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哈哈,我除了笑什么也做不了!!!!! 今天我知道了,原来“无调性”的音乐中是不可能出现“流畅的、调式调性如此明显的旋律”,高,高,高,实在是高! LPQ0533朋友,你马上可以出书了——出本音乐小说。 至于拉威尔,勋伯格,德彪西,丹第等作曲家的音乐理论我这里不多说了,细说也说不了,我也没时间。建议你去看看《西方音乐史》(中文,英文),现代乐理教程(湖南文艺),现代作曲技法(上海音乐学院)……没有的话,可以到读书馆借来看看,不过我看你最好就是看自己写的音乐小说! 楼上的一贴还是在抓住《茨冈》是不是无调性音乐的问题,无调性音乐年代的划分,并不是有统一的说法,俄罗斯很多学者就认为斯特拉文斯基是无调性的鼻祖(俄罗斯音乐发展史,人民音乐出版社),他们认为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有着明显的现代派风格和无调性的特点,有些作曲技法其实早就有了,只是到了某个人这里理论上进行了统一发展,形成了固定的风格! 那我请问LPQ0533朋友,多调性的鼻祖又是谁呢?我说是莫扎特可以吗?莫扎特早在1787年OP.522《音乐的玩笑》里就用过双调性!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调同时叠合,称之为双调性或多调性(现代乐理教程)。你认为莫扎特是多调性的鼻祖吗?但是我们在分析这个作品时,的确已经出现了多调性的运用。其实象海顿,巴赫等人都用过这种作曲的技法,不过他们更多的是二声部的复调作品(复调音乐写作基础教程,人民音乐出版社)。这里举这些例子是为了告诉LPQ0533朋友,不是说哪个音乐家划分到哪个时期的乐派里,他的作品就一定只有这个乐派的特点!这个是很浅显的道理,难道你不懂? 还有就是LPQ0533朋友在观看我的回答的时候非常的不仔细。我觉得我讲话已经非常的谨慎了,我的原话是这样的,“从乐曲的前7小节分析来看,7小节里,主音换了3次。我认为这已经是无调性音乐的标志了”,“我没有看到这个曲谱的全部,所以不能确定这个曲最终是用什么调式来写作的”,“当然我也许分析的有问题,也不一定完全正确,但从这个例子我们大家已经可以看出一些关于调性调式的端倪了”。 我只分析了这个曲子的前7个小节,说在这7小节中已经有了无调性音乐的标志。 话题其实已经很远了,已经开始讨论无调性的音乐了,好,回来,我们一直在争论什么?哦,调式调性的问题。 那请LPQ0533朋友来分析一下,你所谓的b小调里,为什么仅仅在7个小节里就出现了这么多的#G,C,#D,#B(C),而且位置如此重要??作用如此明显??你不要告诉我这都是经过音哦! 第二段我的确看不出这是用什么调式写的,或者说我的确不能确定是什么调性和调式,虽然这段的旋律非常的明显,但如果你认为是F大调(小调)的话,为什么这段旋律连主音都没怎么出现过?F出现了一次,而且只有1/4拍。D音出现的次数相对多一点,但时值加起来也没多少!LPQ0533朋友不如你自己拉拉看这段,是不是觉得更象a小调呢?但是调号只有一个降号啊?怎么解释啊?忘记说了,不单这段旋律几乎没有出现这个调号里的调的主音,连属,下属音出现的也很少!这个又怎么解释啊?? 不过我想你有你的理论解释的,我已经开始非常佩服你了!!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