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无意又看到了以前在此贴中与斑竹ltq0533为小提琴半音问题争得面红耳赤,现在看来其实就是我在小提琴演奏律制上的误会。
在大三度音程方面,纯率和五度相差是相当大的,而12平均律在这点的音程上刚好在另两个律制相应音程之间,有点折中的味道,小提琴大部分(主要指单音旋律)演奏采用的是五度相生率,因此BC、EF之间的间隙当然比钢琴的小,而对于大三度双音,(就一把位而言)比如拉2弦的C音与1弦空弦E音的双音、3弦的F与2弦空弦A音的双音时,就要求符合纯率的和谐,将相应的C、F升高一点点,这一来BC、EF的间隙自然变大,当时我只发现了后者的规律,并受“小提琴是用纯律演奏的”这句话的误导,因此想当然的把小提琴的音准定音给狭义的理解了。在后来发现,3弦的G音与2弦C音的双音和谐而确定的C音位置就与其不一样。
再后来通过对五度相声律的学习,终于理解了关于升降音的倾向性原理,其实升降音的半音关系与自然音程BC、EF之间半音音程关系是一回事,都是由纯五度音程大于12平均律中的“折中”的五度音程这一因素把五度相声律音阶中的各音位置关系上拽下脱而造成的(当然这里相比于12平均律的音阶),这些在五度相声表中反映得很清楚。
再说了,就算讨论纯律,如果一定考虑手指间隙,那也一样永远没有缝隙,因为此时无论如何C与C#肯定没间隙,而且靠得更拢嘛。
也许这就是学习过程吧,有些时候,误解,狭隘,怀疑反而能帮人学到更多的东东,试想若当初我直接接受"半音的两指要靠在一起,中间没有缝隙,有了缝隙音就不准了"的观点,恐怕永远也不知其所以然,因为已经“懂”啊,谁还去读那么恼火的乐理书啊。顺便呢也把调式的五度循环原理和中国五声调式给整了,呵呵,一举三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11 0:55:35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