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提琴网 - Chinaviolin.NET

QQ登录

只能登录,注册无效

img_loading
智能检测中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优雅美妙的弦外之音,最值得收藏的十首大提琴名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kaile2599 发表于 2021-9-22 08:19: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琴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小提琴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或冷冽严谨,或温暖典雅,


或委婉绵延,或沉郁神秘。


而无论是怎样的演奏……归根结底,


大提琴的声音,就是“生死相许”。


如果没有大提琴,


我们的哀伤如何发出声音?


柏辽兹曾说:没有任何一件乐器比大提琴更适合表现精致与充满渴望的旋律。而每当看到痴迷而投入的大提琴家演奏他们的大提琴时,我们也会想起泰戈尔的诗句:


我塑造着你以我满腔的温存——你属于我,在我无边的心空飞骋。


01


埃尔加:《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




▲杜普蕾版


▲韦尔斯坦版


《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是埃尔加于1918年至1919年创作出来的最后一部大型作品。在创作期间,埃尔加是把自己封闭在与世隔绝的山里,他受够了战争带来的痛苦,向往美好和谐的生活,在租来的别墅里写出了这部伟大的作品,连他自己都认为这是一部不可以超越的作品,也是最后一部大型管弦乐作品。可见他对此作品的喜爱。很多人都认为他是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而创作的作品,但埃尔加本人则对他自己的作品总结了一句话:“人对待生活的态度”。


作为晚期浪漫主义的作曲家,《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却毫不浪漫,该曲作于战争期间,这是人类社会中最悲惨的事件,毁灭人们的生活和事业,给无数人带来巨大的苦难,该曲正是战争影响下的产物。1914至1918年,战争的接连不断,埃尔加陷入悲伤与痛苦之中,那时的他认为“一切愉快、美好、纯洁和甜蜜的东西都一去不复返了。”他的精神世界显得十分疲惫,那时的他在僻静而安宁的马尔文山租了一座别墅,与世隔绝的环境中他渐渐恢复健康并开始潜心写作了。常规的大提琴协奏曲通常为三个乐章,而埃尔加开先河地突破曲式束缚,设定为四个乐章。但并不影响全曲的连贯性,由幻想曲风格展开,如同单乐章一般顺畅而下。战争的阴影,事业的下滑,经济的困窘,友人的离世,爱人的重病,内心的凄凉与孤苦则化为作曲家笔下的音符。此曲要求独奏者掌握宽阔音域的如歌演奏和各种不同幅度的揉弦技法,以及力度音色上的变化来揭示深奥多层次的内心世界,成为当今大提琴作品中如歌演奏法方面的最优秀的范例;同时在双音、和弦、跳弓、泛音等等各种演奏技巧上,对独奏者要求颇为苛刻,独奏者们除了高超的演奏技巧外,还需要有更高的艺术修养。




杰奎琳·杜普蕾与《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


02


奥芬巴赫:《杰奎琳之泪》




作曲家奥芬巴赫


▲传说中的杜普蕾版


《杰奎琳之泪》是一首非常著名的大提琴曲,是由法国作曲家奥芬巴赫(1819-1880)创作。是献给他的好友也是他的“伯乐”﹑时任法兰西歌剧院导演的著名作家﹑诗人阿尔塞纳·何塞(Arsène Houssaye,1815-1896)的夫人的作品。


曾经有段时间疯传这首大提琴曲被百年后的传奇大提琴手,也叫杰奎琳的杰奎琳·杜普雷演奏。后又被指正其实此曲为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时任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Bavarian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首席大提琴的大提琴家维尔纳·托马斯-米富内(Werner Thomas-Mifune, 1941-)为了纪念他所崇敬的已逝去多年的大提琴家杰奎琳·杜普雷,对奥芬巴赫的大提琴曲《杰奎琳之泪》进行了改编,同时又改编成乐队伴奏的版本,提献给杰奎琳·杜普雷。




