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提琴网 - Chinaviolin.NET

QQ登录

只能登录,注册无效

img_loading
智能检测中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琴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wangxuchu 发表于 2017-1-2 11:14: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琴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小提琴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琴缘——走近北京和美国国际提琴制作比赛获奖者徐云海
我只是一个业余得不能再业余的年长的提琴爱好者。缘于儿子小时候学习大提琴,自己也喜欢上了大提琴,但从未跟任何专业老师学过。后来儿子工作了,离开了家乡,带走了那把较好的琴,把他初学时的普及琴留在了家里。我退休后,几位喜欢古典音乐的老哥们儿跟我说,在一起玩玩古典音乐吧,大家一拍即合,就成立了一个四重奏组合。从最简单的乐曲开始,只是自娱自乐,到现在算起来也有十年了。
儿子在外地工作,刚开始拉留在家里的这把“破琴”,因为是初学,并未觉得有啥毛病。后来随着琴技的些许长进,逐渐发现這把琴的许多毛病。与我一起玩琴的老哥们儿都纷纷在买新琴,引诱得我也蠢蠢欲动。但這把琴必竟凝结着儿子学琴时的汗水和童年的记忆,我实在不想把这琴换掉。后来我从网上学习了调琴的有关知识,开始自己动手对琴进行调整。但毕竟是一个古稀老人,多次“以身试法”,终因不得要领,琴的声音反而越调越坏。
我在网上注意到,今年五月在北京的第三届中国(北京)国际提琴及琴弓制作比赛中我国的徐云海荣获大提琴制作金奖,而徐云海竟然是哈尔滨人。因孩子从小学习大提琴,对哈尔滨提琴制作较有名望师傅们也比较熟悉,但徐云海这个名字却是第一次听说。提琴本是西洋乐器,能在国际比赛上获金奖,此人必定非比寻常。巧了,徐云海恰恰是我们四重奏组合中的小王(我们叫他小王,其实他也是年逾花甲了)的好友。
前不久,徐云海又赴美参加提琴制作国际比赛后回家乡哈尔滨(在这次比赛中有荣获小提琴银奖),小王约我们去他家看琴,一定要我把自己的大提琴带上,请徐云海帮助调整。能让国际比赛获大提琴金奖的徐云海为我手中的“破琴”调音,实在是求之不得。但是我的琴是先天不足,人家上手的琴都是高级琴,我的琴拿去调,会不会让人家为难?几经推辞,最后还是去试试吧,能认识在国际比赛中获金奖者,对于一个喜欢大提琴的人亦不啻为一件幸事。
2016年12月22日上午,我们一行四人驱车前往徐云海家。他家是在松花江北岸的学府新区,大约半小时的车程。
两室一厅的住屋,装修的简洁明亮,他整洁的工作台就设在前厅和厨房的过道处,琴料整齐地摆放在窗前处。
主人礼貌地把我们让到屋里在沙发落座,女主人把早已砌好的香茶为我们倒入杯中,這时我才将注意力集中在主人徐云海身上。
中等身高偏瘦的身材,浓眉大眼,眉宇之间透着深邃的灵气。刚刚四十三岁,就过早地谢顶了,而且是很厉害的谢顶,肯定是经年术业专攻的艰辛和坎坷所致。
室外是三九严寒,而主人家里温暖如初夏。徐云海的待客之道也不拘小节,开始时就穿线裤和跨栏背心,后来才穿上一件得体的海蓝色衬衫。
简单地寒暄和互相介绍后,客人们就直奔主题——徐云海在今年两次国际比赛的获奖情况。
徐云海在介绍自己的获奖的情况时,简略而逻辑清晰的语言概括,仿佛只是一个小学生参加了两次考试,取得了较好的名次,不值得被人赞赏和夸耀。在客人的要求下,他才将奖牌和证书展示给大家——金牌、银牌和金镶玉的奖牌及其证书。
后来我才知道,其实徐云海能有今天的成就,他走过的道路并不平坦。
1973年他在亚布力的一个林业工人家庭出生。今天的亚布力因举办亚冬会和我国著名的滑雪故乡而出名,而当时的亚布力不过是黑龙江省尚志县的一个小镇。徐云海因喜欢小提琴,在高中毕业后就来往于哈尔滨拜师学艺,其艰辛坎坷可想而知。1992年他前往大连从师陈征开始提琴制作学习,1994年从师欧阳子敏学习,并开始独立制琴,之后他又向戴洪祥大师求教学习,向中央音乐学院郑荃教授请教学习,并取得了他们的好评。
提琴起源于西方,不过四、五百多年的历史,直到清朝末年才进入中国的朝廷。要想得到制琴的真谛,必须走出去,到西方求索制琴的秘籍。
庆幸的是徐云海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大好时代,2004年他加入美国制琴协会并参加第16届美国国际提琴制作比赛,2006年他加入中国乐器协会提琴制作师分会成为会员,2009年又从师旅美制琴大师赵世全学习制作大提琴,2010年在北京首届中国国际提琴制作比赛中他以小提琴第四名的初赛成绩取得了决赛资格。
从徐云海以上的经历可以看出,他从最低点踏实做起,拜师学艺,博采众长,融会贯通,瞄准了世界顶尖的制琴技术。
他耐得住寂寞,钻研制琴理论。在我们此次去拜访他时,看到在电视桌上摆放着一本制琴技术的精装书,书皮的字迹已被他翻阅得模糊。
说起这二十多年了他学习的历程,他的老师很多,但对他影响最大也是给予帮助最大的老师,一位是大连的于曼老师,另一位是赵世全老师。他们对提琴制作钻研精神和对提琴艺术文化的追求,一直激励着徐云海在提琴制作的道路上求索。他们无私地把自己最专业的提琴制作知识毫无保地传授给他,使他在提琴制作和修复的技艺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不仅在国际比赛获奖,而且成为美国Morrey's修复师。
当诸位琴友在爱不释手地拉起徐云海制作的小提琴时,我把我的“破”琴从琴包里取出,非常不好意思地跟他说明了琴的毛病。他说,无论是高档琴还是低档琴,每一把琴都应该有自己的最佳状态。不愧为名师,他一打眼,就发现我的“破琴”琴码切削和安放都毛病,音柱的直径太小,尤其音柱安放的位置不对。他将琴弦松到一定程度,用钢板尺通过f孔反复测量,用调整音柱的工具将音柱调整到最佳位置,然后让我试琴。我不敢恭维他是妙手回春,因为我的琴只是一把非常普通的学习琴,但经他手不过十几分钟的调整,完全消除了我无法解决的毛病。之后他还一再说,以后有啥问题,只要他在家,随时都可以来找他。临来之前我跟他的朋友小王说,帮我调琴一定要给一定报酬,而徐云海说,举手之劳,何足挂齿。没想到我的“破琴”竟能让国际金奖获得者上手调整,它应受宠若惊了吧!
名不见经传的徐云海在今年的两次国际提琴制作比赛获奖,这在我国提琴制作业无疑是涌现的一匹黑马。这是他二十多年来把自己的目标投向国际制琴技术的前沿,潜心钻研,耐得住寂寞,锲而不舍,最终脱颖而出。
在今年的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工匠精神”一词。在提琴制作大师郑荃先生看来,工匠精神是制琴师必不可少的精神。每把琴都有它的灵魂,需要通过制琴师去实现。但对于提琴制作来说,仅仅有“工匠精神”还不够。提琴制作是欧洲的传统艺术,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中国琴师应该不断学习和积累相关的文化知识,这样才能领悟到提琴制作艺术的真谛。“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共同努力。”郑荃先生对未来充满信心。
工匠精神其内涵——精益和创新。
 “精益”我们通过专注训练,反复打磨,达到神乎其技;“创新”却需要捉摸——如何在探索中找到规律,发现“新”,新的观念、新的技艺、新的模式、新的资源……
徐云海正是因为他发扬了這种工匠精神,才取得了今天令人瞩目的成就。
衷心希望徐云海在制琴的道路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断取得更高的成就,成为国际上的提琴制作和修复的巨匠,为祖国增光。

