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提琴网 - Chinaviolin.NET

QQ登录

只能登录,注册无效

img_loading
智能检测中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陪伴您终生的一把小提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fliu2010 发表于 2013-2-5 12:2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琴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小提琴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不少人一琴定终生,一把琴拉到死,再传给后人。

有一把这样的琴,当然好,不弃不离。

可惜我没这样好的运气,所以一直在不断寻找。

我的第一把琴是1962年用18.5圆人民币在昆明大观街拍卖行买的广州第一生产合作社的下等小提琴,有虎纹,琴颈粗,音量小,音色还行。后来送给了川大同学。

1966年大串联,我在青岛栈桥附近一家拍卖行以24圆人民币买得一把捷克斯洛伐克的仿斯坦那百年老琴,肩纽处有烙的商标,内部是一个拿伞和琴的流浪者图案。此琴漆膜厚,音色好,音量不算大,后来送给了别人。

第三把琴是25圆人民币在成都淘来的意大利米兰老琴格拉迄诺,此琴音色正,音量仍偏小,后来此琴去了英国。

第四把琴是文革中200圆人民币在昆明买的英国制琴家爱德华.贝茨1874年制的琴“亚瑟”。此琴音量大,音质纯,音色好。敏感通透,是目前的8号琴。

后来还遇过很多琴,终于淘汰出了一至七号琴,这里就不做介绍了,以免重复之嫌。

现在陪伴我的练习琴是一把材料丑,工艺丑,漆膜丑,血统丑,年代丑的“拉圾琴”,此琴的原主人已过世,当时他以110圆人民币的价格购入此琴,我听他拉过后,发现有外国老琴的风味,经过并不艰苦的谈判,用一把1300圆人民币的,发音不错的上海老琴,外加300圆人民和他这琴做了交换。之后我不断折腾此琴,费了移山心力,最后在风老弟送我的超级音柱帮助下,此琴有了本质性的变化,完全配得上我的非常挑剔的热爱,成为不可动摇的唯一的“每日用琴”。

其实琴不在贵,喜欢就好!

愿大家都能找到陪伴您终生的好琴!


我在艺术上下过一番功夫,谁如果像我这样下一番功夫,他也会达到这样的境地。——巴赫
2
老虫花 发表于 2013-2-5 13:17:00 | 只看该作者
热切希望见到2010先生的“五丑”美琴!
3
老虫花 发表于 2013-2-5 13:18:00 | 只看该作者
要听“五丑”琴的详细故事!
4
马达 发表于 2013-2-5 13:26:00 | 只看该作者
文革中200元不算天价也是笔巨款,66年我在北京前门外委托商店看见一架三角钢琴,光亮如新,标价600元。但丝毫没有动“值得买”的念头,因为那钱数是我从未想过的。 羡慕2010兄的好福气,应了那句歌词“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不过看来能陪伴自己一生的还是家里的丑妻。
5
 楼主| fliu2010 发表于 2013-2-5 15:36:00 | 只看该作者

趁我现在是第100次登录中国小提琴网,还可以发表文章,就讲一讲“五丑”琴的折腾故事,今后何时再来玩,看情况吧。

此琴因为太丑,从未拍过照,也就无此琴的图上传了。

她应该是一把有60多年历史的国产老琴,是瓜式的风格,发音也是瓜式的,我看重她完全是发音干净而有点奶油味,也就是西洋味,不是许多国产琴的那种二胡式发音。

她的背板是白纽子料,侧板也是,琴头琴颈也是,面板是最差的云杉,纹路宽,到中间也不收。琴头做工极为粗慥,线条拙劣,比业余还业余,唯一看点是琴板弧度还流畅,f孔刀法甚精。此琴是油性漆,奇亮,面板两条裂纹,破坏性斑点无数,如女人脸上的麻子和雀斑(您敢娶这种女人吗?),最恼火的是此琴c腰太宽,琴马偏矮,一拉e弦就碰琴腰,演奏十分不便。她的音量只是中上,离演奏琴有差距,为此我进行了大折腾:

1:为增加年代而想办法:

用一根医用听诊器的软管插在尾孔上,通过热吹风机向琴内送热风,为防止低音梁脱落。事先用小棍撑住低音梁。这样连吹了三天三夜。我猜想琴的木料至少老化了200年。(待专家验证,呵呵!)

