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laub 于 2023-12-19 00:05 编辑
情感化的描述会给人夸张的感觉。
我听海菲茨是这种感觉:就是听他拉琴感觉不到哪一段是有难度的。有些曲子先听了近代人的录音再听到海,会觉得他怎么有点发干呢?但是如果有些曲子先听熟了他拉的再听到别人的,我就会吃惊别人怎么在琴上拉得这么拖沓被动呢?
大多数人的录音质量比海的好,而且手法也比较言情,包括帕尔曼后期制作加入很多共鸣那种,符合我们这个时代的审美。但是大多数的提琴家多少都是被小提琴困住的,都没在琴上自由过,我们觉得好听是因为曲子写得好,提琴的声音好,所以觉得愉快。海在琴上是自由的,小提琴没有困住他,所以初次接触到他会觉得怎么我还没听出什么名堂就拉完了呢?
从练琴的角度,可以感觉到他离小提琴的距离很近,是刀剑合一的,其他人不管什么音色,多少都离小提琴都比较远,有点抓不住指板和弓子,是用外力在拉琴。
技巧方面可以听一下勃D第一乐章的华彩乐段,海演奏的他自己的版本,我觉得这一段在小提琴录音中的地位相当于《春江花月夜》在唐诗中的地位。
基本功方面,可以看看他老年在法国香榭丽舍演奏的苏格兰幻想曲的录像,第一乐章主题的弱音慢弓在G线上的弓根换弓,我敢说,没有人在这里能做到他那样完美,就是技术性和艺术性的极致的那种完美,完美到我觉得在那个瞬间,上帝真的触碰了人类一下。(我是无神论,但是那个弓根的换弓真的无以伦比)
海的演奏有很多这种细节,因为我对提琴不是很懂,所以很多只在听录音的时候,根本感觉不到,一看他的视频,就会发现很多这种细节。他在南加州大学上课的4集黑白电影排的课堂实情,太精彩了。神人就是神人,小提琴属于他的那种必然性就跟呼吸一样自然,台上的、录音中的完美,只是他拉琴的某些个片段等被我们看到听到的片段。在他一直都是那样的,在他生活中一拿起琴就是那样的。
这是1971年他在香榭丽舍剧院后台录音的恰空,请大家注意38秒开始的他的那几段音阶,我认为别的提琴家很难拉到他那么好,就是这几段音阶,后面的恰空就不评比了。(我不喜欢解说,琴的声音响起来时,任何别的声音都时干扰,只是当时的制作人员都不信这一点。我特别想听他拉的音阶和全部的练习曲。)
海菲茨,恰空,1971年,香榭丽舍剧院后台。0:38开始的音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