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pifu在2011-1-16 11:22:00的发言: 五六十年代的国产老琴,面板材质大都不错的,背板不太讲究,很少虎纹,但做工较粗,画线居多,拿现在的眼光看真有糟蹋材料之感。阁下将历尽四五十年风霜的沧桑老琴解体改造,给破旧老琴以新生,更在于得到其中无限乐趣,佩服呵!
这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政治经济有极大的关系。 在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提琴制作刚刚起步,工艺技术极其落后,但材料似乎还比较讲究。我的那把三十年代的老上海陈兴昌乐器社制作的琴,虽已油漆斑驳,但材料很不错,面板的纹理通直均匀、密度合适,背板的虎皮纹虽不象现在的那样显眼,但平直通畅、细密均匀,因此至今音色仍然十分柔美,一般的琴无法与之媲美。 解放初期全国实行“统购统销”,物资受到严格的控制,木材自然也是,加上交通运输也受到严格控制,要弄到需要的材料,非常困难。就我们上海、苏州而言,提琴制作面临极大的困难,提琴等乐器制作也只能就地取材。江浙多雨水,提琴面板所用的杉木密度不够,背板所用的枫木多有水线(多水年份的标记),制作的提琴音色松散无力。依据资料记载,为了解决取材困难的问题,1952年苏州的几家提琴厂合并迁到营口组建了“东北乐器工具厂”,当时带去了原来的设备材料和半成品。这就是为什么营口厂产的东方红琴中有一部分的背板会有“水线”这一南方了的标记。如我的那把1952年东方红琴,背板两侧对称两条很明显黑水线,因此我称她为“猎豹脸”(看来很可爱)。面板,据一位老木材技术员看,可能是柚木。音色相当空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