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9日,我从
上海经南京去马鞍山。在南京站下车后,坐地铁去南京南站换乘大巴。路过新街口,出地铁,拖着行李转了一圈,寻找乐器店,想了解一下中提琴的行情。南京我熟悉,特别是新街口那一带。记得中山东路上有几家乐器店。但这次一直走到大行宫,未见一家,只好往地铁折回。路过中央商场,想,这么大的商场,一定有卖乐器的。遂进门,问小姐,答有,7楼。乘电梯,上到七楼。七拐八弯,走过丛林灌木一般密集的家电,再问小姐,才找到乐器柜台。发现有中提琴,试了试,又经一番折腾,交涉,终于买下一把,900元。其中的人与事值得记叙。
一,起因
想买把中提琴的念头,可上溯到2010年,我回国出差,在西单复兴门街头,等待和我哥会面。左等右等不来,无聊中,在小摊上买了本《小说选刊》,其中有莫怀戚的《孪生中提琴》。读后,对中提琴感起兴趣。因为作者说到,“在中提琴的琴码上安个弱音器,拉《二泉映月》,有味道的噢。”但这个味道,我一直不知是啥。几年来,网上只看到两人用中提琴拉《二泉映月》,味道听上去都不怎么样,一个像老道念佛经(王建民),一个如伐木工人锯木。
就想自己买把中提琴来拉拉。菜是自己做的好吃,音乐也是自己搞的才尽兴。
自从二胡蛇皮破了,改拉
小提琴。有段时间,练习莫扎特第三。刚勉强能拉两个乐句时,A弦断了。在鲁汶一家乐器店,花了26欧元,买来一根,按上,调好音,才发现不对,太粗。想来想去,一定是店员调错包,把G弦装在A弦袋子里了。他当然也不是有意的。G弦粗,一定比A弦贵。但既已用了,我也懒得去换,人家也不一定给换,算了,小提琴也就不拉了。断一根弦,26欧元,还不是好弦,这个消费有点太高,吃不消。后来内弟回国,给我买来两套弦,80元/套。但我兴趣已失,一直也没把弦装上,小提琴也就束之高阁了。
我那把小提琴是1997年在巴西买的,Made in China,350巴元。那时巴西刚实行币制改革,初生巴元不怕虎,1巴元兑1美元。350巴元就是350美元。350美元的小提琴在中国的卖价,可能也就是350元人民币。这个价钱的小提琴——即使是1997年的350元——质量可想而知,不管背板看上去如何虎纹重重。尤其是,它的E弦发出的音,尖硬尖硬的,如同京胡,感觉炸耳,头皮发麻。久而久之,便不愿碰它了。
我自小玩琴,深知人家高手需好琴,我等低手更需要。因为,唯好琴才能维系我们拉琴的兴趣。人家高手拉琴,多是为饭碗,我们低手拉琴,没任何经济好处,能图个啥呢?不就是图个享受,尽兴?可是拉把破琴,技术又不行,只能越拉越丧气,最后就会放弃。我高中上文艺班的时候,不知为什么,班上最好的二胡,却由一个琴艺最差,练功最懒的同学拉。我那时真嫉妒啊。每次排练休息空间,我一拉他那把琴,便立觉自己成了二胡大师,不想停下来。那美妙的音,至今好像还在耳边。这次回国,见到另外一个也是拉二胡的同学,我们还说到过那把琴。
可是,现在要得一把好二胡,谈何容易!回国到乐器店看看,动辄好几千块钱!还不一定真好。还有可能上当受骗。说是真大蟒皮,可能是人造的。此外,即使再好的二胡,拉《二泉映月》,例如宋飞拉的那把,到了高潮那段,四把以上,距琴筒几厘米,且一定要奏强音,(高高音)5553 2321 61321-,听上去,也是声嘶力竭,不堪入耳。有乐队伴奏的,到了这段,都是用其它低音乐器来齐奏轰鸣,以掩饰二胡音质的天生不足。
但我等个体户业余拉琴的,哪里会有乐队伴奏?所以,对用二胡拉《二泉映月》,我已基本丧失了兴趣,而我那把小提琴又太差,于是,买把中提琴,便是我这次回国前计划要干的一件事情,并为此,特意额外带了一些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