2:为增大音量而想办法:

面板决定琴的音量,为释放面板振动,我把低音梁廋身了至少三分之一,在合琴的时候,有意识把面板往琴头方向推,再夹紧粘牢,既抬高了琴指板,又给了面板抗压的预应力,使面板不易变型塌陷。

3:为抑制低频而想办法:

此琴为瓜型,低频丰富但欠集中,我在背板中缝位置打了7个小补钉以“调频”,以应7个小矮人的故事,或天上北斗七星之数。

4:为改善gd弦而想办法:

特意为此琴换了最好的乌木指板,密度最高,黑得发亮那种。指板尽量廋身,把琴音频调高。

5:为增奶油味而想办法:

用三棵树的好马,尽量括大内孔,在马上垫一薄层玳瑁薄片。

6:为突出e弦而想办法:

把音柱适当加长,向低音梁那边靠一些,释放e弦所在位置琴板的振动。

7:为增加敏感而想办法:

把音柱适当后移,增大琴马位置的剪力。

8:为e弦好拉而想办法:

把指板前沿下方弄薄,让指板自然抬高,以增加琴马高度。把右边c腰最大限度锉廋(直达侧板位置)。

9:为弦轴好用而想办法:

换硬度稍软的弦轴,能更好跟轴孔适配。

10:为发音纯正而想办法:

寻找最老,颜色最深,质地最柔软的音柱,结果风老弟的音柱最好,选纹路最密的那种,对瓜型琴最适用。

通过十大举措,此琴成了一把不愧于演奏用的琴,一把值得我尊重,让我喜欢的琴!


6
小于 发表于 2013-2-5 22:16:00 | 只看该作者

1:为增加年代而想办法:

用一根医用听诊器的软管插在尾孔上,通过热吹风机向琴内送热风,为防止低音梁脱落。事先用小棍撑住低音梁。这样连吹了三天三夜。我猜想琴的木料至少老化了200年。(待专家验证,呵呵!)

 

提问:医用听诊器软管直径不大吧? 既然能放进尾柱。 热风机出风口不小吧, 和这个软管如何连接。  用小棍撑住低音量防止开胶? 能让低音梁开胶的温度,也足以让侧板和缝开胶吧?为何不管?  你这个小棍假设你能立住,  也定多就是在音梁中部吧?音梁开胶是从两头开始的,你撑住中间有什么用?

 

 

 

2:为增大音量而想办法:

面板决定琴的音量,为释放面板振动,我把低音梁廋身了至少三分之一,在合琴的时候,有意识把面板往琴头方向推,再夹紧粘牢,既抬高了琴指板,又给了面板抗压的预应力,使面板不易变型塌陷。

 

提问:面板决定音量?既然你已经把低音梁瘦身,那就必须开琴, 你然开琴了 , 那直接打开吹热风就好了 ,好要第一步干嘛? 音梁瘦身1/3?   简单想象的话   已经细的不成样子了,单说长度不变的话, 即便原来是个长方形,那基本就是一个尖尖的三角了。这样的音梁是否还有作用。  合琴的时候面板往琴头方向推?老琴打开以后能按原来的痕迹合上就不错了, 再说你顶多推1MM吧   再多哪怕一点儿这琴也合不上了。  抬高指板?  这样操作之后, 马子比原来靠上才对吧?  那指板相对于马子高度是高了还是低了? 

 

 

3:为抑制低频而想办法:

此琴为瓜型,低频丰富但欠集中,我在背板中缝位置打了7个小补钉以“调频”,以应7个小矮人的故事,或天上北斗七星之数。

 

提问 :补丁“调频”, 闻所未闻,  请问你是如何决定的大小和数量, 如何算出是7个补丁在中间就能改善。 既然能一下就知道应该粘7个,相比有严谨的对应公式。 按照一般理解,音板较薄的地方相对对低频影响较大,  中部较厚的地方对高频影响较大,这应该是个物理常识, 那为了改变低频,为什么选在了厚度较厚的中缝。

 

 

 

4:为改善gd弦而想办法:

特意为此琴换了最好的乌木指板,密度最高,黑得发亮那种。指板尽量廋身,把琴音频调高。

 

 

提问: 此处你既然已经换了指板   那上边又何必要为了指板角度弄面板。 指板密度高,琴的音频就高,请问是怎样得出的理论。

 

 

     后面先不看了。  另:  附上一张书上配图的“Amati”的照片是何意思? Google里面照一张不是更清楚?

