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提琴网 - Chinaviolin.NET

QQ登录

只能登录,注册无效

img_loading
智能检测中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藏鉴赏] “精准完美“的代价—— Michael Koberling论当代制琴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小于 发表于 2015-12-8 13:2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琴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小提琴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一位德国制琴师关于当代制琴比赛的评论文章, 登载于Strad杂志,于杰翻译整理

今儿北京雾霾了, 不去工作室,就看看别人的看法吧。




精准的代价: 担心:过于统一标准的制琴比赛,使得制琴师丧失创造性和个人风格


我在Cremona参观了Mondomusica乐展,同一个地点,也是意大利Triennale制琴比赛的举办地,这个比赛从1976年开始,每三年举办一次。这个比赛是当今最受尊敬的比赛,之后还有美国的VSA比赛,德国Mittenwald ,和一些中国的新举办的制琴竞赛。

很多制琴师认为我们达到了一个新的制琴”黄金时代“我们的制琴标准比之前的古人要高得多。但是面对这些所谓的”标准“,制琴师们在参加比赛的时候要面对一个两难的问题:当我们制作全新的非仿古提琴时(只有美国的VSA允许仿古琴参赛),什么应该被认为是”对的“, 或者”错的“。

比赛的评委,由制琴师和演奏家两部分组成,他们完成了一个杰出并详尽的工作。制琴师评委评判工艺,装配,油漆质量和总体风格,个人特点。而演奏家评判乐器的声音的音质,均衡性和演奏性能,但是不管评委们如何小心翼翼的做出他们的决定,但是这从一开始就妨碍了制琴师展示自己的全新的尝试和创造力。举个例子,当我们为比赛准备一只小提琴的时候(中大提琴则不尽然),制琴师大多选择Stradivari的黄金时代的琴型;相对较少的,也有人制作Gusu Guarneri。有人制作其他古典大师的原模具提琴吗?有人制作意大利其他制琴流派的风格吗? 没有。这有两个主要的原因:第一,斯式琴满足比赛的声学基础审美;第二,做斯式琴,没人能说”你做错了“。

制琴师们野心勃勃的准备去一个建立在 工艺和音色上都要”完美“的比赛,去说服评委。但是这会怎样影响 ”整体风格 和 个人特点“这两项非常重要的比赛评比项目呢?

对于大众的所谓”未经任何训练“的眼睛来说,制琴赛上展示的提琴几乎是完全一样的。难道就没有一个房间是为了 特立独行和 个人风格所准备的吗?这不仅仅是比赛的问题: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各种制琴的专业知识,技术伴随着全球的年轻制作师一起飞快成长。他们只需要轻轻的点击一下鼠标或者浏览一下internet就可以找到如何制作”完美提琴“的所需信息。而不去翻看高质量的制琴书籍,和那些高清晰具有特殊风格特点的古代制琴师的作品图片。

如果我们往前看一下,在意大利19世纪中期,如果一个学生选择制作一只stradivari琴型的模具,就想他们今天做的一样,但是在那个时候他么会更多的注入强烈的个人喜好。许多那个时期的琴是非常具有戏剧性的价值,也非常迷人,他们有专属于自己的所谓”正确“。在看琴内的标签之前,你就可以知道作者是谁。比如:Giuseppe Ornati 的乐器的琴角,琴头倒边都是精心打磨圆以及不规则的音孔。而他的同学 Ferdinando Garimberti 经常把大提琴的宽镶线用在他早期的小提琴上,而他早期的大提琴琴型,似乎是完全由他自己设计绘制的。 如果把这些乐器放到今日的制琴比赛中,将会发生什么呢?我想他们不会在比赛上走多远的,因为他们的特点离评委的”金奖提琴“的定义是不一致的。

在近些年,Triennale比赛中进入决赛的提琴都有着超群的质量,其中一些也有着独特性和个人特色,例如,他们的油漆。然而,似乎应该设立一个真正的”个人风格奖“,因为在比赛条目中是有”个人风格“这一项的,而且这可以鼓励制琴师创新。我们永远不要忽视,在全球的大大音乐厅中,我们依旧很少听到使用当代乐器演奏的大师音乐会。 更多的是出自古代制琴师灵魂和心灵的古乐器。

---------------------------------------------------------------------------------------------------------------------


于杰说几句:

离我们中国明年的制琴赛还有半年,现在来整理一下比赛的思路和意义还是比较符合实际的。

在他提到国外比赛的时候,他用的是英文”Competitions", 而在提到中国的制琴赛时,他使用的英文是“Contests”
其中意味,不免让人深思。国内的朋友们是不是应该先站在我是一个中国人的立场上,然后再去计较个人得失。

大家可以看到,实际上很多问题,并不是某一国,某一赛的特点,而是这个时期整个制琴界的特点。 文中说道个人风格与比赛的出发点的问题,我想大多数人都是认可的。实际情况就是,我们不可能用10位评委,选出全世界都认可的提琴。但是我们可以告诉大家现在提倡的审美,或者说普遍接受的审美是什么样的。

