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提琴网 - Chinaviolin.NET

QQ登录

只能登录,注册无效

img_loading
智能检测中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以庸才的名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ldq111190 发表于 2004-3-7 12:1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琴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小提琴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人世间的一切都是相对立的存在,天与地;善与恶;美与丑;有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天才与庸才。不过,庸才这个词似乎有些残酷,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凡人。就象你我一样,被湮没在人海中的千千万万个凡人。 相信热爱古典音乐和电影艺术的朋友都看过《阿玛第乌斯》(中译《莫扎特传》)这部片子。如果还没看过的朋友望名生意的以为电影是以莫扎特为主角的传记片就大错特错了,影片的主角恰恰是反面角色—曾被怀疑毒杀莫扎特的意大利人作曲家安东尼奥.萨列里。这个可怜的奥地利宫廷作曲家背负谋害天才的罪名已经200余年,至今未被洗清。影片就是由70岁的萨列里对神甫叙述自己的回忆贯穿始终的。 这里不谈萨列里的谋害罪名是否成立,对于整部影片要表现的主旨来说,这个疑案的真伪已经是微不足道的了。通过导演和演员们的完美演绎,展现在眼前的是天才与凡人的战斗,是欲望的海和嫉妒的火。影片的内容极为简单:辞去萨尔茨堡主教的门客职位成为自由作曲家的莫扎特受聘音乐之都维也纳,为音乐帝王约瑟夫2世谱写歌剧,与宫廷御用作曲家萨列里不期而遇。当时的奥地利宫廷乐坛全被意大利人(歌剧院长卢森堡伯爵,宫廷乐队长海因茨等人)所掌握。他们与萨列里同气连枝,携手排挤这位令人芒刺在背的音乐天才。原因当然是出于嫉妒,但嫉妒的理由却是天壤之别。如果说大多数意大利人党派是为了本国音乐能长期占领奥地利乐坛而压制新秀的话,那么这中嫉妒就显的苍白和微不足道了。萨列里的嫉妒与众不同,他的嫉妒在头脑里;在血液中;在行为上;他恨莫扎特只为莫扎特是天才,他从莫的作品中看到了“至上的美”听到了“上帝救赎的声音”,完全不被政治和利益的因素所干扰,是人类最纯粹最原始的嫉妒,不搀杂丝毫他念。他是莫真正的知音。 大家很熟悉的天才莫扎特的画像 莫扎特生涯的敌人,庸才的代言人:安东尼奥.萨列里 同时重用莫扎特和萨列里的有“热爱音乐之王”称号的奥地利国王:约瑟夫2世
当你在家里练习时,你应当是你最大的敌人;而当你出现在舞台上时,你应当是你最大的崇拜者。——布舍里
2
 楼主| ldq111190 发表于 2004-3-7 12:17:00 | 只看该作者
阿玛第乌斯是莫扎特的名字,拉丁文的原意为“上帝的宠儿”。这名字已语预言了这位百世不遇的天才的宿命,他降生在人间就注定要被敌人环绕,注定让人羡慕;嫉妒;崇拜和痛苦,萨列里就是这样的典型。这位意大利无名小镇上出生的少年,凭借一股对音乐执著的热爱,含辛茹苦终于成名,最终获得了御用作曲家的地位,他不近女色,即使对他最爱恋的学生也没有丝毫的非礼,他从孩童时就向上帝发誓如果能令他成为大音乐家并名存后世,他将献出包括贞操的一切来回报和讴歌上帝。他实践了自己的承诺,但上帝却没有。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上帝为什么会把永世奉他的名来赞颂美好的职责交给这个既不虔诚,又热中于下品趣味的年轻人?” 影片中一再用各种镜头和情节,将狂热笃信上帝并努力工作的萨列里和风流不羁疏野成性的莫扎特做了鲜明的对照,天才凡人的差距立判。莫毫不费力的把泉水般流畅的音符从脑中转到乐谱上,自然得甚至从不做些微的修改,仿佛一切都是天经地义的现成。