大提琴家杜普蕾


03


勃拉姆斯:《第一大提琴奏鸣曲》




大提琴家卡萨尔斯


▲罗斯特罗波维奇版


▲杜普蕾版


大提琴深沉浑厚的音色与勃拉姆斯的内向性格息息相通,因此在其创作的一系列二重奏鸣曲作品中,第一首就选择了大提琴,这便是创作于1865年的《e小调第一大提琴奏鸣曲》作品38号。这是一首洋溢着动人情感和浓郁民族风格的作品,第一乐章如歌谣般委婉,如泣如诉;第二乐章高雅又不失宁静;第三乐章则情调鲜明,扣人心弦。当时勃拉姆斯正经历丧母之痛,其难言的哀恸愁绪,对往昔岁月的美好回忆,均在这首作品中由大提琴和钢琴的对话绵绵展开。作品独特的气氛和韵味深深感动了听者。


这是罗斯特罗波维奇的大提琴和塞尔金的钢琴。旋律里流淌着夕阳的光芒,不是炽热,而是温暖。在叙述的明暗之间,作者的思考正在细水长流,悠远和沉重。即便是变奏也显得小心翼翼,犹如一个不敢走远的孩子,时刻回首眺望着自己的屋门。音乐呈现了难以言传的安详,与作者的其它室内乐作品一样,内省的精神在抒情里时隐时现,仿佛是流动之水的跳跃,沉而不亮。


——余华《音乐的叙述》




罗斯特罗波维奇与马克·夏加尔


04


舒曼:《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




大提琴家富尼埃


▲富尼埃版


舒曼的这部大提琴协奏曲反映了他性格中最为动人的一面。从头到尾都是发自内心的典雅。一位作曲家当他的情感出自内心深处,其敏锐的想象力得到最大发挥时,其作品越感人。就在创作这部大提琴协奏曲的一个月前,舒曼和妻子克拉拉从德累斯顿移居到杜塞尔多夫。他们两人对新的环境满心欢喜。这样欢欣的成果便是其《莱茵》交响曲和这部大提琴协奏曲。




大提琴家富尼埃


05


海顿:《D大调第二大提琴协奏曲》




大提琴家斯塔克


▲斯塔克版


海顿的《D大调第二大提琴协奏曲》(Concerto No.2 in D Major)于1783年为其捷克好友、尼古拉斯王子艾斯特哈吉管弦乐队的大提琴手安东尼·克拉夫特(Antonín Kraft 1749 -1820)而作。


这部作品的真实性也曾被怀疑了一段时间,一度认为是克拉夫特本人所作,但当海顿亲笔签名的乐谱在1951被发现以后,大部分专家都相信这部作品确实是真实的。


尽管这部协奏曲听上去比之前的《C大调第一大提琴协奏曲》更为轻松而抒情,但对于独奏演员来说,其技术难度更高。




大提琴家斯塔克


06


德沃夏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




▲麦斯基版


我演奏一把意大利制的大提琴,用的是法国和德国的弓,奥地利和德国的弦,我女儿出生在法国,大儿子在比利时,二儿子在意大利,小儿子在瑞士。我开日本车,戴瑞士表还有印度的项链。在任何人们欣赏及享受古典乐的地方,我都觉得像家一样。


——米沙·麦斯基


德沃夏克的《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Cello Concerto in B minor, Op. 104, B. 191)作于1894-1895年,是德沃夏克为他的一位好朋友——大提琴家哈努斯维汉(Hanu Wihan)写作的。本曲不但是德沃夏克的代表作之一,而且也是少数几部广受世人喜爱的大提琴协奏曲杰作之一。德沃夏克本人则说:每当演奏这首作品,我总是十分激动,对它的价值我从不怀疑。




