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提琴网 - Chinaviolin.NET

QQ登录

只能登录,注册无效

img_loading
智能检测中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典音乐扫盲班-音乐形式简介(13)-变奏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ldq111190 发表于 2004-2-8 12:2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琴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小提琴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变奏曲是用变奏的手法发展一个主题,使主题能得到多方面表现的一种乐曲。所谓变奏,简单地说,就是变化的反复。变奏是各种音乐作品中常用的发展乐思的手法。我们在前面讲过的管弦乐曲《森吉德马》前后两段旋律相同,而速度、力度、节奏、音色和伴奏音型起了变化,就是用了变奏手法。第一段轻柔缓慢,气息宽广,描写辽阔壮丽的草原景色。第二段速度转快,节奏活跃,描写草原人民的愉快生活。 这种保持原来的旋律,而变化音乐语言中其他因素的变奏手法,叫做固定旋律变奏。另一种常用的变奏手法是装饰变奏。装饰变奏只是保持主题的旋律骨架。而变化旋律的细节,也就是用装饰音把原来的旋律进行加工,同时也可以变化音乐语言中的其他因素,如速度、力度、节奏、音色、伴奏音型等等。 贝多芬所作《田园交响曲》第五乐章开头的主题,描写雨过天晴时牧人欢乐的歌声。贝多芬发展这个主题时.既用了固定旋律变奏手法,又用了装饰变奏手法。主题后紧跟着的两次固定旋律变奏,同一个旋律,一次比一次移低八度,伴奏音型一次比一次加速,力度则一次比一次加强,从而使欢快的情绪逐步加深。后来这个主题再一次出现时,改用了装饰变奏的手法,在旋律音与旋律音之间,加进了装饰音,把原来的旋律装饰得更加流利欢畅。 以上这两个例子,仅是在乐曲中采用了变奏手法,如果在一首乐曲中,有系统地用变奏的手法来发展主题,那就叫变奏曲。变奏曲的原则是:先奏出完整的主题,然后依次演奏一个一个变奏。变奏的次数可多可少,少则三四次,多则二三十次。十七、十八世纪的组曲中,一首舞曲的后面往往紧跟着同一舞曲的变化反复,称为“复奏”。这种包含主题和一个变奏的舞曲,是变奏曲的前身。 如巴赫的《b小调乐队组曲》中的波兰舞曲就是。这首曲子是由长笛和弦乐器演奏的。长笛和第一小提琴演奏旋律,其他乐器演奏和声。后面紧跟着这个舞曲的“复奏”,同样的旋律移到低音部,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演奏;长笛吹另一个流畅的旋律,和它结合在一起,这也是一种固定旋律的变奏手法。复奏以后,又回到原来的舞曲,也就是说,变奏以后,又回到了主题。 贝多芬的《f小调钢琴奏鸣曲》,因为音乐热情奔放、充满 英雄气概,而被称为“热情奏鸣曲”。其中第二乐章是一首变 奏曲。抒情歌唱性的主题,象一首宁静而严肃的歌曲,表现出凝神思索的形象。主题的节奏是沉着的,严肃的,基本上一拍一个和弦。下面四个变奏用装饰变奏的手法来发展这个主题。从第一变奏到第 三变奏,节奏逐渐加快,从一拍两个音、一拍四个音,到一拍八 个音,表现从沉思中活动起来的精神境界。第三变奏是节奏 的高潮,逐渐滋长的希望,达到了神采飞扬的境地。第四变奏回复了主题的节奏,但低音区和高音区的对照,犹如向深沉的 内心投进了光亮,使人从沉思默想中振奋起来。突然,一个强 烈的不协和弦打破了沉寂,导向热情奔放的第三乐章,它和第 二乐章是紧密相连的。 舒柏特《A大调钢琴五重奏》的第四乐章也是变奏曲。变奏曲的主题是他创作的歌曲《鳟鱼》,所以这首五重奏又被称作《鳟鱼钢琴五重奏》。钢琴五重奏通常是由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钢琴演奏的,但这首五重奏不用第二小提琴而用了低音提琴。第四乐章包含《鳟鱼》主题和五个变奏,每个变奏基本上保持着主题 的旋律,主要是用固定旋律的变奏手法来发展主题的。在主题中,旋律由小提琴奏出。在五个变奏中,旋律分别由钢琴、中 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小提琴、中提琴奏出。最后,在尾声中,主题第一段的旋律由小提琴和大提琴一问一答轮流演奏,钢琴上并且出现了歌曲《鳟鱼》中描写鳟鱼戏水的伴奏音型。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 《西班牙随想曲》,它的第二乐章也是一首固定旋律变奏曲。主题是西班牙阿斯土里亚斯省的一首舞蹈歌曲,叫做《黄昏舞曲》。在变奏发展中,作者绚丽多采的配器手法,赋予丰富 的色彩变化。在主题和四个变奏中,歌唱性的旋律分别由圆 号、大提琴、英国管、木管乐器加小提琴、长笛、双簧管加大提琴演奏。四个变奏除了第一变奏以外,为了造成和声色彩的变化,在结构上都有一些扩充。 最后,再谈一谈包含两个主题的变奏曲,也就是双主题变奏曲。这种变奏曲有两种不同的形式结构:第一种,先出现两 个主题,然后依次出现两个主题的一系列变奏;第二种先出现 第一主题和它的一系列变奏,然后出现第二主题和它的一系 列变奏。现以后一种类型的双主题变奏曲——俄罗斯作曲家格林卡的《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为例。 这首幻想曲用变奏的手法发展两个俄罗斯民间主题,渲染成一幅民间风俗生活的 图画,是俄罗斯民族交响音乐的奠基作品。第一主题出现在短短的引子以后,是俄罗斯民间的一首婚礼歌曲,原来的歌词 是:“森林后,黑暗的森林后,一片绿色的小花园后,飞起一群 天鹅。……”这个主题的曲调淳朴优美,由弦乐器齐奏。第一主题后面紧跟着三个变奏,用支声复调来衬托原来的旋律。所谓支声复调,就是在主旋律的上下,加进和主旋律时而 平行、时而分离的陪衬旋律,是民间音乐中常用的手法。第二主题采用俄罗斯民间的卡玛林斯卡亚舞曲,这是一种两拍 子的、欢快的舞曲。 第二主题的一系列变奏,也广泛运用了支声复调的手法。格林卡在两个形成鲜明对比的主题之间,找到了音调上的内在联系,因此在第二主题的变奏中,很自然地引进了第一主题开始的旋律。 在第二主题的一系列变奏以后,又继续变奏第一主题,最后又 是第二主题的继续变奏。末段速度转快,全曲在生动热烈的 气氛中结束。
在真正的音乐中,充满了一千种心灵的感受,比言词更好得多。——门德尔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广告联系|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5-4-3 02:12

Powered by Chinaviolin.NET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