在他的脸上,看不到一丝的忧郁和疑惑,那充满自信和天真的笑声听上去甚至让人觉得不快。 与此恰好形成对照的是萨列里的严谨,在影片中他总是以孤独者的形象出现在人群中,无论是他的棕色假发,他的深色衣着还是他阴沉着的面孔,都体现出一种呼之欲出的苦涩,让人伤怀。奇妙的是,我觉得倜傥的莫扎特虽然潇洒,却与我如隔天渊,反之,阴沉的萨列里却能博得我无限的同情和共鸣。我是凡人,在他的身上我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莫扎特的父亲里奥波 莫扎特夫人康丝坦茨 歌剧《魔笛》中捕鸟人帕帕盖诺 歌剧《唐璜》的原本封面 想象画〈莫扎特的临终〉
3
 楼主| ldq111190 发表于 2004-3-7 12:19:00 | 只看该作者
你曾尝试去和一个4岁就写出第一首协奏曲的神童比天赋吗?你会发现自己将陷入一个无底的泥沼,无法自拔。这泥沼是自卑和妒忌的深渊,它有把善良纯真的人变成恶魔的力量。影片中,萨列里就变成了这样的恶魔,他不惜一切手段去迫害那个他认为的“上帝的代言人”。最后,他披上黑色的长衣,戴上死亡面具去请莫扎特写《安魂曲》的时候,他的灵魂已经被嫉妒的执念完全占有了。 影片结尾,莫扎特在创作《安魂曲》的途中溘然逝去,简陋的葬礼上,萨列里的表情反倒没有丝毫的得意,剩下的只有失落和茫然。因为他失去了和上帝之间的传媒,在莫的有生之年,他没有写出一首令自己有自豪感的作品,毕竟他才是莫的真正的知音。这颇有些兔死狐悲的讽刺。 天才和凡人的区别到底在哪里呢?就音乐的领域来说,难道真的只在于乐思和创作的差距吗?历史告诉我们,萨列里并不是影片中他自述的那样“庸才的王者”,他具备古典乐派后期的名家所应该具备的一切素质。这个高产作曲家一生只歌剧就写了40多部,其他作品不计其数。我们有理由相信他的作品是从刻苦奋斗中创作出来的,是心血的结晶,同莫扎特的作品同样充满了笑和泪。在萨列里的门下,诞生了一个又一个我们熟悉的大音乐家,他们是贝多芬,李斯特,和舒伯特。与独善主义的莫扎特相比,也许他才是真正上帝与天才之间的传媒。他最大的不幸就在于,他与莫扎特这个超级天才生在了同一个时代。天才的荣耀遮蔽了奋斗者灵性的光芒,他象莫扎特的影子,象中世纪宗教审判下的殉难者一样,背负着永远的恶名,最终无声无息的消失在乐海的波涛中。 萨列里的悲哀,就是凡人的悲哀。正如电影的结尾,在疯人院中,萨列里以“庸才的王者”自居,他微笑着面向银幕里的疯子和银幕外的观众,用充满慈爱和宽恕的口吻说:“世界上所有的庸才们,我宽恕你的罪。”随后他在至福中合上双眼沉醉于冥想,银幕渐渐暗去,只流淌着莫扎特柔美的钢琴声和他在天堂里传出的,那令人觉得古怪和不快的讪笑,仿佛代表上帝嘲笑世间的无数庸才。 我敬佩萨列里,他与造物主为敌,用严谨和努力谱写自己的生涯,也用嫉妒的火焰把凡人的忿满和欲望烧成了灰烬,使之直达天际。他以庸才的名义无可质疑的做了我们每个凡人的代言人。他与莫扎特同在。 (1984年华纳兄弟公司出品,导演为福曼(Milos Forman),主演为莫瑞.亚伯拉罕(Murry Abraham)---萨列里 ;汤姆.休斯克(Tom Hulce)---莫扎特; 伊丽莎白.贝里奇(Elizabeth Berridge)---康丝坦茨。一举囊括第57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等8项大奖) DVD〈莫扎特传〉的封面(180分钟版本)穿上黑衣的萨列里 封底,正在指挥歌剧〈后宫诱逃〉的莫扎特 影片部分剧照 DVD〈莫扎特传〉的碟面。上图为化装舞会上欢笑的莫扎特,下图为莫瑞扮演的萨列里,两人的表情形成极度反差
4
 楼主| ldq111190 发表于 2004-3-7 12:21:00 | 只看该作者
