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提琴网 - Chinaviolin.NET

QQ登录

只能登录,注册无效

img_loading
智能检测中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学院派---还是小提琴大师的摇篮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hommp 发表于 2005-6-10 10:3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琴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小提琴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谈这个话题,要清晰几个哲学层面的基本问题。首先,世界是可知的,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所以人类在不断的追求对世界的进一步认识的过程中,越来越认识到把握规律是个通往“自由王国”的“正道”。既然“正道”已经明确,接下来就是君子们自强不息的传承了。一方面,大学、大师、教授在厚重的学术氛围中笃行,另一方面,面对一门学问时,思维已经习惯于沿着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偶然与必然、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的脉络前行。

小提琴艺术的研究也是如此。但是蓦然回首,我们忽然发现耳朵中听到的小提琴声音已经越来越趋向一致,我们的心灵再难以得到少年梅纽因琴声的青睐与逝去的海菲茨的慰藉!为什么时代越前进,让我们为之痴迷的演奏家反而越少呢?是因为我们顽固的“推崇历史”吗?还是今天的小提琴研究、教学与演奏真的出了什么问题?

这个问题恐怕不止是中国的一些音乐爱好者所担心的,放眼世界,同时追忆历史,对比一下克莱斯勒、埃尔曼、海菲次、梅纽因和沙汉拇、美岛莉、张永宙还有杨天娲,好像听他们的演奏区别很大啊!灵性、别致、冷竣、骄傲、妩媚这些我们曾为之痴迷的东西好像全部被一种叫做学院派的东西替代了!我们的耳朵被一种“小提琴规律已经被把握”时代的雷同的声音包围着。

让我们的眼光先回到国内一所著名音乐学院的课堂上,事情就发生在昨天(6月9日),研究生班的学子们正在学习论文的写作,讨论的论文是2年前已经毕业的师兄师姐们的优秀论文。随着对揉弦问题的深究探讨,同学们共同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大家拉琴太象了,不仅是声音相象,就连换弦的准备动作、换乐句的呼吸竟然都一样,就像接受检阅的仪仗队,敬礼前的准备意识全无二致。

所以有人说,学院派的最大特点是“准备”充分,你能最明显听到的其实是“准备动作”。

那再来看看学院里的教学吧,今日的教学和100年前的教学到底有哪些不同呢?历史是真诚的、天真的。100年前,奥尔和卡尔弗莱什在也是和今天的教授们一样,努力寻找着小提琴教学的奥秘,并逐渐的把握了一些规律(参见奥尔和卡尔弗莱什的论著)。于是海菲茨、米尔斯坦、内弗、费拉斯横空出世了,20实际的小提琴舞台上绚丽多彩起来了。但随着我们对这件乐器的分析剖析,今天的学院派教学已经先进到了对肌肉键骨骼的透视、高深到了哲学观上三大规律、五大范畴的应用,精准到了揉音的频率完全符合赫兹先生的要求,以及换弦前意识的启动消除了时间差的概念!学院是习惯分析的,所以我们的每个学生都在老师的带领下分析清楚如何利用好手臂拉到满意的每个旋律;学院是理性的,所以不论是巴赫的节奏还是勃拉姆斯协奏曲的一个渐强都是严格的到位!学院的信息在今天是充分共享的,先进(或准确的说是有效)的训练方法与原则可以在每个大学的音乐教室里面得到推广,在每一间琴房里得到普及。。。。。。

再看教材与训练法,姿势、手指位、力量、弹性、速度与灵活这些技术层面的东西其实是有固化倾向的。也就是说,用不同教材训练出来的学生,拉琴声音是不一样的。这一点虽然下结论很勉强,但反过来说,用同一本教材,手指力量敏捷等等却有极大的相似性。听费拉斯和内弗,是弗莱什音阶练出来的,听库贝利克,是舍夫契克练出来的。。。。。。

其实不止国内,随着小提琴规律的把握,朱莉亚和莫斯科国立音乐学院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随着论文、著作、练习法的推广,随着整个世界的网络化,学派消失了,教学大同了,演奏标准化了。不要怪罪听众的挑剔,因为他们耳朵的挑剔和心情的郁闷也是网络化的,是信息充分的。今天的一个所谓来自于朱莉亚的学龄期年轻演奏家,拉老柴的音色和乐句处理已经和帕尔曼极其接近了,这不是训练法的统一与标准化的缘故吗?

本论坛有名言,说小提琴的颠峰年代已经随着上世纪大师们的逝去而一去不反,但原因在于上帝不在提供埃尔曼和海菲茨那样的灵性吗?我不相信。不相信今天的音乐天才的天赋比他们差许多,那么大师匮乏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如果给天才一个选择的机会,他愿意投身奥尔门下还是进入今天的音乐院校,开始“科学”的训练呢。

音乐、训练、科学、标准、艺术、天才、个性,这些问题今天的学院如何解决?