7
庞熔 发表于 2013-2-5 22:46:00 | 只看该作者
我的音梁不仅不瘦身,反而要加强,厚度加到6.0mm〔传统一般为5.5mm〕高度13mm,〔传统一般是11-13mm〕,也就是取最大值了,末端为4.0mm,〔传统一般为3.0mm〕,音量、灵敏度一点不受影响。
8
小于 发表于 2013-2-5 22:54:00 | 只看该作者
加强 瘦身 看情况而定。 问题是这个“ 1/3” 即便音梁是个根本没修整过的四方形, 去掉1/3是什么概念;更不用说已经修正完的音梁再去掉1/3了。
9
方块K 发表于 2013-2-6 08:06:00 | 只看该作者
做琴不会,也不懂。但楼主的名言;用垃圾琴奏出天籁之音!是我天天练习的动力。
10
小于 发表于 2013-2-6 09:45: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方块K在2013-2-6 8:06:00的发言:
做琴不会,也不懂。但楼主的名言;用垃圾琴奏出天籁之音!是我天天练习的动力。

等你奏出“天籁”那天 希望你手中还是那把“垃圾”。 从“垃圾”到“天籁”你的选择是练琴, 有人选择了其他道路。
11
小八路 发表于 2013-2-6 11:02:00 | 只看该作者
哈哈,小于发飚了。
12
孤独的琴声 发表于 2013-2-6 11:47:00 | 只看该作者
凤姐,芙蓉姐就是有人喜欢也没办法,这就是国情,刚好经济又在起飞,所以国外的垃圾琴和好琴都在往中国进,聪明的人是可以买到好琴的,可怜了楼主,一辈子喜欢了琴,到头来还是一堆垃圾琴陪伴着他,选择了拉琴,又拉得那么芙蓉,,,,,,不说了,折寿一年,真不值得。
13
马达 发表于 2013-2-6 11:52:00 | 只看该作者
照片和文中描述的琴不一致,为啥这样做?想看看你的十大举措的琴。
14
小板牙 发表于 2013-2-6 16:05:00 | 只看该作者
支持小于! 希望2010老师有空过来论坛玩玩,但是这种误导还是少说的好。万一哪位朋友听了之后,将爱琴开肠破肚,照葫芦画瓢,那就太造孽了。
15
 楼主| fliu2010 发表于 2013-2-6 17:03:00 | 只看该作者

小于版主好:

对于您提的问题,我谈谈自己的看法,仅供参考:

关于送热风的问题,是在没开箱的情况下做的实验,在低音梁的位置使用了三个小撑子,是中间和两头,考虑侧板贴条是弯曲受力,即变胶热了后也会贴紧侧板,所以担心较少。实验的想法是模拟年代气候变化对木材老化程度的影响过程和结果。软管可插进尾孔,另一段用纸做了个喇叭口,对应吹风机。实既上热风造成的衡温只有50度左右,但气体交换过程很快,设想一想:一把琴在室内过了200年,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总体有多少量?

至于是不是气体交换造成了木材的老化?这很难说,搞不懂还有其它什么因素?

老琴的声音是否有木材老化的因素在影响,也很难说,您的老琴观我也略知一二,咋·就暂不做探讨好吗?

至于面板决定音量,背板决定琴音质,是本人的经验,您是做琴人,当有更多妙着,这个问题也有不可解处:我有一把瓜型琴,面板特厚,但音量巨大,是厚薄在决定音量呢,还是厚薄分布在决定音量?您最有发言权。

至于低音梁廋身,我在不少琴上试过,效果确实不错,2009年去北京马驹桥玩,见到那些作坊做琴的流程,他们的低音梁跟我廋身后的也大致差不多,而且是用砂纸打磨平滑,基本不是方形。这个问题也不很确定,我见过一把声音绝好的老琴修理过程,她的低音梁就不小,而且是方的,但声音完美,圆润以极。

指板决定音频是千真万确的,您们做琴人对阿斯瓜的风格已了若知掌,我相信您做的阿斯瓜琴的指板厚薄绝不会统一吧?按本人经验,薄的指板会诱发高频,厚的指板会诱发低频,密度高的指板会让gd弦收拢一些,集中一些。

背板调频问题是我们这些不做琴的人不得已而为之的事,在中缝贴7个补钉本来就是7个小矮人的故事,或北斗崇拜的简单想法而已,我们对声音的判断完全基于听觉经验,跟数学公式那是相距甚远的。但打补钉后,背板音频会升高是事实,琴声也会因此而“不散”。

合琴时把面板向前推一推不是我的发明创造,100年前就有大师这样做了。只需推半毫米,琴头就有移动,指板就会上扬,有时甚至上扬2毫米,这是不得了的事,对指板过低的老琴很有用处。另外,面板在受力情况下粘合后,音量会变大些,音质也有改善。

顺便说一说孤独君没必要总不放过我:念念不忘我收藏的都是拉圾琴,我拉琴是芙蓉。

不过这是他的言论自由,无所谓了。

我还会不会再拉琴?说不准,多数就是随便玩玩,跟大家交流交流而已。

我老了,不会再跟人吵架了,过去的得罪,请多包涵!

