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琴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小提琴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谈这个话题,要清晰几个哲学层面的基本问题。首先,世界是可知的,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所以人类在不断的追求对世界的进一步认识的过程中,越来越认识到把握规律是个通往“自由王国”的“正道”。既然“正道”已经明确,接下来就是君子们自强不息的传承了。一方面,大学、大师、教授在厚重的学术氛围中笃行,另一方面,面对一门学问时,思维已经习惯于沿着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偶然与必然、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的脉络前行。
小提琴艺术的研究也是如此。但是蓦然回首,我们忽然发现耳朵中听到的小提琴声音已经越来越趋向一致,我们的心灵再难以得到少年梅纽因琴声的青睐与逝去的海菲茨的慰藉!为什么时代越前进,让我们为之痴迷的演奏家反而越少呢?是因为我们顽固的“推崇历史”吗?还是今天的小提琴研究、教学与演奏真的出了什么问题?
这个问题恐怕不止是中国的一些音乐爱好者所担心的,放眼世界,同时追忆历史,对比一下克莱斯勒、埃尔曼、海菲次、梅纽因和沙汉拇、美岛莉、张永宙还有杨天娲,好像听他们的演奏区别很大啊!灵性、别致、冷竣、骄傲、妩媚这些我们曾为之痴迷的东西好像全部被一种叫做学院派的东西替代了!我们的耳朵被一种“小提琴规律已经被把握”时代的雷同的声音包围着。
让我们的眼光先回到国内一所著名音乐学院的课堂上,事情就发生在昨天(6月9日),研究生班的学子们正在学习论文的写作,讨论的论文是2年前已经毕业的师兄师姐们的优秀论文。随着对揉弦问题的深究探讨,同学们共同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大家拉琴太象了,不仅是声音相象,就连换弦的准备动作、换乐句的呼吸竟然都一样,就像接受检阅的仪仗队,敬礼前的准备意识全无二致。
所以有人说,学院派的最大特点是“准备”充分,你能最明显听到的其实是“准备动作”。
那再来看看学院里的教学吧,今日的教学和100年前的教学到底有哪些不同呢?历史是真诚的、天真的。100年前,奥尔和卡尔弗莱什在也是和今天的教授们一样,努力寻找着小提琴教学的奥秘,并逐渐的把握了一些规律(参见奥尔和卡尔弗莱什的论著)。于是海菲茨、米尔斯坦、内弗、费拉斯横空出世了,20实际的小提琴舞台上绚丽多彩起来了。但随着我们对这件乐器的分析剖析,今天的学院派教学已经先进到了对肌肉键骨骼的透视、高深到了哲学观上三大规律、五大范畴的应用,精准到了揉音的频率完全符合赫兹先生的要求,以及换弦前意识的启动消除了时间差的概念!学院是习惯分析的,所以我们的每个学生都在老师的带领下分析清楚如何利用好手臂拉到满意的每个旋律;学院是理性的,所以不论是巴赫的节奏还是勃拉姆斯协奏曲的一个渐强都是严格的到位!学院的信息在今天是充分共享的,先进(或准确的说是有效)的训练方法与原则可以在每个大学的音乐教室里面得到推广,在每一间琴房里得到普及。。。。。。
再看教材与训练法,姿势、手指位、力量、弹性、速度与灵活这些技术层面的东西其实是有固化倾向的。也就是说,用不同教材训练出来的学生,拉琴声音是不一样的。这一点虽然下结论很勉强,但反过来说,用同一本教材,手指力量敏捷等等却有极大的相似性。听费拉斯和内弗,是弗莱什音阶练出来的,听库贝利克,是舍夫契克练出来的。。。。。。
其实不止国内,随着小提琴规律的把握,朱莉亚和莫斯科国立音乐学院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随着论文、著作、练习法的推广,随着整个世界的网络化,学派消失了,教学大同了,演奏标准化了。不要怪罪听众的挑剔,因为他们耳朵的挑剔和心情的郁闷也是网络化的,是信息充分的。今天的一个所谓来自于朱莉亚的学龄期年轻演奏家,拉老柴的音色和乐句处理已经和帕尔曼极其接近了,这不是训练法的统一与标准化的缘故吗?
本论坛有名言,说小提琴的颠峰年代已经随着上世纪大师们的逝去而一去不反,但原因在于上帝不在提供埃尔曼和海菲茨那样的灵性吗?我不相信。不相信今天的音乐天才的天赋比他们差许多,那么大师匮乏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如果给天才一个选择的机会,他愿意投身奥尔门下还是进入今天的音乐院校,开始“科学”的训练呢。
音乐、训练、科学、标准、艺术、天才、个性,这些问题今天的学院如何解决?
喜欢复古是悲哀的。可是,学院派,你还是小提琴大师的摇篮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