喜欢复古是悲哀的。可是,学院派,你还是小提琴大师的摇篮吗?

工作要持之以恒,真诚的艺术家不能借口情绪不佳而束手坐待。——柴可夫斯基
2
 楼主| hommp 发表于 2005-6-10 10:36:00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开始扁吧!得罪人多了,俺不发言了。。。。。。

3
老人与海 发表于 2005-6-10 11:28:00 | 只看该作者
非常欣赏你的观点,不过目前来说学院派还是小提琴大师的摇篮,这大概就是事实。
4
蓝天的自由 发表于 2005-6-10 12:35:00 | 只看该作者
空了再认真看 先顶着 支持一下!
5
gq10307 发表于 2005-6-10 13:15:00 | 只看该作者
现在已经是信息时代,是批量大生产的时代,所以小作坊的手工产品不仅值得回忆而且很稀有值钱,艺术人才也是一样的。当然,越是现代,人们越是向往个性的追求,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
6
月白风清 发表于 2005-6-11 12:54:00 | 只看该作者

难得的好文!!我们论坛的大牌思想家hommp!!

正如交响乐的黄金时代已成历史一样,小提琴的黄金时代已随着海菲茨的离世而终结。

7
krol 发表于 2005-6-11 18:10:00 | 只看该作者

有思考就有突破,有升华,甚至出现颠覆..始于hommp

8
爱琴一族 发表于 2005-6-12 21:59:00 | 只看该作者

写的有深度,顶!

世界著名小提琴大师成才的共同特点就是:

1、从小就表现出对音乐的敏感,很小开始学琴,并得到优秀教师的正确指导,从小打下扎实的技术基础。

2、不断进行登台演出实践锻炼,并博取各家所长,精益求精。

3、不断提高文化修养,努力从模仿到创新,到个性突出,独树一帜。

而现在学院里的最大问题就是如楼主说的:“同学们共同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大家拉琴太象了,不仅是声音相象,就连换弦的准备动作、换乐句的呼吸竟然都一样,就像接受检阅的仪仗队,敬礼前的准备意识全无二致。”

9
悠悠紫色 发表于 2005-6-12 22:50:00 | 只看该作者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标题是"演奏家对作品难免不忠",和HOMMP大哥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一千个人眼中一千个哈姆雷特.也正是演奏家的个性化造就了音乐作品的多样性和特色化.
10
vickycq 发表于 2005-6-13 11:04:00 | 只看该作者

写得好。偶看了一直点头的说……

11
鱼儿 发表于 2005-6-13 11:09: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vickycq在2005-6-13 11:04:00的发言:

写得好。偶看了一直点头的说……

我看你一直在摇头……

12
vickycq 发表于 2005-6-13 11:19: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鱼儿在2005-6-13 11:09:00的发言: >

我看你一直在摇头……

God~

-_____-

偶换头像还不行么……

13
ake 发表于 2005-6-14 00:04: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hommp在2005-6-10 10:30:00的发言:

音乐、训练、科学、标准、艺术、天才、个性,这些问题今天的学院如何解决?

喜欢复古是悲哀的。可是,学院派,你还是小提琴大师的摇篮吗?

实际上,我们一直在思考这一点.培养人才或大师,可以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很想长篇大论一番,但还是提些问题供大家讨论吧:

现代小提琴演奏与一百年前有什么不同?

听众听什么?是演奏者引导听众还是听众决定演奏者?

如果消灭学院派,大师就会出现吗?

用科学方法指导训练,是否就一定会造成千篇一律?

大师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出现?

14
 楼主| hommp 发表于 2005-6-14 11:07:00 | 只看该作者
ake老师问题发人深省,要是回答清楚的话,可以在您这硕士答辩通过了吧:)我想每个问题作为论文开题,都得几万字,出于对小提琴的热爱,还是试着回答,因为不是小提琴专业的,只是业余揣摩思考的,乱说几句。

一、现代小提琴演奏与一百年前有什么不同?

