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德维希·冯·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
路德维希·冯·贝多芬出生在莱茵河畔波恩城的一个音乐世家里,是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贝多芬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步思想意识给他许多启发,奠定了他人文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人类平等、追求正义和个性自由,憎恨封建专制的压迫。他曾说:“一年的自由比一百年的专制主义对人类有用得多”。
尽管出生于音乐世家,而且从小就开始学习钢琴和提琴,但贝多芬并非莫扎特式的神童,他的创作并非一挥而就,而是孜孜不倦地修改草稿直至感到满意为止。其早期作品具有海顿和莫扎特的风格,但后来发展了一种完全属于他自己的形式,其作品个性鲜明,较前人有很大的发展。在音乐表现上,贝多芬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
贝多芬一生的作品虽然不太多,但他却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所以赢得如此高的声誉,关键在于他集卓越的音乐天赋和热情奔放的性格于一身,有崇高的理想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毅力。他以深刻、锐利的眼光,敏感地把握住了时代和社会的脉搏,他的作品不仅体现了他巨人般的性格,而且反映了人民的苦难、奋斗和希望,因而具备了鲜明的社会性和深刻的哲理性。他为人类留下了一笔永恒的宝藏,对世界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尊称为“乐圣”。
贝多芬的主要作品也是最重要的作品是交响音乐,其中又以九部交响曲占首要地位。这些家喻户晓的作品有:降E大调第3交响曲《英雄》、C大调第5交响曲《命运》、F大调第6交响曲《田园》、A大调第7交响曲、d小调第9交响曲《合唱》(《欢乐颂》)、序曲《爱格蒙特》、序曲《柯利奥兰》、降E大调第5号钢琴协奏曲《皇帝》、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C大调第9弦乐四重奏《拉祖莫夫斯基》第三号、c小调第8钢琴奏鸣曲《悲怆》、升c小调第14钢琴奏鸣曲《月光》、F大调第5钢琴奏鸣曲《春天》、F大调第2号浪漫曲。
海顿
Franz Joseph Haydn
1732-1809
约瑟夫·海顿出生于奥匈边境卢瑙的一个铁匠家庭,是奥地利著名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者之一。
海顿出身贫困,从小在很艰苦的条件下学习音乐,作曲主要靠自学,成年后长期任乐队队长,至十八世纪九十年代初,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音乐家。1791、1794年他曾两度去伦敦旅行,写了十二部《伦敦交响乐》,这是他一生中最优秀的作品,从此名扬全欧备受欢迎。海顿主要从事主调音乐的创作,是他确立了“弦乐四重奏”和古典“交响曲”的结构形式,把交响曲固定为四个乐章形式,以完整的交响乐队编制进行配器,为近代交响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而他被誉为“交响乐之父”。
海顿的音乐语言朴素、简洁、平易近人,感情明朗、乐观。作品不重深刻抒情和戏剧性刻画,而主要是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为题材,常用“说话原则”,进行世态风俗性的表现。他在乐曲的发展中常用“主题活用的原则”,这直接启示看贝多芬“动机发展”的灵感。
海顿一生共创作了一百多部交响曲,其中较著名的交响曲有《告别》、《时钟》、《狩猎》、《惊愕》、《军队》、《伦敦》、《牛顿》等。其它管弦乐作品有三部键盘协奏曲、3部小提琴协奏曲、两部大提琴协奏曲、两部圆号协奏曲、1部小号协奏曲、五部为两架带管轮擦提琴写的协奏曲,为小提琴、大提琴、双簧管、大管与乐队而写的《交响协奏曲》。戏剧作品约18部歌剧和4部木偶歌剧。清唱剧和教堂音乐有8部清唱剧和康塔塔、两部独唱康塔塔、12首弥撒曲、两首感恩赞及3首圣母经、1首圣母悼歌。室内乐有84首弦乐四重奏,31首钢琴三重奏,105首《嬉游曲》(由小提琴、中提琴与大提琴演奏),约56首弦乐三重奏及为各种乐器写的嬉游曲、遣兴曲、夜曲。键盘音乐有52首奏鸣曲,5套变奏曲,1首幻想曲。歌曲有47首歌曲,377首苏格兰与威尔士曲调改编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