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提琴网 - Chinaviolin.NET

QQ登录

只能登录,注册无效

img_loading
智能检测中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科技前沿] 关于“理解”转自鄙人空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梦回童年 发表于 2011-5-25 16:2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琴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小提琴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费孝通部分人可能十分熟悉,最近在他的一本书里看到过一句话,一个人要真正理解另一个人事实上是不可能实现的(不是原话,最近比较懒,读书笔记没跟上)。他这句话的前提是,感情和经验是不可能推己及人的 ,而理解的基础则是共同的生活经验和与此而生的个人情感。当然,他是以家庭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团体来探析的。我当时看到这一观点时,甚是赞同,因为生活里我也时常因不能为人理解而苦恼,可这理论上的信服却未能说服我的内心。至于这所谓的内心是个什么东西,我也描摹不出来,只是觉得这般信服实在是缺乏谨慎的态度。 于是乎,我又点了点鼠标,百度里是这样解释“理解”一词的:理解事物时,须运用过去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掌握新的知识经验。过去知识经验的有无或多少,对理解能否顺利地进行,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个注释,虽然没有直接解释“理解”一词的含义,但却点出了理解的内在含义。并且与费老师的这般一致,甚是让我惊讶,不知这样可否算作“理解”。 看完这个注释后,我有些茫然,甚至是恐惧。如果“理解”真乃这样,那样你如若想去理解路人甲某时某刻某地的情感,那么必经以下几个阶段:1、自己掌握丰富的经验 2、亲自经历路人甲某时某刻某地的事情 3、运用和路人甲相同的思维工具来加工现实材料。第一点,我们暂且搁置一旁,就第二点来看,这就根本是不可能的(稍懂辩证法的都应该明白,此处不多说)。即便是第二点,在某种理想状况下,我们能够经历和路人甲极其相似的场景,可谁又能保证第三点呢?两个人能够运用相同的思维加工现实材料的前提是什么?这就又回到第一点了,丰富的经验,两个人对现在某事物产生的情感相同,那么必然曾经他们经历过十分类似的事情,有着共同的生活经历。这个道理十分简单,就像你把注射器放在刚出生不久的婴儿前,他可能毫不在意;但是如果你把注射器放在曾多次输液的小孩面前,你听到的可能就是大声哭喊。 这也就是我为何茫然的原因了,如果按我上述这样一番纯理论的推敲,那两个人真正相互理解不说绝不可能,那也确信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了。可是,这似乎又和现实中的许多事情相矛盾,因为我们确确实实在现实生活里看到了许多理解的例子,并且理解的程度可以达到很高的水平。那这又是为何? 我曾经在以前很多的文字里提到过,我是十分羡慕和敬佩他的。我曾经在无数个不眠的夜晚一个人躺在床上听他的《田园》,我也曾很多次的试想,他是怎样做到这般“理解”乡村的自然的。(事实上,当时的他已经完全失聪)也许这就是他的伟大之处,但此时我并不太想述说他如何伟大,我要说的是,他们,一个人,感情丰富;一个自然,客观真实,却能够如此理解相知。也许,谈起理解,那么谁也忘不了这曲《高山流水》,和那段传说久远的知音故事。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 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按照上述,那样的纯理论推理,这般现实生活里的事例,确是很难解释。我回寻过去的思路,发现,我可能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人的主观性。我似乎把人看成是某种呆板的机器了,由过去的众多经验形成一套思维程序,并对现在经历的事实进行加工处理,最后产生某种特殊的情感和经验。我们确是忘了,两颗愿意相互理解的心的作用。经验,是不能呆板的推己及人,但是,人是可以主动去设想彼时彼景,并与另一个人站在同意场景下的。这样的设想是可以超越任何时空限制的,而设想的前提很简单,主动。小孩重重的摔在地上,妈妈确是不能在此时此刻感到和小孩一样的腿上真切的皮肤的疼痛,但她一样会很焦虑很担心很理解。因为,她能够以主人公的方式设想出那个场景,设想出腿的疼痛。这就是设想的功能,这也就是主动的力量。 由此来看,理解的重点就并不在有多少共同的曾经、现在、未来的经验了,而在于真正愿意设身处地理解他人的心。这样念想的源头,不是其他,只为能设身处地,真切的同甘共苦。 最近遇到许多事,有感而发。由于各种问题,断断续续写了几天,思路十分散乱,又不舍得删,于是,布之网上,仅作无聊时的消遣吧。
当你演奏的时候,别管你的听众是谁。当你演奏的时候,要永远觉得有一位大师在谤听。——舒曼
2
桑小杜 发表于 2011-5-29 00:52:00 | 只看该作者
好长,看得好累
3
 楼主| 梦回童年 发表于 2011-5-31 21:53:00 | 只看该作者
哎··。。。
4
dayianta 发表于 2011-6-1 14:49:00 | 只看该作者
楼主的这个话题很好。著名的《红太阳是如何升起的》一书作者高华说过大意如此的话,“一个人的经历是否丰富,对深刻,正确理解历史起着关键的作用。”他把一个人的经历提高到能不能,适合不适合作历史这门学问这样的高度,我觉得完全是肺腑之言。其实这适合很多方面。首先我觉得它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世界观。关于这个,你可以在网上看到,说到关于一个过去历史事实,比如,三年自然灾害有没有饿死过人,辩论双方的观点差距是多么巨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广告联系|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5-4-22 14:04

Powered by Chinaviolin.NET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