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经开始练习Adagio 柔板了,下次比赛一起使劲拉吧,下面是下载的一些资料 小提琴奏鸣曲组成十分统一: 在第一首奏鸣曲的演绎中,各位小提琴家花的时间大概是这样的: 看上去似乎格雷米欧要快上不少,但是看一看各个乐章的速度:
表情处理: 在表情上,几位大师还是有比较明显的区别的,谢林的揉音用的比较少,这使他的处理显得比较庄重,同时这也应该是比较符合巴赫的原意的,因为熟悉“本真演奏”的朋友都知道,在巴赫那个时代,在小提琴上几乎是不用什么揉音的,这也是很多人推崇谢林版的一大原因。但是不习惯的朋友听了,特别是初听,可能就会觉得演绎比较“闷”。而格雷米欧就不一样,较多的揉音使得表情丰富一些,但是又不像帕尔曼那样恨不得把所有的表情写在脸上,加上上面提到的节奏因素,使得格雷米欧的巴赫(还有莫扎特)给人一种高贵大方,却又和蔼可亲的感觉。奇怪的是米而斯坦的揉音也用得很少,但是他拉的小无听起来就没有谢林那么“闷”,这或许也跟他的速度较快有关。海费茨的揉音也用的不少,加上他独特的音色与技巧,可以说是处理得最好的了,单独拆开来听无人能比,但是不知道海老是在较劲还是怎么,一到技巧性比较强的地方就拉得快,在慢板反而拉得慢,加上上面提到的次序的安排,使得在整个结构上不是很理想。 音准: 这个本来偶是说不上什么的,因为偶是典型的“泥耳朵”,又非专业人士,哪敢轻言什么“音准”。但是上次看到郑延益先生的乐评集《春风风人》中提到,巴赫的小无最好不要用“绝对音准”,比如恰空的第一个和弦D·F·A,如果采用D与F完全协和的方式,整首曲子的小调性质就要若一些,而如果F稍低一点,整体效果就会好一些。谢林与格雷米欧的处理都是用D与F完全协和的方式,而海费茨与米尔斯坦则采用了D与低一点的F完全协和的方式,听起来感觉就大不一样,仔细听一听,好像还真是那么一回事。
巴赫的情感“在规模上与莎士比亚同等宏伟” 演绎巴赫时最难达到的是一种必要的平衡,在人的情感(确切如巴赫所属的心)与严肃而深奥的演奏外观之间的平衡。巴赫没有浅薄或不定的情感,没有骤降的愤怒,没 有不好的话语和短促的允诺——他的情感在规模上与莎士比亚同等宏伟,与地球上所有的人,从最北端到最南端的族群都相通。 巴赫在他的组曲中传达的就是这些基本的情感。它们要求的不只是轻微的探讨,但你却无法自觉地让你的心脱离这个音乐。这是我的演奏必须解决的最大课题。我知道我的演绎并不完美——我们离完美演出巴赫远得很,从许多朋友处我明白我必须找到介于浪漫狂想演绎的巴赫与学院派枯燥之间理想的中介。很不容易,可想而知。要找到心灵与之回应,而又不矫造于本性的事物是困难的。 |
Archiver|手机版|广告联系|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5-4-10 05:00
Powered by Chinavioli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