A是此和声调式特有的变化音(可按首调唱升sol)。
第八条舍伏契克升F大调原记谱临时变化音还原A不正确,应为重升G。调式的意思不是要将升A还原,而是要将升G再升高半个音,所以要记谱为重升G,从音阶中看并没有还原A的位置。第一小节第四个音与第二小节第一个音是同一个音。D的升号是个废号(舍伏契克的原谱所有七条琶音都在一小节之内,有许多临时变化音,所以D的升号有效),升B是临时转调号,因为从调式音阶中看由升F大调六个升转为了升C大调七个升。重升G是此和声调式特有的变化音(可按首调唱升sol)。注意:升F大调增二度的位置由原来的二、三音之间改为现在一、二的音之间。第二小节升D小调是我根据卡尔弗莱什的大、小调关系后加的,为的是便于说明。
第九条B大调与升G小调原记谱临时变化音还原D都不正确,应为重升C。升G小调还原F不正确,应为升E。B大调用升E是对的。调式的意思不是要将升D还原,而是要将升C再升高半个音,所以要记谱为重升C,从音阶中看并没有还原D的位置。第一小节第四个音与第二小节第一个音是同一个音。G的升号是个废号,升E是临时转调号,用还原F是错的。因为从调式音阶中看由B大调五个升转为了升F大调六个升,音阶中并没有还原F的位置。重升C是此和声调式特有的变化音(可按首调唱升sol)。注意:B大调增二度的位置由原来的二、三音之间改为现在一、二的音之间。升G小调增二度的位置由原来的三、四音之间改为现在二、三音之间。
第十条E大调与升C小调原记谱临时变化音还原G都不正确,应为重升F。调式的意思不是要将升G还原,而是要将升F再升高半个音,所以要记谱为重升F,从音阶中看并没有还原G的位置。第一小节第四个音与第二小节第一个音是同一个音。C的升号是个废号,升A是临时转调号,因为从调式音阶中看由E大调四个升转为了B大调五个升。重升F是此和声调式特有的变化音(可按首调唱升sol)。注意:E大调增二度的位置由原来的二、三音之间改为现在一、二的音之间。升C小调增二度的位置由原来的三、四音之间改为现在二、三音之间。
第十一条A大调原记谱临时变化音还原C不正确,应为升B。升F小调用升B是对的。调式的意思不是要将升C还原,而是要将B升高半个音,所以要记谱为升B,从音阶中看并没有还原C的位置。第一小节第四个音与第二小节第一个音是同一个音。F的升号是个废号,升D是临时转调号,因为从调式音阶中看由B大调三个升转为了升F大调四个升。升B是此和声调式特有的变化音(可按首调唱升sol)。注意:A大调增二度的位置由原来的二、三音之间改为现在一、二的音之间。升F小调不变。
第十二条D大调原记谱临时变化音还原F不正确,应为升E。B小调用升E是对的。调式的意思不是要将升F还原,而是要将E升高半个音,所以要记谱为升E,从音阶中看并没有还原F的位置。第一小节第四个音与第二小节第一个音是同一个音。B的还原号是个废号,升G是临时转调号,因为从调式音阶中看由D大调两个升转为了A大调三个升。升E是此和声调式特有的变化音(可按首调唱升sol)。注意:D大调增二度的位置由原来的二、三音之间改为现在一、二的音之间。B小调不变。
第十三条G大调原记谱临时变化音降B不正确,应为升A。E小调用升A是对的。调式的意思不是要将B降低半个音,而是要将A升高半个音,所以要记谱为升A,从音阶中看并没有降B的位置。第一小节第四个音与第二小节第一个音是同一个音。E的还原号是个废号,升C是临时转调号,因为从调式音阶中看由G大调一个升转为了D大调两个升。升A是此和声调式特有的变化音(可按首调唱升sol)。注意:G大调增二度的位置由原来的二、三音之间改为现在一、二的音之间。E小调不变。
如何形成原位的减七和弦?以C为根音的减七和弦为例,舍、卡二人所用的减七和弦是在减三和弦的基础上(用黑色方框表示)向左做延长线至该和弦C音(C、升D、升F、A)。而我所用的减七和弦是在减三和弦的基础上(用黑色方框表示)向右做延长线至该和弦A音(C、降E、降G、A)。如下图:按照音乐理论界的说法,此两种哪个也不是原位减七和弦。左侧是第一转位,右侧是第三转位。
正是因为如此产生于它的音阶则有很大不同,我的这个方式有减小七和弦为佐证、以降B和声小调及C洛克里亚和声小调作为调式支撑(见谱例1、2),在减三和弦上方加增二度(首调唱名为si、re、fa、fei(飞))。卡尔弗莱什虽然没有减小七和弦为佐证,但有G和声大调与E和声小调作为关系大、小调以及B弗里几亚和声小调的相互支撑(见谱例3、4),在减三和弦下方加增二度(首调唱名原本应为fei(飞)、si、re、fa),但在上述三个和声调式音阶里都无法按此唱名,只能唱作fa、fei、si、re(见谱例3、4)。
以下是用《复式五度音列》展示的部分减七和弦示意图:共十九条由减三和弦构成的三十四条减七和弦,每个减三和弦都与左右两侧构成两个减七和弦,如:第一行中心位置用黑色方框圈起来的B、D、F,从黑色方框向左指向降A,向右指向升G。此时可以说降A等于升G,也就是说在和声里它们相等,在调式音阶里它们不相等。其它各个减三和弦构成的减七和弦也是同样道理(见下图)。
之前说到的原位减七和弦的问题似乎在此得到了解答,既然音高相等,位置就可互换。也就实现了原位减七和弦的理论(小三度连续叠加)。下图显示,三十四条减七和弦里没有一个是原位减七和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