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Daiyi前辈,图里的解只是静力学结构的受力分析。
您说的那种动力学模态部分还在一步一步做。。。比静力的要麻烦些。琴码脚接触面之前设置弹性基础接触刚度从0.001-5000N,需要分成八个单位级作为表格列,琴码自然共振频率从500-6000有10个作为表格横项,区分成平面外振动和平面内振动两种情况。琴弦与琴码槽再加四个EFS参数。全整完了,才可以看到那个区间频率的不同琴码位置的模态情况。不同频率下同一位置可能左右摆,也可能上下摆。同一频率下,不同位置摆动方式也不一样。。。
2k-3k之间的共振峰机制问题,目前并没有看到能得到公认的结论。有的文献中说这主要是来自于琴码的第一平面的贡献。能被广泛承认的都几乎在600hz以下的确定区域,毕竟试验过三百年了。和您之前提到过的一样,琴码在600hz以下的确定性区域是在做刚体的运动。而在统计区域内,琴码脚相对平稳,琴码头部做摆动动作。频率1200hz时,不再依赖琴体内部空气流动创造声音。这部分的理论模型引用自{ Woodhouse J. On the" bridge hill" of the violin[J]. Acta acustica united with acustica,
2005, 91(1): 155-1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