至于最后上传的图片是我2001年去格里蒙那“朝圣”时要来的,也是随便玩玩吧!

 

+

16
小于 发表于 2013-2-6 22:32:00 | 只看该作者

2010兄,  你好。

 

做琴人总是讲究严谨, 有些事儿如果想不明白, 自然是过不去了。 因为不合常理。

 

对于我提出的问题, 你不回答的, 我就不问了   。 对于你已经回答了, 不介意的话,我们推敲一番。

 

 

 

对于您提的问题,我谈谈自己的看法,仅供参考:

关于送热风的问题,是在没开箱的情况下做的实验,在低音梁的位置使用了三个小撑子,是中间和两头,

 

 

问题1:要放这样类似音柱的支撑物撑住低音梁,只能从音孔放入对么?装过音柱的人有体会, 音孔能操作的长度不超过80mm.标准音梁总长270mm.  用类似音柱钳的工具顶多能够到音梁总长不到1/4的地方。 请问你头尾那两个支撑物是如何支撑在那里的。自己玩过音柱钳的也知道,前面弯出去的部分,稍微再长一点儿,音孔就放不进去了,角度不对。我实在想不出你是如何在不开琴的情况下,把两头的支撑物顶上的。 如果有什么特殊工具, 反正至少是已经超出了我的认知水平, 请放图让我学习。

 

 

 

 

 

考虑侧板贴条是弯曲受力,即变胶热了后也会贴紧侧板,所以担心较少。实验的想法是模拟年代气候变化对木材老化程度的影响过程和结果。软管可插进尾孔,另一段用纸做了个喇叭口,对应吹风机。实既上热风造成的衡温只有50度左右,但气体交换过程很快,设想一想:一把琴在室内过了200年,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总体有多少量?

至于是不是气体交换造成了木材的老化?这很难说,搞不懂还有其它什么因素?

老琴的声音是否有木材老化的因素在影响,也很难说,您的老琴观我也略知一二,咋·就暂不做探讨好吗?

 

问题2: 一个常识问题。 吹风机我们大家都用过,比较好检验。你怎么连接的,我不过多讨论,即便也有点儿“异想天开”,后边我会解释。我现在就假设你已经连接好了。医用听诊器的橡胶管内径我查了一下,3-6mm。   什么概念。  最小的吹风机出风口也要有70-80mm吧。  问题出现了。  给这么小的橡胶管通气,密封必须好,否则气根本过不去。这里就不讨论你用纸做成的喇叭口是如何实现的这样的密封效果。  吹风机, 如果出气量过小或者进气量过小会怎样? 别说只进1/10的气, 哪怕是1/3, 也会让电热丝马上通红, 过不了20秒   吹风机就要断电自保, 要么烧坏。 找个吹风机, 把手放在进风口【出风口烫死你。。。】,盖住大概2/3, 几秒钟,千万别长, 关灯。  请问你几十个小时的实验用坏了几个吹风机。 

 

 

 

 

 

至于面板决定音量,背板决定琴音质,是本人的经验,您是做琴人,当有更多妙着,这个问题也有不可解处:我有一把瓜型琴,面板特厚,但音量巨大,是厚薄在决定音量呢,还是厚薄分布在决定音量?您最有发言权。

 

 

承蒙高抬,目前为止,常识告诉我, 琴内腔空气容积决定音量。 小提琴音量再大,也大不过贝斯。Montagnana大提琴的优势也就在这里。Strad作宽体1715的改进也就在这里。

 

 

至于低音梁廋身,我在不少琴上试过,效果确实不错,2009年去北京马驹桥玩,见到那些作坊做琴的流程,他们的低音梁跟我廋身后的也大致差不多,而且是用砂纸打磨平滑,基本不是方形。这个问题也不很确定,我见过一把声音绝好的老琴修理过程,她的低音梁就不小,而且是方的,但声音完美,圆润以极。

 

这个太含糊了,我问的是一个已经修理过一遍的音梁,再去掉1/3,  这个音梁还有什么存在意义。

 

 

指板决定音频是千真万确的,您们做琴人对阿斯瓜的风格已了若知掌,我相信您做的阿斯瓜琴的指板厚薄绝不会统一吧?按本人经验,薄的指板会诱发高频,厚的指板会诱发低频,密度高的指板会让gd弦收拢一些,集中一些。

 

 

