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
能認錯,總比誓不認錯好.樓主的態度是最好的其中一個. 但問題在於樓主仍沒明白自己的"自言自語的邏輯". 這大概應了一句"旁觀者清"吧.我是隨手取一段文章來分析,看來是失敗了.
樓主其實是博學多才,而且想像力丰富,如果能有正確的推理,論証,還真是可以有所作為的.所以我再試拿一些東西,來分析一下,希望有用. 首先,樓主 "看到...手指彎曲..," -----> 就得出 ".........." 這不是科學的論証.
但你却用得很多.隨手拈來如下: 看到某人拉琴琴頭放得很低,...... ------> 就得出琴頭低是最省力的...等三大理由. 看到某殘疾人少幾個手指也彈好了鋼琴,.... 就得出 多一指不如少一指 的結論 在貼子里后面有一段:
"基礎手型手指與手指之間是半音關系,不能用傳統的指法,可以借鑒大提琴和吉它的
指法,在吉它指法中低把位用的是半音關系,高把位用的是全音關系,等過了基礎手
型關,再改為全音關系。一指的位置與平常位置相同,其它手指與上一根手指靠攏都是
半音關系,可以從C、G調入手然後D、A調。" 樓主自己有沒有用這種方法拉了一年半載的琴呢?
還是教了幾個學生,用了這種方法,得到了比較好的成果呢?
估計你也是突發奇想,就寫出了這文章.還真博學多才,對一個虛無飄妙的東西搞配套.就像真的一樣. 再有一個最重要的問題討論如下. 你經常提出要用手托琴.理由是省力.但,對不對呢?合理嗎?讓我用邏輯來辯一下.
看小提琴歷史,以前的小提琴是擱在胸口上的.全靠左手持琴的.不能揉弦,也不能拉高把位的.
后來發展到把小提琴放到肩上,用腮夾著.把左手解放出來了.所以才能揉弦,才能拉高把位.
所以現在小提琴能這麼好听,就是弃"省力"才得到的.
(若當時按照省力的原則,琴應該越放越低,放到腰里,像現在站著拉二胡那樣才對.) 很明顯,把 "左手解放出來" 的原則是遠大於 "省力" 的原則的. 所以,以省力的原則作為理由去托琴,是不合邏輯的.提出用左手托琴已是錯的,還要用手掌托.而你是最離譜的,甚至提出用手臂托.看下面這句: "可以使琴在枕在臂上,有利于持琴" (摘自樓主的文章 "琴頭放低的三大理由".) 實際上是一種本末倒置的邏輯錯誤. 好,樓主如果能明白,最好把你的三萬多字的二十幾篇文章,用正確的邏輯审核一下.
ps,沒有教過學生,就可以"教學頻道開通"了嗎? 我也發表過一篇文章,"勾琴". 夠胆發這個貼子,就是我在持琴方面是符合最大原則.左手可以隨時離開琴身,而琴一點點也不會下沉.而且也不是因為拼命夾琴才做到的.琴這么輕,棉衣都比它重,放在肩上,用腮勾著要用多少力呢?所以拉三二個小時琴,不會有累到要把琴放下休息的.做一些小動作,如翻譜,按搖控器等,都是把琴挂在肩上勾著,不拿下來的.
上網前,我以為這是人人皆知的.上了網后才發覺有些初學者並不知道.所以發貼,提供分析,邦助.
這是以多年的實踐為根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