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琴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小提琴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特别的爱献给特别的你
——访首届中国国际提琴比赛中提琴金牌获得者徐永成先生
陶德友 李爱群
没有沉默,却被你抓得更紧
没有能力,我的世界雨下个不停
我付出一生的时间想要忘记你
但是回忆,回忆,回忆,从我心里跳出来,拥抱你……
2010年5月9日,当徐永成站在北京国家大剧院音乐厅舞台上,从颁奖嘉宾手中接过首届中国国际提琴制作比赛获奖中提琴金牌时,他耳边不断回响的,是这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平日里,徐永成最爱听的就是这首歌。而提琴就是徐永成最特别的“爱人”,他用几十载的汗水与艰辛,为最亲爱的提琴,献上了一份特别的爱。而首届中国国际提琴比赛沉甸甸光灿灿的金牌,就是这份爱最好的见证。
是啊,他与提琴的结缘,又哪是一两句话说得清楚。那是爱的故事,那是爱的诗篇,那是爱的礼赞。那个“爱”字,就像一根无形的红线,始终贯穿在提琴制作生涯之中,给他希望,给他激情,给他力量……
爱的理由:它是那样的特别
我还听见你的声音轻轻拉着我的心
我还不能接受分离,就是永远不在一起……
在中学读书时,徐永成就认识提琴了——在学校的文艺演出活动中,有同学演奏过这种西洋乐器。不过,那种认识,还只是朦胧的、浅显的。他被它吸引,更多的原因在于它美丽的外表:婀娜多姿,恰似妙龄少女。他渴望自己也拥有一把小提琴,但在那时,这只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梦想。家里经常借钱度日,哪还有闲钱买这种奢侈品?于是,徐永成只能将对提琴的爱深藏在内心。每逢学校文艺演出,他都耐心等待提琴的出现,仔细聆听提琴发出的美妙乐音。
也许是机缘巧合,也许是上帝眷顾这位痴痴的爱琴人,1972年高中毕业后,徐永成被分配到广州长征提琴厂工作。他特别珍惜这份工作,因为这份工作不仅能增加家庭的收入,更重要的是能亲手制作提琴,实现少年时候的梦想。令他兴奋的是,每天中午,总会看到几个早几年进厂的师兄用大、中、小提琴演奏《莫扎特弦乐四重奏》。这不但使他对提琴的认识加深了不少,而且还让他渐渐喜欢上了西方古典音乐。那时候,只要有师兄们在演奏,他总会静静地站在一旁,做一名忠实的听众。他十分惊叹,几块不起眼的木头,经过精雕细刻和科学组合,便成了一件声音和工艺俱佳的乐器;他十分好奇,所有乐器中惟独提琴最符合人体学原理,最容易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女人想到是最美的音乐之神缪斯,男人则会想到它是歌唱的维纳斯。师兄们手中的提琴,竟会有那样的魅力,驱使他在音乐的海洋中荡漾,灵魂得到净化,精神得到升华。
耳濡目染日久,他对提琴的声音特别敏感。漫步街头,有提琴爱好者在练琴,他总会驻足楼下聆听,久久不肯离去;上街购物,他总会到乐器店的提琴专柜泡上一阵,或听听购琴者拉琴,或自己笨拙地拉上几曲,感受一下新琴的声音。在工厂做琴,工资不高,他却四处搜集古典音乐磁带,并托人从香港用“天价”买来一台三洋牌收录机,一有时间就放古典音乐磁带,自得其乐。当时最喜欢听的是南韩演奏家郑京和演奏的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在这首协奏曲中,小提琴声音是那样地高雅柔美、温婉多情。
最初的这段日子,为徐永成的提琴制作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是在不断的聆听和观察中,徐永成练就了精准的辩音本领。
提琴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方,变幻莫测,其妙无穷。在制作实践中,徐永成对此有着深切的体会。他始终认为,好的提琴声音不是天生的,也不是靠碰运气做出来的,而是制作者依托对提琴认识的加深和灵感的升华创作出来的。制作和创作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却是木匠和大师的区别。木料的选择、油漆的配方、尺寸的安排、结构的调整、配件的搭配、安装的调试……在万花筒般的变化中,他不断领悟出提琴的真谛,享受着创作的快乐。
g 提琴魅力在于它的特别,譬如声音,竟是如此地接近人声,尤其是小提琴,既可以表现人类和动物的悲欢离合之情,也可以描绘自然界的千姿百态之象,难怪有人把它称作乐器王国的“皇后”。而琴体的设计,则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和想象,那样地优雅,如此地奇特。正是提琴的特别,徐永成成了为它癫狂的“琴痴”。他可以少吃一顿饭,但不可以漏掉一场心仪的音乐会;他可以一次次推辞和女友的约会,却不会放弃任何一次提琴沙龙活动;他有过许多次改行和发财的机会,但都未动摇过对提琴制作的爱好和执着。