100年前的名师也在学院,但教学法受交通、信息的滞后而推广不远,交流少,所以小提琴分学派。现在信息共享,教学原则与科学性趋向统一。

100年前各学派的右手握弓和左手换把、揉音方法的区别影响小提琴的声音有很大不同。现在趋向一致。

100年前教学靠名师一己之力,教材没有统一。现在细分的研究方向多,许多分支学科在支持小提琴教学,教材也趋向统一。

100年前录音少,视频少,学习演奏某名曲主要是通过作品研究、教师分析、个性理解加学习模仿音乐会。现在录音大家都能听到,而且对经典解释的认同趋向一致,所以“标准”明确,模仿痕迹不可避免。

还有就是

100年前的流行小调是克莱斯勒的喜悦忧伤和罗斯玛琳。现在的流行小调是安德鲁、古典辣妹和神秘园等。

100年前电影、电视等精神生活媒体尚未开发兴起。人们的视听不是受刺激,是享受和调剂。

二、听众听什么?是演奏者引导听众还是听众决定演奏者?

由这个问题我想到了经济学中的基本命题,就是供给决定需求还是需求决定供给。在美国经济学的主流学派中,需求学派与供给学派都曾有过统治地位,而且都曾威名大震、成效显著,比如里根年代著名的拉夫曲线。从小提琴听众的角度看,喜欢听到的音乐解释的是权威化、强势化(如海菲茨和奥依斯特拉赫都是柴可夫斯基协奏曲的强势权威),喜欢个性化其次,肯定不喜欢标准化。演奏者学习时追求的是科学化,容易导致标准化。所以这谁决定谁的两个命题一分为二都正确。另外听众受时代地域文化的影响而不同,演奏者在引导时,如果短视或者局限于迎合媚俗,自己的个性化演奏也难有可持续的生命力。

三、如果消灭学院派,大师就会出现吗?

学院派消灭,肯定不会出现大师。从历史的发展观来看,前行是唯一正确的道路。追求倒退也是表象,事宜时移,滋生上个世纪大师的土壤已经不一样了。事物的发展要抓住“大道”、“天道”,学院派要解决而且能解决的是训练科学化与演奏个性化以及听众偏好差异化的矛盾问题。这个问题较好的解决,就能够培养听众喜欢的小提琴手(大师苗子),再历经市场运作及市场规律的洗礼,可以更容易走上大师生涯之路。

四、用科学方法指导训练,是否就一定会造成千篇一律?

声音有天壤之别的埃尔曼、海菲茨和米尔斯坦是出身一门。具体奥尔怎么训练他们不清楚,但肯定不是要求做到每个揉音都一致。演奏音乐的声音是通过一些技术动作才表达出来的,去掉个人生理条件和脑海中音乐感的差别,高度统一的技术动作会造成声音趋向一致。大师们的差异细分析起来主要是训练所得的技术动作些微差异,就是力量、时间、频率这些。比如说没人学得象梅纽因,分析起来包括右手大臂的动作,换弓时的腕指动作不同,顺指、异指换把的痕迹遗留不同等等。科学训练的严格给拉琴声音遗留的影响主要是“准备”充分。每个动作都准备,每个“换字”都准备,所以从早期的学院派就能听出严谨,一丝不苟。反过来,细听斯特恩时远不够严谨,甚至粗糙,还有噪音,但总揽其对作品的把握,觉得这一句就应该粗糙。总之,技术训练成型,成为了拉琴“要素”,习惯并固化这些“要素”,演奏时不注意就很难受控于某些具体乐曲的要求。就像克莱斯勒在贝多芬协奏曲里的大量滑音,是换把及按弦习惯作用。学院派的风格一听即知其实也是这些“要素”的痕迹。这也是包括当代提琴家们越来越象的重要原因。但千篇一律的决定因素还是脑海中乐感枯竭。

五、大师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出现?

大师的“出现”,其实是回答“小提琴大师”存在的意义及条件,同时涉及需求与供给两个方面,要明确大师存在的价值和存在的理由。这应该是一个艺术问题、教育问题、社会问题,首先是一个营销问题。

小提琴大师存在的价值和理由在于他在满足听众的精神需求(也可以具体到满足听众对曲目的解释需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别人都可以替代他,他就不是大师了。他是大师,因为他拉琴别人模仿不了。不可替代的方面包括技术、演出魅力、音乐表现、对某重要作品的权威性等等差异点,从这样的角度看,大师不是一般人能做的。所以前几个条件一定是天才、苦练、名师等等。

大师的出现要有土壤,一方面是听众土壤,一方面是成长条件的土壤。让种子良好的,积极的发芽成长。为保证大师的成功几率,需要有许多想成为大师的人都向这个方向去努力,这倒不是什么苛刻条件,真正难的在于听众的土壤形成。需要培养,需要时间,需要整体的社会经济基础。因为大量听众的出现是文化复兴的同意语,延滞于物质经济基础之后。

大师的出现要有营销运作。这正是菲利普科特勒说的刺激“欲望”。精神生活满足方式有多种,民众听民族戏剧还是看电影还是听音乐会,需要经纪人和专业公司运作引导,长期才是习惯、情结和文化。小提琴大师也要出现在这种不同形式的“魅力看点”竞争中。