大提琴家麦斯基


07


布鲁赫:《晚祷》




作曲家布鲁赫


▲杜普蕾版


▲卡萨尔斯版


布鲁赫(Max Bruch;1838~1920)的《希伯来晚祷》本来也是一首犹太人的传统歌谣,布鲁赫本人非常喜欢犹太风格的音乐,所以他把犹太人在赎罪日晚祷时所唱的这首「Kol Nidrei」(希伯來文)改编成大提琴与管弦乐的小品。太阳下山,黄昏来临……犹太人身穿白色长袍,涌进会堂,做赎罪日的第一次祈祷:Kol Nidrei。




大提琴家卡萨尔斯


08


柴可夫斯基:《洛可可主题变奏曲》




大提琴家沙夫兰


▲马友友版


1876年,柴可夫斯基创作了《洛可可主题变奏曲》,题献给他的好朋友、德国著名大提琴家威廉·费曾哈根(Wilhelm Fitzenhagen),该曲于1877年11月30日在莫斯科首演。“洛可可”一词,源于法语rocaille,意思为“贝壳形”。本曲曲调流丽安逸,具有和莫扎特作品相似的诗意,同时也表现出柴可夫斯基的艺术个性,以及俄罗斯民族音乐的风格。




大提琴家马友友


09


圣·哥伦布《悲泣》




大提琴家约第·沙瓦尔


▲《悲泣》沙瓦尔Solo版


▲《悲泣》双提琴版


电影《日出时让悲伤终结》讲的是17世纪的意大利,音乐大师圣·哥伦布(Jean-Pierre Marielle 饰)沉浸在丧妻之痛中无法自拔,他带着两个女儿远离喧嚣,过着隐居的生活,每当他演奏手中的维奥尔琴时,妻子的倩影便会出现在他的面前。英俊潇洒、才华横溢的年轻人马莱斯(Gérard Depardieu 饰)拜入哥伦布的门下,向其学习音乐。心高气傲的他无心师傅的教诲,一心凭着技艺跻身凡尔赛著名琴师行列……油画般的质感,庄严雅正的古大提琴,整部电影蕴涵着中世纪法国音乐的迷情。“声音”与“沉寂”在镜头流转间表现的那么强烈,以至让人沉醉又让人战栗。




大提琴家约第·沙瓦尔


10


巴赫:《萨拉班德》




▲罗斯特罗波维奇版


▲斯塔克版


▲富尼埃版


▲沙夫兰版


1989年,柏林墙正被推倒那一刻,俄罗斯大提琴家罗斯特罗波维奇放下手头一切工作,飞赴柏林,从机场打出租车直接赶去柏林墙拆除现场,借了把椅子,坐下拉奏这首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我无法忘怀所有想要翻越这堵墙而丧生的人们,当我拉起萨拉班德,人群里有位年轻人哭了。”


斯塔克的琴声凝练干净,却让我们听见最富个性的大提琴音色。


富尼埃是天生的贵族,乐句无比优雅,音色光滑如丝绸,竟也十分自然。


巴赫的《六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BWV 1007-1012)》是无伴奏乐曲中最早闻名于世的典范,在音乐结构、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上都举世无双,自1901年被卡萨尔斯“发现”并介绍给全世界的听众以来,它们便成了无限意义的延伸,更被誉为演奏家技巧与修养的试金石,斯塔克、罗斯特罗波维奇、富尼埃、马友友等无数大师都屡次争相诠释这一纪念碑式作品。




罗斯特罗波维奇在柏林墙前


所谓浪漫主义,


就是一个诗意的灵魂。







我在艺术上下过一番功夫,谁如果像我这样下一番功夫,他也会达到这样的境地。——巴赫
2
太极神人 发表于 2021-9-23 08:52:19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

我听过其中一些曲子,但不知道他们背后的故事。有了您的指引,准备慢慢搜寻相关的音乐CD来欣赏。感恩!
3
太极神人 发表于 2021-9-23 08:56:32 | 只看该作者
另外,Kaile兄上传的照片可能尺寸过大,无法在屏幕上显示出来或显示效果不佳。你不妨用图片编辑软件把它们的尺寸缩小后(例如:1280x960)再度上传,以便观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广告联系|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5-4-3 06:30

Powered by Chinaviolin.NET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