他决不能接受和提琴的分离,他要和它永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爱的奉献:为它付出是那样值得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我的寂寞逃不过你的眼睛……
仅有爱是不够的。为了爱,还得有付出。
进厂不久,师傅对徐永成说:你还年轻,要学会拉提琴才会在提琴制作上有更大的长进啊!他想了想,觉得很有道理。是啊,听磁带,那只是有听觉,而亲手拉琴,就加上了自己对提琴的独特理解。毛主席曾说过,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口尝一尝。于是,当工厂决定选送部分青年工人去学拉小提琴时,他第一个报了名。
琴是学上了,但让他吃了不少苦头。教拉提琴的老师是专业团体下放到工厂锻炼的演奏家,教学十分严格,完全是按专业院校学生的要求施教的。白日工作八小时,晚上练琴还要两个多小时,几天下来,就有不少人吃不消,打退堂鼓了。两个月后,40人的培训班只剩下他一人还在坚持,厂方不得不把这个培训班停办了。
没课上了,但对提琴的爱给了他特别的力量,他的业余学琴没有停止,靠着自学,他顽强地“啃”掉了一个又一个音符。令他意想不到的是,自学没多久,一位原广州乐团的演奏家因身体原因调到提琴厂工作,和他成了忘年交,并免费教他学拉提琴。从此,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一晃就是三年,他的演奏技术有了明显提高。这段学习经历,让他在后来的提琴制作中受益匪浅。
在工厂做琴15年,有14年是在流水线上工作。从开料班到大提琴班,基本上都是在做专项工作,难有学习做全套的机会。厂里当时有一个技术含量较高的中级琴组,徐永成十分渴望到这个组深造,但申请多次均被拒绝。在一次广州地区青年工人提琴制作比赛上,他显露了制作才华,才被有关领导和专家看中,调到了中级琴组。一年后,他的制作技术虽有提升,但工厂提琴班的技术水平,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其需要。因此,他又渴望能有更好的学习机会,让自己从提琴制作技术提升至创作艺术的层面。命运之神再次眷顾:1986年乐器研究所招收研制提琴人才,到工厂物色人选,他被选中。虽然在调动环节出现了一些波折,但最终如愿调进了研究所。在这个人才济济、学术气氛浓郁的提琴研制殿堂,他恣意遨游在提琴研制的艺术海洋,尽情吸吮着提琴文化的营养。
令徐永成庆深感幸的是,在研究所,他遇到了使他在提琴制作技术上产生质的飞跃的恩师——中国提琴制作界的一代宗师梁国辉先生。是这位恩师,不但给他传授了提琴制作的技术,还教会了他做人的道理。梁国辉先生经常对他说:“你的基础不是太好,要想成功,必须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有两件事令他终生难忘。一次,梁老先生工作台抽屉的导轨坏了,要他重做一根,他估摸着随便做了一根交到老师手中。没想到,老师竟拿起油标卡来度量尺寸,并批评说:“你是搞提琴研制的,做事怎么能随随便便呢?丝毫都马虎不得啊!”还有一次,油漆提琴时,不小心把一粒绿豆那么小的颜色溅到一把白坯琴上,正好被梁老先生撞见,立马招来一顿“臭骂”:“你不知道琴搞脏了以后对油漆有多大影响吗?你就不能挪开一点干吗?做琴,即便是很小的一个失误,都会影响琴的质量!”每每回想起这些事情,他总会从心底感激这位恩师。是啊,,如果没有当年恩师的严格,又哪会有今天的成功!
在乐器研究所的10年,是徐永成提升提琴制作技艺的黄金10年。虽然90年代初梁国辉大师退休,尔后几位共同奋斗的师兄弟也相继离开研究所,但徐永成还是坚持了下来,直到1998年乐器研究所解散。
离开乐器研究所后,徐永成没有选择去原工厂工作,而是选择了一条更亲近提琴制作的道路——创建自己的提琴工作室。虽然生活拮据,但他依然快乐满足地在提琴制作世界耕耘。2006年和2009年,他还先后两次自费到意大利克雷莫纳感受提琴故乡的文化。在那些日子,他每天都在博物馆看老琴,仔细观察,用心感悟,眼界大开。“意大利之行刺激了我的创作源泉,令我有茅塞顿开之感!”他逢人便说。
在自己的工作室做琴,他是没有时间概念的。废寝忘餐寻常事,通宵达旦等闲日。有几次女儿早上六时多起床上学,看到他在工作,问:“爸爸你这么早就起来了?”她哪知道,他压根儿就没睡呢。有时,夜半三更,他从被窝里突然惊咋地起身下床,吓得妻子直嘟囔:“你夜游啊!”其实,是他的创作灵感来了,他要去工作室。
只有提琴知道,徐永成在寂寞中为它的付出。
爱的收获:我越来越相信自己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你让我越来越相信自己……
