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提琴网 - Chinaviolin.NET

QQ登录

只能登录,注册无效

img_loading
智能检测中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学琴之真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琴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小提琴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学琴之真谛- -

作者:许斐尼

我一辈子热爱小提琴,但是在我最需要学习的时代正逢文革,人生坎坷,辗转曲折。但是我不断寻根究底,开发自我,终获音乐之启迪,悟得学琴之真谛。

小提琴是技巧性很强的乐器。往往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却不一定能收到预期的效果。练琴的技巧需要不断总结。如果被动地去练,麻木地使自己服从于惯性,是很难提高的。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我在练琴过程中,一次一次地寻找着拉琴的真谛。最终我发现焦点在于「放松」二字。心灵放松才能感受到音乐。左手放松才能换把准确,手指麻利。右手放松才能完成小提琴弓法上丰富多彩的变化。耳朵放松才能变得听觉敏锐、有节奏感。眼睛放松,视谱才能一目十行,过目成诵。拉琴放松,小提琴才能像自己身体上的一个器官,随心所欲。放松应该贯穿练琴的全过程,让音乐自然地刻印在孩子的脑海中。

学生们常以非艺术的心态去学习小提琴。可是小提琴却是艺术的结晶!不但是小提琴的音色,就连小提琴的造型,都极其富有艺术性。音乐艺术之所以能成为人类的精神财富,是因为她以美的形式,表达了人类共同的、可以沟通的心声。任何一首乐曲都有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的渊源。无论是演奏西欧古典、浪漫还是近现代作品,我们都要带着探索与求知的歉虚态度。乐曲的主次声部、来龙去脉、基本速度、强弱变化以及小提琴的指法弓法,这一切都非要搞清楚不可。像朗诵诗歌一般。须把内涵、段落、「启承转合」分析清楚。演奏小提琴不能只按音符死拉,胡子眉毛一把抓。

另外练琴要广度和深度相结合。我认为不必过多地重复练习一首作品或一种基本练习。几首作品可以交替练习,并且用不同的节奏型去拉奏音阶,可以减少由于单调的重复而产生的「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自我催眠的状态。练琴的过程应该是一种艺术享受。因人而异,因曲而异,多姿多采,不要让孩子把练琴变成枯燥的「苦役」。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1000 收起 理由
admin + 1000

查看全部评分

我在艺术上下过一番功夫,谁如果像我这样下一番功夫,他也会达到这样的境地。——巴赫
2
 楼主| 电子小提琴 发表于 2005-9-5 09:45:00 | 只看该作者

若只练习几首心爱的乐曲而忽略素质锻练,必事倍功半。应认真补课,主要补音阶和琶音、双音与和弦,这样才能纠正音不准的通病。要加强基础训练,掌握调性、指法、换把、节奏等基本技能,让学生稳步、扎实、持久地增长基本功。

另外,视奏的提高,可以提高学琴的进度。从音符到音乐是一种「手译」的技巧。如果仅把五线谱上的音符「对号入坐」,把单音拼成句子,是最原始的视奏。要了解任何一个音在不同的调性中,所处地位和作用也不同。如一个「C」音,在C调为主音;在F调即是「属音」,在G调是「下属音」。唯有鲜明的调性、节奏和把位概念,才能准确地把乐谱「翻译」出来,再配合放松合理的指法弓法,就能顺当地奏出长乐句的流畅节奏。「读谱关」离不开经常性训练。浏览性的视奏,可开阔视野。但是要从「慢」与「准」开始,切忌草率。我的老师林克昌先生给我养成一种习惯,我很受益并坚持到今天,就是只要视奏上一条新曲,一定坚持从第一个音拉到最后一个音。不要半途中断,或觉得不好听就转换另一首。

技巧性的练习曲正是由浅入深地培养手和脑的适应性,在教学上应选有针对性的教材,重点练习,并达到所要求的速度和精度,最后能跟上CD一起拉奏。尽量符合 力度要求和完整性,才能提高技巧。除了音乐中的「共性」规律,在练习一首作品时还要注意它的「个性」,艺术上才不会得「贫血症」。不能拉甚么都一个味儿。应该尽量多接触技巧内涵丰富、难易程度适合、但风格却迥然不同的作家的优秀作品。也不能忽视学习中国曲目,像「梁祝」等优秀曲目,使学生掌握不同的音乐风格,让演奏由衷、贴切、丰满。   

