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提琴网 - Chinaviolin.NET

QQ登录

只能登录,注册无效

img_loading
智能检测中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维修保养] 小提琴琴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w6170232 发表于 2017-10-7 13:50:5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琴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小提琴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w6170232 于 2017-10-7 13:59 编辑

  小提琴琴码

   琴码是除琴身主体以外对音质影响最大的零件了,是小提琴的咽喉,也有人称它为提琴的心脏。琴弦的振动是通过琴码传递到琴板乃至整个琴箱的,琴码被看成是传递振动的首要通道。它的微小变动都可能会引发声音的明显变化,它非常灵敏。作为从音源过渡到音箱的桥梁,它所承担的使命不仅仅是负责架设起四条琴弦,负责声音的传导,更为重要的是决定了音箱的共鸣程度与效果,并进而由此直接影响到小提琴的音量是否宏亮,音质是否纯净,音效是否均衡,音色是否优美(即是否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在提琴整体结构及其质量档次基本定型而且不可能轻易改动的前提下,选择琴码及安放最佳位置的意义理应得到适当的强调与重视。琴马的材料、形状、高低、厚薄、打磨、安放等都会对琴的音色及品质有巨大的影响。
   一、琴码的材料
   与琴体一样,琴马的木材是影响声音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由经验,专业的提琴制作师通常都采用较硬的Delux琴马。而对于一般的学生琴,较软的Aubert琴马有较好的表现。松软的材料通常都是振动的良好吸收体,反之则有更好的传导效率。但是小提琴的音质好坏并不仅取决与音量一项,除此以外,既然较硬的琴马能提高音量,同时也能扩大噪声等不良因素,故较软的琴马在一般的提琴上有较好的表现,而专业的琴只应选择较硬的琴马。
琴码一般都用槭科的枫木(也就是琴背板的木材)制作,并且同样要树龄老且已干透的木材。一般以木纹顺直、质地坚硬的为好,但也不是硬的就合适每一把琴,关键是这样的木材对声音的衰减较少。有人说,用面板的剩料制作音柱、用背板的剩料制作琴码最好,其实呢,面板的剩料制作音柱是可以的,但用背板的剩料制作琴码就得注意了,它们的刨面是不一样的:背板的两面花纹是一样的,而琴码一面是大花,一面是小花。
   挑选琴码应根据琴的声音特点来选择合适的琴码。花纹大的琴码较硬,小的稍软,抛到桌面上听声音就能分辨。一般来说,发音响亮、声音噪的琴可用稍厚、稍软的琴码;音量小、声音很纯净的琴就可用硬一些、薄一些的码。
找到一个完美无瑕的琴码其难度绝不亚于提琴。琴码木纤维的密度、强度、硬度、弹性以及声音传导速度与自身震动频率都是影响琴码质量的重要因素。对于琴码近似于苛刻的要求,借用一句广告词来说,“世界上没有最好的琴码,只有更好的琴码”。
   二、琴码的打磨
   琴码买回都是半成品,都是要经过修削打磨后才能使用的,所以在选择好一个琴码之后打磨是很重要的。先将琴马两个脚的底面用刀进行初步修削,修削时可参照旧琴马,将两个脚多出的部分大部削去,然后再进一步打磨。打磨时先选好正反面。对于一个剖面正确的琴码来说,小花向着指板,大花(这一面是平的)向着拉弦板。如果琴码的花纹不标准,就还要仔细观察马侧面的纹理哪一面是平的,向着拉弦板即可。有的琴码有印记,一般来说这个印记是向着拉弦板的。一定要把向拉弦板的一面磨成和面板的夹角等于或略小于90度,另一面则大于90度,这是为了抵抗琴弦向琴头方向的拉力,避免琴码被拉弯。打磨的时候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千万不能着急,并且不断注意磨的位置是否就是琴码应该安装的位置、角度正确与否。
   琴马的厚度以马脚底面处4.5mm、顶端1.2~1.5mm为佳。在修削时要保持马子的中心部分有足够的厚度,不能均匀地修薄,应在马子中心部分的半圆区以外呈扇形地修薄.如下图:

   换句话说,修好的马子应是中心部分稍为拱起,而不是完全平的。这个修削面,应是朝指板方向的那一面。朝拉弦板的这一面,是完全平的。马子装在琴上,由于强的拉力,趋向于朝琴头方向倾斜。久而久之会把琴马拉弯。而一旦琴马变弯就无法很好地传导弦的振动了。所以,在装配马子时,必须使琴码靠演奏者的一面与面板呈90度,而朝琴头的那一面(即修削面)与面板略大于90度。这样马子就如同一个三角斜撑,如果演奏者经常注意把马子扳正,一般来说是不会被拉弯的。   
   琴马的脚必须有一定厚度,使压力得似在整个马脚面上均匀分布马脚厚了会影响发音灵敏。但也不能太薄,有的人把琴马脚修得非常薄,这也是不妥的。我们知道,琴马受到弦的压力约为1Okgf。这10kgf的力是通过两只马脚压在面板上的。如果琴马的脚太薄,那么,  所有的压力都会集中在马脚中间的一小部分上,边部几乎不起作用。这样面板单位面积承受的压力会成倍增加,很易造成面板变形。  一般来说,面板较厚的,宜用较薄的琴码;面板较薄的,宜用较厚的琴码。  
   琴码打磨的方法是这样的:在装琴码的位置先铺一张纸,再在纸上放一块细砂纸,捏紧琴码轻轻地来回打磨,直到马脚与面板非常吻合为止。琴马的高度是根据指板的高度来决定的,其高度以手指在高把位上按弦时感到适度,并在奏强音时,弦线不致贴在指板上发出“咝咝”声为宜。琴马的左端比右端略高,因为G弦振幅大,须离指板高些,而E弦振幅较小,应离指板低些。琴码的高度是指板末端上平面与弦的距离,G弦的距离4.7毫米,E弦3.7毫米,中间两根弦自然过度(D弦要稍高)。但这个尺寸只是个参考,决不能照搬。如果用的是尼龙弦的话,琴码还可以再高一些。实际上马的高度应主要由音质来决定。琴马高些就可以加大对面板的策应力,琴音也就相应得到加强。一般来说面板平的琴合适用高码(但是太高会影响发音的敏捷,而且会把声音压坏不好听),面板凸的琴适合用低码(一般来说琴码过低琴声会带有压抑感,使琴本来的品质表现不出来同样不好)。如果指板、琴颈很低的话,宁可加垫指板也应保持指板的高度。
   马脚与琴面板一定要磨得严丝合缝,决不能靠琴弦上紧的压力来使其紧贴面板,也不能为了结合严密而将马脚下面的琴漆刮掉!角度正确之后,进一步把马磨得好看些。琴弦的间距为12-13毫米,不必照搬书上的尺寸,但必须间隔相等,不要显得不协调。 将琴码修薄的时候只可修向着指板的一面。 琴码和音质的大致关系可以这样调整:如果小提琴发音声音尖锐,可以用一个木质较软的琴码。声音细柔的琴,可以试试木质坚硬而较薄、高一些的码,就能是声音响亮一些。琴板坚实沉重的琴,最好用一个较细薄的琴码,而木质软而轻的琴,则需配一个粗厚的琴码。以上措施都会产生更好的效果。如果你发现新马换上之后琴音很噪,可能有如下原因:1,琴码太薄(虽然薄些可让声音更亮);2,琴码向拉弦板倾斜过多(明显小于90度)。当遇到这种情况时,扶正琴码,噪音立即减小。另外,马脚适当厚些噪音也就相应小些。 所有资料上的尺寸一概不能生搬硬套,一定要灵活掌握.和琴一样,琴码也是旧的好,所以不要把琴码换来换去。
   三、琴码的高度
琴码的高度决定琴弦与指板面的距离,不但影响到演奏者的手感与演奏性能。更重要的是琴码的高度对琴体的整体震动影响是不可勿略的,也直接影响到琴的音量与音色。因此,我们根据指板的高度来调整琴马的高度,只能在一个很有限的范围内略作调整。一般地说,琴马较低,则音色清甜一些,音量与穿透力也弱一些。反之,则音色与穿透力会大些,但音色也许会偏硬些。但这又要考虑到琴板的弧度的影响,高弧度的琴板需要较低的琴马,低弧度的琴板适合配较高的琴马。一般地说,小提琴琴马的高度在32mm~34mm之间,假如指板过高或过低而使琴马的高度不能与指板配合,从声音的角度来考量,最好是调整指板的高度,而不是过多地降低或升高琴马的高度从而影响乐器的音质。
   琴码顶端的弧度也要十分正确,琴马上缘的弧度,以在D、A弦上奏强音时,弓毛不碰到邻弦为度。过弯会造成换弓不便,太平则弓毛易碰触邻弦。一般可以这样确定:平端起琴身从D弦看E弦,形成一平面,A弦应高出平面1毫米,同样,G弦和A弦也会有一平面,D弦也应高出一毫米。琴码的弧度可参照下图.
琴码弧度模板
    四、琴码的位置
    琴码的最佳位置,从理论上说,就是面板的中心部位,敏感部位;从实践上说,就是最容易促使面板振动并引发音箱共鸣的部位,与提琴整体结构和配件最相适应相匹配的部位。我们所听到的小提琴声音,并非是单一的声音,而是一种带有综合性质的整体乐音。小提琴声之所以出神入化,之所以销魂荡魄,就在于借助琴弓对琴弦的垂直磨擦为驱动力,将琴弦振动的金属颗粒声,通过琴码传导到面板,再通过面板的过滤、扩展、辐射、发散作用,然后通过背板的接纳、吸收、反射、压缩作用,形成回环共鸣,最后通过两个 F 孔荡漾传播开来。在魅力无穷的琴音中,既包含琴弦的振动声,又包括琴码的振动声;既包括面板的振动声,又包括背板的振动声;同时,还应包括其他所有部位与配件的振动声。一把优质提琴无论在拉奏还是在弹拨的时候,都能使人充分感受到甚至触摸得到琴体的振动。科学原理告诉我们:声音的起源在于振动,振动才是小提琴的硬道理。这种振动越是广泛,音效越是均衡;越是和谐,音质越是纯净;越是充分,音量越是宏亮;越是趋近于有序化与模式化,小提琴的音色越是优美动听,富于艺术表现力和传远穿透力。依据小提琴的声学原理和历史上积淀的制琴理念,寻找琴码安放的最佳位置的固定范畴,就在于左右两个F孔内外缺口之间。无论如何,琴码两个码脚的上边缘或者下边缘,决不能超越两个缺口所限定的区域。因为范围很小,调整的幅度也不宜过大。马脚左右的外边,与左右F孔的内沿距离必须相等;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在F孔的缺口之间仔细上下调整琴码的位置了。虽然调整的幅度极小,但对于声音的影响效果却是极其灵敏。如果琴码上下的位置安放处于最佳状态,就会呈现出几点特征:
   1、弹拨四条琴弦产生的余音最长;
   2、轻轻拉奏四条空弦的声音较大;
   3、四条琴弦的空弦以及音阶上的声音比较均衡;
   4、使用琴弓加大力度拉奏,声音不会出现沙哑和飘浮现象;  
   5、提琴声音不会出现干瘪单薄、缺少内涵的现象,出现较好的共鸣效果。
琴码要立在桥线上,微微向后仰,以抵抗每一次调音时弦往琴头方向拽动琴码的顶上,即使这样,如果不时常扳正,日积月累,码子也会往前弯曲,这时就要找修琴师把它矫正过来。注意,为了保护琴弦,扳正琴码时要放松琴弦。
有的琴码在E弦下面镶嵌有一小块乌木,防止琴弦勒进琴码。也有的在E弦上套一个细塑料管或垫一小块牛皮纸,有人认为这样会影响声音的传导,不可取,而有人则认为它对声音的影响不值一提。
琴马上各弦间的距离要均等,不要有宽有窄。琴马上嵌弦的凹槽不要开得过窄,过深,否则弦线紧卡在槽内,既会影响弦的振动,又易磨破弦线的表皮造成断弦。
   最后提一下,琴码并非“越贵越好“,要针对想要找到的声音去寻找琴码,尽管那个最合适的琴码可能不是最昂贵的琴码,不要认为价格高的就是最好的琴码。