参加国际提琴制作比赛,既是对自己能力的挑战,也是对自己水平的检验。经过研究所“十年磨一剑”的砺练,徐永成开始把眼光瞄向世界,向国际赛的奖项发起冲刺了。
研究所首次向他下达参加国际提琴比赛任务那年,正值梁国辉先生退休、师兄朱明江离职,他成了所里的顶梁柱。为了比赛取得好成绩,他或打电话向梁老先生请教,或带上半成品到先生家当面请教。他的第一把比赛琴,在美国第十届国际提琴制作比赛中啼声初试,荣获小提琴音质奖。然而,他对这次获奖并不满足,因为他没有获得工艺奖。作为制作者,他在看重提琴声音的同时,还更加注重提琴的制作工艺。因为提琴的外观直接体现制作者的技术水平与艺术修养,制作家鉴赏提琴时往往未听其声而先审其美,这和普通演奏者往往看重提琴的声音是有所不同的。因此,在工艺方面的提升就成了此后他的一个奋斗目标。
在向国际赛工艺奖发起冲刺的过程中,他的家庭遭遇了许多不幸。心脏病加重的母亲,雪上加霜又摔断了股骨;母亲病故后,父亲又瘫痪。由于没钱请保姆,他只能一边床前尽孝,一边废寝忘餐、通宵达旦地精雕细刻参赛琴。工夫不负有心人,经过4年努力,他的两把参赛琴于1996年在美国第12届国际提琴制作比赛中分别获得小提琴工艺奖和中提琴工艺奖。
国际提琴比赛的最高奖项是金奖。金奖是声音、工艺单项分相加的最高分。接下来的日子,徐永成便为实现这个梦想做准备了。
为实现这个梦想,他先后于2006年和2009年借参加意大利举办的安东尼奥·斯特拉迪瓦里国际提琴制作比赛机会,远涉重洋向莫拉斯父子、比索罗蒂等意大利当代提琴制作大师讨教,只要有时间,他就到克雷莫纳提琴博物馆欣赏阿玛蒂、斯特拉迪瓦里和瓜拉尼等大师的传世之作。这些作品虽穷年累月沧桑可见,但晶莹透亮羊脂玉般的油漆、美伦美奂的旋首雕刻、协调优美的造型和线条,无不令人神往。此外,为提高审美情趣,他还游览欣赏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宏伟的教堂、艺术气氛浓郁的博物馆、鬼斧神工般的雕刻艺术、米开朗其罗博物馆色彩斑斓的壁画、夕阳下诗一般的威尼斯……无不令他流连忘返。
从意大利取经回国之后,他便着手创作首届中国国际提琴制作比赛参赛琴了。
先完工的是两把小提琴。来访的演奏家和小提琴爱好者试奏后,评价都是一个字“棒”!在广州等地开过几场小提琴独奏音乐会的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比赛等多项国际大赛金奖获得者、青年小提琴演奏家黄滨,也到他家中试奏过这两把琴,给予的评价是:“这就是我一直想买的那种小提琴。”
参赛中提琴的制作虽然动手比较早,但完工却很晚。这把琴用的是1996年德国的木头,云杉面板和枫木背板都极为考究。为了让比赛琴更适应北京的天气,在参赛前,徐永成对琴进行了一个月的抽湿。“广州的湿度在80%以上,而北京只有20%左右,如此大的差距难免会造成参展作品的水土不服,做好前期功夫是必需的。”的确,从制作的选材、配件的选用、湿度的控制等,他都做到精益求精。制作过程中他不时想起在意大利取经时大师的教诲,在漆面处理上作了很大的改动。因为是新的尝试,所以油漆用时比较长。装配时作了多次调试,选用了3种琴弦,试用了4个琴马。中提琴的制作难就难在音色,其音色既可以像小提琴也可以像大提琴,但又必须有中提琴的音色特点。怎样才是好的中提琴音色?这可没有任何历史资料能考究,他只有不断地听顶级演奏家的演奏,辨别中提琴的音质特点,再琢磨推敲,最后才动手调整,将琴调试到最佳声音效果。没有人知道,这把琴直至出发到北京比赛前一小时才调试完毕。
比赛聘请了国际最著名提琴制作家Gio Batta Morassi、Gregg Alf、David Burgess、Frank Ravatin、郑荃、朱明江和演奏家盛中国、吕思清、林朝阳、Roger Chase、Markus Stocker当评委。比赛分为初赛和决赛,最后,把决赛分数加上初赛分数得出总分。比赛揭晓了:在171把入围参赛小提琴中(赛前已被评委淘汰22把),徐永成的两把小提琴分别排名12、18,前者进入决赛,获得决赛奖;在42把入围参赛中提琴中(赛前已被评委淘汰5把),徐永成的中提琴排名第一,荣获金奖。
这是该项赛事中唯一一位中国人获得的金奖,更是中国人在历届国际大赛中首次摘取中提琴制作的金牌。
是夜,按常规千里之遥的梁老先生早已入梦,但当学生深夜把获奖的喜讯报告给他时,老人家激动得热泪盈眶,无法入睡,连吃两片安眠药也无济于事。老怀欣慰啊!
徐永成的金奖中提琴是其呕心沥血的精心之作,凝聚着制作者的独特匠心!现在,这把中提琴已经被组委会收藏,正在上海世博会上展示。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对提琴制作执着的热爱,使徐永成得到了回报。而这种回报,不仅仅是比赛的获奖,更重要的是坚定了他向提琴制作艺术顶峰攀登的信心。
他越来越相信自己!
世人期待他再创辉煌! (本文载《广东乐器世界》2010年第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