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儿
北京雾霾了, 不去
工作室,就看看别人的看法吧。
精准的代价: 担心:过于统一标准的制琴比赛,使得制琴师丧失创造性和个人风格。
我在Cremona参观了Mondomusica乐展,同一个地点,也是意大利Triennale制琴比赛的举办地,这个比赛从1976年开始,每三年举办一次。这个比赛是当今最受尊敬的比赛,之后还有美国的VSA比赛,德国Mittenwald ,和一些中国的新举办的制琴竞赛。
很多制琴师认为我们达到了一个新的制琴”黄金时代“我们的制琴标准比之前的古人要高得多。但是面对这些所谓的”标准“,制琴师们在参加比赛的时候要面对一个两难的问题:当我们制作全新的非仿古提琴时(只有美国的VSA允许仿古琴参赛),什么应该被认为是”对的“, 或者”错的“。
比赛的评委,由制琴师和演奏家两部分组成,他们完成了一个杰出并详尽的工作。制琴师评委评判工艺,装配,油漆质量和总体风格,个人特点。而演奏家评判乐器的声音的音质,均衡性和演奏性能,但是不管评委们如何小心翼翼的做出他们的决定,但是这从一开始就妨碍了制琴师展示自己的全新的尝试和创造力。举个例子,当我们为比赛准备一只小提琴的时候(中大提琴则不尽然),制琴师大多选择Stradivari的黄金时代的琴型;相对较少的,也有人制作Gusu Guarneri。有人制作其他古典大师的原模具提琴吗?有人制作意大利其他制琴流派的风格吗? 没有。这有两个主要的原因:第一,斯式琴满足比赛的声学基础审美;第二,做斯式琴,没人能说”你做错了“。
制琴师们野心勃勃的准备去一个建立在 工艺和音色上都要”完美“的比赛,去说服评委。但是这会怎样影响 ”整体风格 和 个人特点“这两项非常重要的比赛评比项目呢?
对于大众的所谓”未经任何训练“的眼睛来说,制琴赛上展示的提琴几乎是完全一样的。难道就没有一个房间是为了 特立独行和 个人风格所准备的吗?这不仅仅是比赛的问题: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各种制琴的专业知识,技术伴随着全球的年轻制作师一起飞快成长。他们只需要轻轻的点击一下鼠标或者浏览一下internet就可以找到如何制作”完美提琴“的所需信息。而不去翻看高质量的制琴书籍,和那些高清晰具有特殊风格特点的古代制琴师的作品图片。
如果我们往前看一下,在意大利19世纪中期,如果一个学生选择制作一只stradivari琴型的模具,就想他们今天做的一样,但是在那个时候他么会更多的注入强烈的个人喜好。许多那个时期的琴是非常具有戏剧性的价值,也非常迷人,他们有专属于自己的所谓”正确“。在看琴内的标签之前,你就可以知道作者是谁。比如:Giuseppe Ornati 的乐器的琴角,琴头倒边都是精心打磨圆以及不规则的音孔。而他的同学 Ferdinando Garimberti 经常把大提琴的宽镶线用在他早期的小提琴上,而他早期的大提琴琴型,似乎是完全由他自己设计绘制的。 如果把这些乐器放到今日的制琴比赛中,将会发生什么呢?我想他们不会在比赛上走多远的,因为他们的特点离评委的”金奖提琴“的定义是不一致的。
在近些年,Triennale比赛中进入决赛的提琴都有着超群的质量,其中一些也有着独特性和个人特色,例如,他们的油漆。然而,似乎应该设立一个真正的”个人风格奖“,因为在比赛条目中是有”个人风格“这一项的,而且这可以鼓励制琴师创新。我们永远不要忽视,在全球的大大音乐厅中,我们依旧很少听到使用当代乐器演奏的大师音乐会。 更多的是出自古代制琴师灵魂和心灵的古乐器。
---------------------------------------------------------------------------------------------------------------------
于杰说几句:
离我们中国明年的制琴赛还有半年,现在来整理一下比赛的思路和意义还是比较符合实际的。
在他提到国外比赛的时候,他用的是英文”Competitions", 而在提到中国的制琴赛时,他使用的英文是“Contests”
其中意味,不免让人深思。国内的朋友们是不是应该先站在我是一个中国人的立场上,然后再去计较个人得失。
大家可以看到,实际上很多问题,并不是某一国,某一赛的特点,而是这个时期整个制琴界的特点。 文中说道个人风格与比赛的出发点的问题,我想大多数人都是认可的。实际情况就是,我们不可能用10位评委,选出全世界都认可的提琴。但是我们可以告诉大家现在提倡的审美,或者说普遍接受的审美是什么样的。
本文的作者是本真的,诚恳的态度在说“特立独行”的必要性。 但是要看到,他所谓的“特立独行”区别于“盲目搞怪”。而他所推崇的制琴师,也都是当今都一致认可的人,而并不是什么世外高人。
时代变了,从有提琴商,古董拍卖开始,更多的制琴师需要与提琴的非演奏着联系。G.Guarneri现在琴很贵没错,当时的他的状况几个人关心? 他做的东西无非就是一种内心本真的,对于这门手艺的热爱而已,他在制琴界的地位也并不是拍卖行拍出来的。 这是制琴界和其他艺术领域的区别, 有很多现代艺术我们根本看不懂,一拍就是几千万。 而制琴师的付出和心血,再过了400年后才有人来追溯。 在制琴界,梵高的例子比比皆是。
而比赛为普通制琴师提供了出名的机会,为上进者提供了学习的机会,为封闭的工作室提供了打开大门的机会,为中国提供了与世界比肩的机会; 诚然,第一名永远只有一个, 这10个评委也不是神仙。
至于制琴师自己想在比赛上要什么,就仁者见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