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相信大家都会这样做的,毕竟都是喜爱音乐的,但我还是想把自己的心得写下来给大家作参考。 我自认为我听了不少的古典音乐作品,但这个殿堂里的东西实在太多了,不知我听到一成没有。我先说说我听古典音乐的过程。 我最初听得也是小提琴的作品,而且主要是协奏曲。现在看来这是一个不错的途径。因为小提琴作品虽然多,但协奏曲相对来说数量比较少,这样便于我们能多听,更熟悉作品。像贝多芬、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等大家都只写了一首协奏曲,多听听既利于自己古典音乐的积累,也利于练习,背谱也会方便不少。协奏曲之后我听了不少小品,克莱斯勒、海菲兹等大师都有很多改编小品,音乐又好,又有技巧。 这之后,我开始听其他弦乐的曲子,比如大提琴的协奏曲、中提琴的奏鸣曲等等,虽然相对于小提琴数量较少,但有助于熟悉弦乐演奏的特点。 在听了这些作品后,我开始大量的听作品,范围也加大到钢琴、声乐和管弦乐作品。钢琴是我们一定要听的,作曲家们的钢琴作品都是他们的个性代表,也是管弦乐的缩影,对熟悉和声是很有益处的。乐队作品由于本身声部和音色的丰富饱满,这使得这些作品的色彩非常丰富,这同样是我们应该去听的。 声乐作品是一个很特别的类,相信任何一个学习音乐得人都不能回避,音乐学院的朋友一定都上过合唱课,学习唱的技巧。有人可能觉得拉小提琴和唱没什么联系,但其实学音乐的人都得回唱,这是对音乐气息的训练,气口在哪儿,为什么巴赫要感觉比莫扎特大气很多,更厚重,为什么拉赫玛尼诺夫的旋律总是连绵不绝,气息这么长。这些就是要多听声乐作品才能说出来得。我对此有很多未涉猎到的作品,尤其是歌剧。艺术歌曲和合唱听得多一些,歌剧就听得少些了,只听过十来部作品的全剧或选段,其实歌剧作为一个综合艺术是我们应该多去接触的。 在时间顺序上,我最先听的是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也是我们最常听到的那些古典音乐。作为入门这是有效的,因为这时期的音乐更易让人接受。勃拉姆斯、李斯特、瓦格纳等等。贝多芬莫扎特这个古典时期是一定少不了的,最近我发现舒伯特也很精妙,很有意思。接着是马勒。我很喜欢马勒,我买的第一张一百元以上的CD就是马勒的大地之歌,DG的大禾花系列。然后是拉赫玛尼诺夫。我喜欢上拉赫玛尼诺夫是从听他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开始的,旋律太美了。最后是近现代作品,说老实话,不是太明白,有一部分还能接受,不少都不知所云。肖斯塔科维奇差不多是极限了,再往后就不大懂了。 最近两年我开始迷上巴洛克和早期音乐,维瓦尔弟、蒙特威尔弟、巴赫、亨德尔都是让人着迷的,而且作品多得让人欣喜,太好了,有这么多可以听! 学习小提琴是古典音乐的实际表现,但我觉得应该多听古典音乐作品,这样才能更好的拉琴,不再为拉琴而拉琴,应该为音乐去演奏,也更能去欣赏大师们的精妙之处。希望我写的这些能对各位爱琴的朋友有些帮助。最后说个题外的,我还特别喜欢中国的古琴,这是咱们古代文化的的精髓啊,好听,相信老外们听不懂吧,嘻嘻! |
<P>我也想去听,也有试着去听过,可是只是泛泛的听,很表面的,根本听不出什么内涵也不知道曲子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听来听去觉得索然无味,就没有想听下去的欲望了。该怎么办呢?</P><P>
<B>以下是引用<I>zzr-r</I>在2006-5-8 6:37:00的发言:</B>
<P>我现在已经对和声有感觉了,能体会到不同和声的区别。其实不用在意什么背景什么的,这些我觉得只是附带了解。音乐只需要听就可以了解了,就像文字需要看一样。如果对音乐加以文字描述,显然限制了音乐,我倒是主张多听,多听就能悟到真谛了。大家一起加油吧</P>
Archiver|手机版|广告联系|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5-4-10 02:25
Powered by Chinavioli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