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amuo在2011-7-8 4:50:00的发言:看来何 老师确实有一些见解。 整体看下来,何老师认为最重要的是琴体不同部分,如面板,低 音柱,底板,侧板, 琴马,等各部分能够共振。用声学术语说,各个部分的本征 频率要接近,或者相同。比如在某些帖子中,何老师会说面板底板差过 大二度等等。确实给人思考。 但是我的问题是,一个板子一定有多个本征模态,激励的位置不同,边界条件不同激发的模态也不一样。最简单例子,面板未安装前(四周自由)和安装后(四周由侧板钳定)从声学上来说,本征频率肯定有很大差别。再比如,低音梁一般装在左侧,所以敲击左侧面板和右侧面板本振频率也肯定不同。琴马的自由状态和安装状态(四根 琴弦和面板给予一定压力)也不可能相同。所以怎么能由一个单一频率确定(耦合)匹配状态呢? 另外,我不认可何老师说的侧板共振一说。侧板从形状,到长宽,到厚度,到振动方向(横振动/纵振动)都和面板底板差很多,应该只是起支撑作用,不太可能也共振。 最后一个我认为有争议的地方是,是否整个琴箱完全共振就能出好的声音。一般来说, 乐器这样的振动系统,我们不希望只有某个频率的振动明显,而希望本振模态均匀的分布在若干个频点上,这样才能几根弦 音量均匀。反之,本征模态的简并化,可能造成某根弦,甚至某个音特别突出,别的音则很糟糕。 本人完全不懂提琴制作,背景是声学专业科班出身。看了何老师帖子,结合自己理解提几个问题,当然很可能说错了,还望何老师指正。
30楼amuo先生不愧是声学专业科班出身,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代表性,提出的关于面板安装前和安装后的频率有差别,这要看安装的条件和方法,如果边框在制作上不讲究频率的配合,那么面板安装前和安装后肯定频率会产生变化。 敲击左侧面板和右侧面板它们的频率不同,那要看相差有多大,如果很小可以容忍,如果超出范围就不合格,毫无疑问完工后声音肯定差,这是多年来积累的经验。 琴马的自由状态和安装状态它们的频率很重要,所以在挑选琴马的时候必须认真对待,频率要选高的,至于高到什么程度要根据琴来决定,因为每把琴的自身频率都有区别,不可千篇一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