当你演奏的时候,别管你的听众是谁。当你演奏的时候,要永远觉得有一位大师在谤听。——舒曼
2
ztyzg 发表于 2017-10-7 23:39:09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
3
trewq_732579986 发表于 2017-10-9 22:32:15 | 只看该作者
这帖子以前好像有人发过
4
林天洋 发表于 2021-8-28 03:03:05 | 只看该作者
向前辈致敬。
5
renden 发表于 2024-1-8 18:14:47 | 只看该作者
受教了
6
二师兄 发表于 2024-1-13 01:03:27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看看

点评

琴马的功能就是传声的。一密度大【年轮】密实,二柔韧性【不发死,不噪】。好,价就贵;贵就适合“任何”琴!换马需销修,很费时,费力,很麻烦。手工工作坊,修配琴马,就人工时费需百拾元。如你买琴,可再,另换马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4-1-13 09:50
7
sunshunoo8 发表于 2024-1-13 09:50:18 | 只看该作者

琴马的功能就是传声的。一密度大【年轮】密实,二柔韧性【不发死,不噪】。好,价就贵;贵就适合“任何”琴!换马需销修,很费时,费力,很麻烦。手工工作坊,修配琴马,就人工时费需百拾元。如你买琴,可再,另换马【换的马的价格,工时】费加收。如定制,一定选好的马,省心一辈子。二弟你应选配价百元的马。我购那3000元的琴配的只是小几十元的4级【双排字】马。 作坊为的是降低成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广告联系|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5-4-3 03:32

Powered by Chinaviolin.NET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