只是尝试思考回答,期待老师给出更合适的答案。

15
老人与海 发表于 2005-6-14 13:49:00 | 只看该作者
没有奥厄就没有海菲兹,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奥厄不再讲究小提琴教学和训练的规范,更注重小提琴音乐色彩的变化,他曾说:“单调是音乐失去生命,色调变化正是纠正单调的良药。”我觉得他的理念指导着他的实践,他桃李满天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你觉得如何奥厄如何?
16
violinchina 发表于 2005-6-15 13:40:00 | 只看该作者

楼主的文筆好象和一些学生論文中的腔調相似,雖然有些詞句用的比較適当,但細看了一下,

 没有哲理性,理解問題很片面,或者説很有‘个性’。但只有一点可給予称贊,就是想急于

 教出几个大帥来。

 楼主的偏見之処:

 1.楼主的命題給人的感覚是:因清華大学這些年一直没出諾貝尓学者,清華大学的教学就己不適用

  培養将来的諾貝尓学者了。 而且,小提琴大師和音楽学院教学的因果関係楼主没有理解好。任

  何一所大学都是在為社会培養具有認識問題、発現問題、分析問題、解决問題的人材,至于誰能

  成為将来世界的大師,都是靠个人努力的,与天才也有関。可以説,学院是大師深造的必経之路

  而学院出来的人末必就能成為大師。就算是海菲茨曽学過的学院是小提琴大師的揺籃的話,楼主

  去学了之後也能成為小提琴大師?

  2.‘个性’不該是老師教出来的,老師只能培養学生的多方面思維和見解以及教多種方法。

    同一个曲子,同一个老師,如果学生們都能拉得完全一様好,就説明這老帥教学有方,不知

    楼主的学生是不是都听老帥的指教,各自都在按‘各性’拉琴?

       好了,没時間了,以後再談。再見!

  

  

17
 楼主| hommp 发表于 2005-6-15 14:14:00 | 只看该作者

从琴童成长为大师,各个步骤都需要必要条件,有自身的,也有周围小环境的条件以及社会文化条件的要求,是综合因素起作用,是偶然也是必然。

第一个条件是音乐神童的天赋,启蒙开发好;然后就是好老师的教导,也就是进入第二个条件即我们的话题,在这个阶段,学院派在历史上曾经起过大师摇篮的作用,如敖德萨音乐学院,朱莉亚音乐学院、比利时布鲁塞尔音乐学院等。但自上世纪的大师们纷纷仙逝,新小提琴大师的诞生没能接续,当代的小提琴家也未能如上世纪的大师们一样光彩夺目。好琴童不缺乏,因此尝试分析第二个条件即现在的学院派教学法是否是其原因,是否还是大师的摇篮。。。。。。

如果前文所分析的学院训练中所谓“科学性”的确导致千篇一律,则证明奥尔教授等人注重每个学生音色“色彩”开发以及“个性培养扶正”是今天的学院所忽视或没得到应有的高度重视的决定因素,那样学院派教学也许真的要顺应其势面临一场变革。如果能够充分证明学院里现在要求“充分准备”的“科学”教学法以及大量信息资源的充斥与上世纪相比,只有优势和利得,不会对小提琴大师苗子的成长形成桎梏,那么肯定还有存在于社会、文化层面的其它原因,因为现在小提琴大师的匮乏早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小提琴界的教育家、分析人士不可能没注意这个问题,但我们见到的更多是三缄其口或顾左右而言他,这个问题的回答要比许多其它的问题更有价值。

希望本论坛得到更多专家的支持!希望小提琴艺术的世界因我们的菲薄之力而多彩!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6-15 19:59:52编辑过]
18
wqq 发表于 2005-6-15 15:45:00 | 只看该作者

很有见解,一个字"顶"

19
 楼主| hommp 发表于 2005-6-17 07:38:00 | 只看该作者

ake老师,如果再开辟一个研究分支,就是“色彩”学,研究并传授每种色彩的实际拉法,可行吗?

比如画出各大师典型乐句色彩的声波图,用物理、生理力学的仿真找到大师如何拉出这种色彩,起草确定“科学”训练方式并传授?

可是技术几分,艺术几分?俺突发奇想哦。。。。。。

20
悠悠紫色 发表于 2005-6-17 17:32:00 | 只看该作者

真有想象力,不过真的研究出来了,这些人应该做小提琴专家呢还是物理教授?

科技的力量有时候也蛮恐怖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广告联系|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5-4-22 18:12

Powered by Chinaviolin.NET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