mozart不是天才。他仅仅是一位天使,错下了凡。他的音乐不是用天才这一个词能形容得了的。漫长西方音乐史,能与莫扎特相比音乐天才的大概就只有一个,门德尔松,但莫扎特仿佛更高一层。他的音乐,如同仙乐,唯有一个词可以形容,阳光。他的一生,一定有过挣扎,有过痛苦,有过困难;他的音乐,虽正如他的生活一般有过荆棘,但最后的总是那种不可言谕的,圣洁的快乐。他的一生过得很仓促,仿佛就在世界上一闪就去了,但留下的是数不尽的财富。如果说巴赫是音乐界的上帝,那莫扎特只能是耶稣,把音乐散发给人间的天使。他有过人类的爱情,人类的快乐,人类的穷苦,人类的饥饿,人类的寒冷,最后也死在人类的疾病上,但我宁愿想象他不是人类,不是主神,只是那么一个带着音乐飞翔的精灵。从来没有人能像他一样,把音乐储存在脑袋里,所谓的作曲只是把脑袋里的音乐写出来;从来没有人像他一样,有无尽的旋律不住地留出。在他生命短短的三十五年,六部小协,十七部歌剧,二十七部钢协,四十一部交响曲,还有数不尽的其它作品,其中有一大部分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谁能比肩? 萨列里,对比莫扎特,是没有什么好比的,但他也毕竟不是庸才。在莫扎特的一生,能理解他的就那么几个人,萨列里是其中一个。能理解这么一位天降之才,必已离开了庸才的行列。他仅仅生错了时候,正如楼主所言,被他自己的嫉妒心遮掩了,走到了旷世天才的对面,使自己成了一个可怜虫,一个苦苦挣扎着,一边妒忌,一边欣赏;一边自卑,一边仇恨的可怜虫。内心早被挣扎撕烂了,一边为莫扎特的音乐喝彩,成为莫扎特的知音,但更黑暗的一边,为了自己,设法谋害莫扎特,成为了敌人。萨列里是不幸的,除了上帝,大概没有谁能够能承受他的错,他错在他没有莫扎特一般灿烂的才能,错在他碰上了莫扎特。他正如一个黑暗的影子,衬托出莫扎特的brilliant ,他自己却受着后人的唾弃,讽刺,怜悯,终老在疯人院里。如果他是真正地疯了,逼疯他的是他自己,内心强烈的内疚感,因为他毕竟是莫扎特音乐的知音人。也许他走出那一步开始迫害莫扎特的时候已经想到这样的后果,但他不得不这样做。这就是上帝的不公,人间的不公,个人奋斗是扭转不过来的。也许先死的那个不应该是莫扎特,他有他的音乐,应该活再长久些;先死的应该是萨列里,他的后半生终日活在自责中,何谓生不如死,此乃是也。 天才与庸才的对比?也许命运正在冷笑着呢,何谓天才,何谓庸才?仅仅是命运的筹码放置得不同,却同时造成了两个不幸的生物。一位英年早逝,另一位,受尽生的折磨才去。 想象一下,在另外一个世界相遇的莫扎特和萨列里,这应该是很有趣的场面。直到生命最后一个晚上都信任萨列里为挚友的莫扎特,看到他身后的一切荣耀,名誉,看到他的作品流芳万世,虽知己死之故于萨列里,会对萨列里说什么?而萨列里,看到他自己生前大概已料想到的,别人把他当成庸才,并用他衬托莫扎特,又会怎么说?听说另一世界的人会互相原谅,他们会在一起,嘲笑着这个世界的不公,嘲笑着这世界的不仁吗? 最后一句,可怜的萨列里,伟大的莫扎特,那又怎么样?都是一样的在这世界挣扎的人被命运摆弄的人罢。 多年前,正是不谙世事之时,无意中看了这部电影的后半截,现唯一记得的,是莫扎特的葬礼,阴阴沉沉,特别是尸体滑落墓坑的那一幕,还有那阴沉的天气,那种专门为天才送葬的天气。最近的那次,从头到尾欣赏了电影,印象最深的,是萨列里说的那句话:世界上所有的庸才们,我宽恕你的罪。那种不屑而又虔诚,无奈而又包容的语气,一辈子不忘。
5
yuyu1982 发表于 2005-3-21 16:43:00 | 只看该作者

深有同感,我看那部电影时甚至没有对萨列里的谴责之感,当他因看见皇帝在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的首演上打呵欠而与格局总监卢森堡伯爵相视一笑时,甚至有一个念头,这个可怜的人终于熬到头了......

其实萨列里在影片开头给神父讲他的音乐时,第二段是他做的一个歌剧中女高音的一个咏叹调,你们不觉得那段咏叹调很美么?实际上萨列里在音乐上也决不能说是庸才,据说国外也不时会上演他的歌剧,否则,导演哪里去找他的歌剧的演出素材的,只不过我们国内歌剧太贫乏了,经常上演的就那么几出,请国外的团来演也只是那些经典中的经典的,生分一点的歌剧是一个也不演,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广告联系|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5-4-10 06:01

Powered by Chinaviolin.NET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