在练琴过程中如何提高效率,是现代社会中学琴者迫切想解决的问题。每个学生和每个作品,都有其独特的困难和问题。教师的责任在于准确地协助学生找出问题,提出方法,让问题迎刃而解。应该多鼓励爱动脑筋、主动发现问题、对音乐有要求的学生。

艺术是重感觉的。对音质的变化,放松的程度,以及音色的内涵,都要有敏锐的感觉。对节奏乐句的强弱走向,乐句的呼吸,情绪的转换等等要吃透。这叫拉琴「有根」。这才能发挥才华。拉琴的力度、速度和清晰度是三个衡量技巧纯熟的砝码。如不能恰如其分地表现在乐曲的内涵,只会成为「机器人」。

用功的学生,有时却用错误的拍子、音符和调性,或错误的指法、滑音,反复练习,使错误变得更加顽固。因此教师要及时纠正,及时察觉,这是提高练习效率的关键。有经验的老师经常向学生提问,指出教材中容易忽略或需集中练习的部位。学生也要常常自己画出重点,提醒自己注意,少走弯路。认真正确、全神贯注地反映谱上的各种记号与要求,是学琴最终能收获的保障。

我常要求学生要有乐感。音乐是「抽像」的艺术。凭听觉与记忆把握整体。要有意识地训练记忆力。一切知识和技能,没有了记忆,那就没了积累。「背谱」是演奏者特有的记忆。记忆的乐曲越多,就像银行里存的钱越多一样,才能成为音乐的富翁。而体验作品、表达作品又不能单凭记忆。要投入感情才能挖掘新的技巧。

培养乐感是很重要的。没有感情,就没有音乐的追求,真正的演奏技巧也失去了价值。先天的条件固然有差异。学琴的资历也有长短。但技巧的纯熟靠踏实的磨炼:磨炼毅力,磨炼整体的协调,磨炼放松,磨炼对艺术境界的追求。所以我指导学生年年参加比赛,在实战中进行全方位的磨炼。磨炼的结果确实令人欣慰,那就是年年比赛硕果累累。

我常常拿孩子们的小手说教:看我们左手的四个手指头,长得不一般长。多数人找不到小指的支点。就是这「不平衡」的手指,要练到平衡自如。这是练琴的死功夫。我们的大脑能否指挥着我们的手指练出「精兵强将」,就要师生配合,看是否「练兵有术」了。

3
蓝天的自由 发表于 2005-9-5 16:17:0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找来这么多好文章!

4
雨田 发表于 2005-9-6 09:13:00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
5
steel2004 发表于 2005-9-6 09:28:00 | 只看该作者
我讨厌看文章,你可以用图画表现出来吗?
6
命若琴弦 发表于 2005-9-6 22:10:00 | 只看该作者
好帖子,楼主很厉害
7
太极神人 发表于 2020-6-8 19:36: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太极神人 于 2020-6-10 14:31 编辑

非常好的一篇文章。这两天正在思索、总结自己最近练琴的心得,居然与楼主的不谋而合,尤其是开头的几段。
谢谢分享!
8
洱冬 发表于 2020-6-10 09:04:15 | 只看该作者
文章作者 许斐尼 1961年在厦门鼓浪屿举办的《鼓岛之夏》音乐会的演出节目单:






点评

呵呵,查到厦门媒体关于那次演出采访几位参与者的回忆报道,我前面说节目单中的“许斐生”其实就是许斐星,节目单年久模糊,我认错了字。 许斐尼、许斐星、许斐平是亲兄弟。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6-13 15:33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位主要以给名家伴奏闻名的钢琴家叫许斐星,不知与前文作者许斐尼及节目单上担任钢琴演奏的许斐生知否一家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6-13 15:08
哇,老古董!还是繁体字的。那时我还在上小学呢。洱冬先生一定是老前辈了。受后生一拜!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6-10 14:35
9
太极神人 发表于 2020-6-10 14:35: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太极神人 于 2020-6-10 14:37 编辑
洱冬 发表于 2020-6-10 09:04
文章作者 许斐尼 1961年在厦门鼓浪屿举办的《鼓岛之夏》音乐会的演出节目单:

哇,老古董!还是简繁体字的(应该是简体字试行第一版的时代)。那时我还在上小学呢。洱冬先生一定是老前辈了。受后生一拜!
10
也奇89 发表于 2020-6-13 15:08: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也奇89 于 2020-6-13 15:18 编辑
洱冬 发表于 2020-6-10 09:04
文章作者 许斐尼 1961年在厦门鼓浪屿举办的《鼓岛之夏》音乐会的演出节目单: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位主要以给歌唱家和演奏家担任伴奏而闻名的钢琴家叫许斐星,不知与前文作者许斐尼及节目单上的许斐生、许斐平是否一家人。
看那节目单,好多的音乐名人!
11
也奇89 发表于 2020-6-13 15:33: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也奇89 于 2020-6-13 15:48 编辑
洱冬 发表于 2020-6-10 09:04
文章作者 许斐尼 1961年在厦门鼓浪屿举办的《鼓岛之夏》音乐会的演出节目单:

呵呵,查到厦门媒体关于那次演出采访几位参与者的回忆报道,我前面说节目单中的“许斐生”其实就是许斐星,节目单年久模糊,我认错了字。

许斐尼、许斐星、许斐平是亲兄弟。
殷氏三兄弟殷承典、殷承宗、殷承基也参与了演出。

12
也奇89 发表于 2020-6-13 15:38:54 | 只看该作者
1961年那次演出的回忆性报道——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1127/21/50165794_707705653.shtml

点评

谢谢分享上述这篇报道。文革前就听说过鼓浪屿是著名的侨乡,随便走在一条僻静的巷子,都能听到优美动人的乐曲声。非常想在有生之年去拜访一下。那些音乐世家,不知在文革中有没有遭殃?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6-13 19:30
13
太极神人 发表于 2020-6-13 19:30:53 | 只看该作者
也奇89 发表于 2020-6-13 15:38
1961年那次演出的回忆性报道——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1127/21/50165794_707705653.shtml ...

谢谢分享上述这篇报道。文革前就听说过鼓浪屿是著名的侨乡,随便走在一条僻静的巷子,都能听到优美动人的乐曲声。非常想在有生之年去拜访一下。那些音乐世家,不知在文革中有没有遭殃?

点评

鼓浪屿我去过三次,最近一次是2011年。 除了被称为“钢琴之乡”以为外,鼓浪屿还被称为“欧洲建筑博物馆”,曾经有很多欧式小洋楼。文革破坏了不少,残存的一些中,有些是近现代中国文化名人故居,如林巧稚故居。 当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6-13 21:27
14
也奇89 发表于 2020-6-13 21:27: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也奇89 于 2020-6-13 21:46 编辑
太极神人 发表于 2020-6-13 19:30
谢谢分享上述这篇报道。文革前就听说过鼓浪屿是著名的侨乡,随便走在一条僻静的巷子,都能听到优美动人的 ...

鼓浪屿我去过三次,最近一次是2011年。
除了是著名侨乡及“钢琴之乡”外,鼓浪屿还曾被称为“欧洲建筑博物馆”,上世纪初到四十年代归国侨胞们建造的欧式小楼鳞次栉比,风格各异。可惜文革破坏了不少,残存的也多半是断壁残垣,沦为废墟,给人以沧桑之感。有些近现代名人故居经过修整还保留原貌,如林巧稚故居。
当年那些音乐世家早已星流云散,岛上居民也多半是普通人家。这一点在前面链接的文章里有所反映。比如“许氏三杰”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移居海外,殷承典接受采访时也说鼓浪屿的音乐氛围音乐传统不如当年了。
但小巷深处仍偶尔传来钢琴声,还有人在岛上建了钢琴博物馆,收藏了一些古老的或者名贵的钢琴。

还是值得一去。









15
也奇89 发表于 2020-6-13 21:46: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也奇89 于 2020-6-14 23:21 编辑

鼓浪屿欧式建筑废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广告联系|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5-4-22 12:15

Powered by Chinaviolin.NET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