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琴的名人效应如同绘画,与一般商品有很大不同,只要出自名人之手,有财力的卖家也热衷于收藏和使用。有一位提琴教授对我讲了一个故事,当年音乐学院许多学生,在试琴时,把音质好的琴都挑出来,但在落选的提琴中有一把是古“名人”之作,于是就把这琴拿到后台,过一会再拿出来,此时教授就对学生详细介绍了琴的来历,制作人和曾经使用过的演奏家。学生听后再试琴时一致认为这把琴非常好,他们浑然不知此琴就是刚才落选的琴,其实这就是名人效应,当今顶级演奏家一律用名琴演奏,不单是“音色迷人”同时也是一种对“古人”对文化的肯定,对演奏家来讲更是一种荣耀,一种身份。然而对一般的演奏者来讲,不必追求过高的标准。我们接触的许多琴经过认真的调音后,也完全达到了各种演出的需求,虽缺少贵族气,换来的是能够承受的使用价值。
买琴主要用来演奏要以音色为主。首先是琴的发音要好。轻松自如,此时音色稍差是能调好的。而发音不好音色干缺泛音的琴一般人很难调好, 价格再低也不要买。使用时间长了就会知道,宁可拿几把琴的价格去买一把发音好的琴,而不要去买音色不好的便宜货,数量与质量之间应该选质量,拥有几把音质稍好一些的琴。对演奏家来讲完全可以了也够了,多了也只是放在旁边不会去用。在以前一个学生笔盒内放铅笔的是小学生,放一支钢笔的是中学生,放2支钢笔的是大学生,放多了就不是学生了,那是修笔的或是卖笔的生意人。
买琴不要看里面的标签,在当今社会中绝大部份都是假的。国内国外都是如此,笔者曾亲眼看到朋友收集了上百种各个名人的假标签。要什么人就有什么人。做旧的方法也层出不穷,有用红茶擦的,也有用咖啡擦的,然后发霉处理。太阳晒,时间长一些能以假乱真。更有甚者许多证书也是假的也能出钱买。有历史记载早在1937年,意大利的克莱莫纳市政府为了纪念斯托拉底瓦利逝世200周年,曾收集和展出了200把古琴,后经专家鉴定发现只有四十来把才是有来头的琴,隐藏在名琴交易中的滚滚财源也使得一些鉴赏家按耐不住,为利益而出卖灵魂,当今社会更是无所不及。我有一位朋友从国外带回的琴中就发现一把是贴外国标签的中国货,还有一把是在中国旧翻新的垃圾琴。我朋友自认为是“宝货”花了几倍的价格从国外搬回来。近几年国内市场大量进了欧洲前100左右的工厂琴,主要是德国产的,其做工都很差,国外不值钱收购价一般也只有几百到二三千人民币,看上去很破旧也不能拉。 打开面板看都是用外模做的无角木,连体“低音樑”但废物利用它的木料重新做一把也可以,因木料有100年了,音色效果也不错,这种琴调得好有5—10倍的增长潜力。
不同年份提琴音色的“质”是不同的,这是历史的产物,近百年来许多调音者都在不断地努力,总想有朝一日自己手中的宝贝能“梦想成真”完美是每一个人都向往的,我也不例外,在每星期一次朋友聚会排练时,经常会带几把新,老琴与同行进行切磋,调音,不断地完善,现已成常态。要知道追求完美是从注重每一个细节开始的,成功不能靠运气,只能是脚踏实地。
以投资为目标的发烧友,最好不要去碰古琴,水太深。如有较好的音色,有使用价值可以投资,如作为增值而投资可要慎重了。在国内有许多制琴名师,都是不错的,在国际上也多次得奖使用投资都可以。唯一不足是年份,这是谁也左右不了的。
琴到手拉起来顺手,自己喜欢就可以了。因为音色是任何证书都编不出来,标签也贴不出来的。“音色”的表现是任何提琴唯一正真的“身价”。
上海三友提琴 张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