你又高抬我了,我目前了若指掌的只有吃饭睡觉。别说A,S,G的指板不统一,他们原来的指板根本就是巴洛克指板。 巴洛克指板什么概念, 枫木基础加一层乌木,有的根本就是硬枫木加一点儿镶线修饰。哪里谈得上什么密度厚度。巴洛克指板什么厚度? 按你这个指板影响理论,这些琴原来恐怕出不了声。

至于所谓“收拢” “集中”,我实在没概念收拢 或者 集中的指板音是什么声音。

 

 

 

 

背板调频问题是我们这些不做琴的人不得已而为之的事,在中缝贴7个补钉本来就是7个小矮人的故事,或北斗崇拜的简单想法而已,我们对声音的判断完全基于听觉经验,跟数学公式那是相距甚远的。但打补钉后,背板音频会升高是事实,琴声也会因此而“不散”。

 

完全不懂。努力理解中。。。。  “不散”。。。。。“北斗”。。。。。“小矮人”。。。。  我倒是知道葫芦娃也是7个。

 

 

合琴时把面板向前推一推不是我的发明创造,100年前就有大师这样做了。只需推半毫米,琴头就有移动,指板就会上扬,有时甚至上扬2毫米,这是不得了的事,对指板过低的老琴很有用处。另外,面板在受力情况下粘合后,音量会变大些,音质也有改善。

 

一说到琴上问题就来了。 你说不但上移面板,还动了琴头角度对么? 所以指板才会上扬对么。那好。 自己动手做过琴的朋友们想象一下。原本的面板与琴头隼接触的地方是一个平面,现在我们把面板上移0.5mm 。  好的, 问题来了,现在原来的面板接触的地方,高出了角木0.5mm对么,为了哪怕不让琴头掉下来,凑凑合合粘上,那这0.5mm的台阶必须从新做一个补丁进去填平对么。ok,这里填平了, 后面与背板肩扭接触的面怎么办。 这个是最脆弱的地方,我不能动背板,那么只能把尾部刨掉一部分。  那就简单了。 你多出的0.5mm, 在这里又“还”回去了,前提还是手工足够好, 要不然还得还的更多。   所以问题很简单, 抬指板,改善压力  ,  Ok没问题。 拆指板啊;  再麻烦点儿  我改下琴头与角木的角度,也不难。 你这招摘面板, 顶琴头 , 抬指板 是不是累了点儿?

 

顺便说一说孤独君没必要总不放过我:念念不忘我收藏的都是拉圾琴,我拉琴是芙蓉。

不过这是他的言论自由,无所谓了。

我还会不会再拉琴?说不准,多数就是随便玩玩,跟大家交流交流而已。

我老了,不会再跟人吵架了,过去的得罪,请多包涵!

 

  大家都是玩玩,  但是要玩   就好好玩么   这样才能尽兴。有人练武只为强身健体,有人练武却走火入魔。 什么不一样? 心态。

 

 

至于最后上传的图片是我2001年去格里蒙那“朝圣”时要来的,也是随便玩玩吧!

 

 

17
高山大海 发表于 2013-2-6 23:13:00 | 只看该作者
搬个板凳,看看什么事去伪存真。
18
高山大海 发表于 2013-2-7 05:18:00 | 只看该作者
去伪存真的帖子,建议加精。
19
马达 发表于 2013-2-7 09:30:00 | 只看该作者
音量又称响度、音强,是指人耳对所听到的声音大小强弱的主观感受,其客观评价尺度是声音的振幅大小。这种感受源自物体振动时所产生的压力,即声压。物体振动通过不同的介质,将其振动能量传导开去。人们为了对声音的感受量化成可以监测的指标,就把声压分成“级”——声压级,以便能客观的表示声音的强弱,其单位称为“分贝”(dB)...... ......钢琴的声音是“乐音”。乐音有三要素:音高、音量、音色(应加上音长)。音高——决定于物体被激发时的振动频率;音量——又称音强、响度,——在距离和传播媒介等同的条件下,决定于物体被激发时的振动程度即振幅;音色——取决于谐音,如果是纯音,则基本无音色的差别。某一乐音之音色不同于其它乐音之音色,是决定于这个乐音中所含谐音的数量和不同谐音的不同强度;音长——则取决于激发振动体的方式,振动体的张力及振动体所有的共振体(腔)的结构...... 摘自百度http://baike.baidu.com/view/236730.htm
20
邦德他侄 发表于 2013-2-7 10:03:00 | 只看该作者
讨论越来越专业。不错。咱也搬个板凳听讲座。学习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广告联系|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5-4-22 00:33

Powered by Chinaviolin.NET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