本文的作者是本真的,诚恳的态度在说“特立独行”的必要性。 但是要看到,他所谓的“特立独行”区别于“盲目搞怪”。而他所推崇的制琴师,也都是当今都一致认可的人,而并不是什么世外高人。

时代变了,从有提琴商,古董拍卖开始,更多的制琴师需要与提琴的非演奏着联系。G.Guarneri现在琴很贵没错,当时的他的状况几个人关心? 他做的东西无非就是一种内心本真的,对于这门手艺的热爱而已,他在制琴界的地位也并不是拍卖行拍出来的。  这是制琴界和其他艺术领域的区别, 有很多现代艺术我们根本看不懂,一拍就是几千万。 而制琴师的付出和心血,再过了400年后才有人来追溯。  在制琴界,梵高的例子比比皆是。 

而比赛为普通制琴师提供了出名的机会,为上进者提供了学习的机会,为封闭的工作室提供了打开大门的机会,为中国提供了与世界比肩的机会; 诚然,第一名永远只有一个, 这10个评委也不是神仙。

至于制琴师自己想在比赛上要什么,就仁者见仁了。






当你在家里练习时,你应当是你最大的敌人;而当你出现在舞台上时,你应当是你最大的崇拜者。——布舍里
2
zynbb 发表于 2015-12-8 16:37:00 | 只看该作者
小于明年要参赛吗?
3
爱提琴8877 发表于 2015-12-8 16:50:00 | 只看该作者
他能知道中国还有比赛就不错了
4
 楼主| 小于 发表于 2015-12-8 18:04: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zynbb在2015-12-8 16:37:00的发言:
小于明年要参赛吗?

重在掺和。哈哈。
5
zynbb 发表于 2015-12-8 19:47: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小于在2015-12-8 18:04:00的发言:

重在掺和。哈哈。

是金子迟早都要发光滴,对你的能力不怀疑,预祝取得佳绩!

6
回来火车 发表于 2015-12-9 01:52:00 | 只看该作者
小于写的文章有趣生动,且内容专业不偏激!欢迎更多新的文章让大家了解提琴!
7
明月山人 发表于 2015-12-9 05:29:00 | 只看该作者
文章所言确实不错。
8
docma 发表于 2015-12-9 11:52:00 | 只看该作者
这几年我看了不少小于和关于小于的文章,尽管也有人有歧见(这很正常),我觉得小于无论从学识,人品和文笔上都是一流的。谢谢小于!
9
dayianta 发表于 2015-12-9 17:57:00 | 只看该作者
说的很对。
10
SXQ 发表于 2015-12-9 20:36:0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小于老师的分享!
11
wq8019 发表于 2015-12-10 19:05:0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小于,论坛需要你这样的帖子!
12
Herr周 发表于 2015-12-10 21:47:00 | 只看该作者
不错的帖子,那么快又有比赛了,还在主场作战,战果估计绝对比欧洲和美国赛区要好的多··不知道这次谁会勇夺金牌。
13
濯清涟 发表于 2015-12-11 13:26:00 | 只看该作者
      这里面包含着一定的功利成分,参加比赛,可以一举成名,而要想在比赛中获奖,揣摩评委的喜好,研究赛制的评判标准,进而按照特定要求“精准完美”的完成参赛作品,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获奖的几率。既然比赛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奖,又何乐而不为?其实真的要做到“精准完美”,也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至于“个人风格”,在比赛中往往是一个双刃剑,对于评委就是顺则昌逆则亡,所以,获奖后再表现也为时不晚!哈哈! 
       当然比赛中设立“个人风格”奖的确是好建议!但这个“个人风格”奖往往也充满了赛制的色彩,结果又会是褒贬不一,不一而足!
14
leilei0611 发表于 2015-12-14 21:33:0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小于的帖子,让我们能够更深的了解提琴文化!
15
 楼主| 小于 发表于 2015-12-22 22:45: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濯清涟在2015-12-11 13:26:00的发言:
      这里面包含着一定的功利成分,参加比赛,可以一举成名,而要想在比赛中获奖,揣摩评委的喜好,研究赛制的评判标准,进而按照特定要求“精准完美”的完成参赛作品,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获奖的几率。既然比赛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奖,又何乐而不为?其实真的要做到“精准完美”,也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至于“个人风格”,在比赛中往往是一个双刃剑,对于评委就是顺则昌逆则亡,所以,获奖后再表现也为时不晚!哈哈! 
       当然比赛中设立“个人风格”奖的确是好建议!但这个“个人风格”奖往往也充满了赛制的色彩,结果又会是褒贬不一,不一而足!

嗯,其实大多数人,认为自己明白评委喜欢的是什么的,基本都的不了奖。 只有让评委觉得有“眼前一亮”的感觉的琴,才会有机会进入决赛阶段。
16
james的芥末丝 发表于 2016-4-19 21:53:35 | 只看该作者
现代制琴师得能把琴做到极高的规格才有机会开发自己的风格
17
wenzhousx 发表于 2016-4-20 09:20:26 | 只看该作者
有趣,这是制作老师关心的问题吧?我们好奇:参加的比赛的琴必须是新做的还是允许用了几年的琴?这个音质音色有差距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广告联系|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5-4-11 22:22

Powered by Chinaviolin.NET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