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海顿
2
乐乐呵呵 发表于 2017-1-2 19:13:54 | 只看该作者
爱琴,爱爱琴的人,所有爱琴的人都是琴友,祝贺!
3
docma 发表于 2017-1-3 00:25:12 | 只看该作者
太羡慕你了。我的小提琴要是有你这个机会就太好了。
4
zjljl 发表于 2017-1-4 05:56: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zjljl 于 2017-1-4 13:34 编辑

很高兴能从此贴中了解到更多关于徐云海的故事。我首次见识徐云海是在2016年10月26日的上海乐展。他来试拉我的母小提琴,和他一起来的制琴师介绍他就是北京赛的大提获奖者,一二三等奖都是获奖者,没想到通过本帖才知道原来徐云海获得的是金奖!太厉害了。不过要说人品,徐云海是来看我制作的母琴中最谦虚的一位制琴师之一。他的老师,个个都是大师级的,而我,是一个从未学过制琴,没当过徒弟也没有老师教过的自己瞎捣鼓的一个人,就是我这样一个初级业余者,徐云海还向我请教了几个问题,能做到不耻下问,你说他怎么不成功!而不少制琴师就不是这样,连我这个初级业余者,我心底都根本就不佩服那些半桶水就自以为了不起的乱喷制琴师。
5
ba5rw 发表于 2017-1-4 08:39:11 | 只看该作者
好文!
6
 楼主| wangxuchu 发表于 2017-1-4 13:57:14 | 只看该作者
有感而发,成此拙文。徐云海的确是一个非常谦虚的人,即使在他获奖后,仍然保持一谦谦君子的风范,低调而不事张扬。虽然年仅33岁,却有不俗成就,与他善于钻研、刻苦学习、谦虚谨慎的品质分不开的。
7
admin 发表于 2017-6-9 23:28:01 | 只看该作者
无图无真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广告联系|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5-4-14 12:18

Powered by Chinaviolin.NET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