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提琴网 - Chinaviolin.NET

QQ登录

只能登录,注册无效

img_loading
智能检测中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关于拉琴的“力”一点看法,运弓的一点点方法。


2017-6-2 08:42 | 作者: windbaby | 来自: 中国小提琴论坛(原文)

摘要: 在小提的演奏上力的表达很难用文字记述,在拉琴时一但使用局部关节紧张做产生的力我们叫他过度用力,通常产生噪音.初学者通常无法让琴自然发声是因为关节有紧张僵硬现象,产生破音,痉挛现象也很常见,左手伴随颤动现象. ...
        在小提的演奏上力的表达很难用文字记述,在拉琴时一但使用局部关节紧张做产生的力我们叫他过度用力,通常产生噪音.初学者通常无法让琴"自然"发声是因为关节有紧张僵硬现象,产生破音,痉挛现象也很常见,左手伴随颤动现象.我们都认为是在制造力,是多余的力,当关节放松时我们使用自重力拉琴,关节只起到调节作用我们就认为是放松力. 在许多著作中力被分为许多种,在右手的运弓中,通常这些书把力分为,弓速,压力,接触点三种主要成份来表达 这三种方式的不同结合会产生千变万化的效果.

       每一个学派对右手的运弓有不同的理解,我这里只能简单说一点点:

       俄罗斯学派的弓速通常很快,并且在右手持弓的方法上也能看出主张食指的作用(食指关节比今天的位置更低).被认为是比较"野性"的演奏,非常有激情,海飞兹算是这个学派的优秀代表之一,即使演奏圣母颂也能让你感觉非常激动刺激,这主要取决于快速的运弓以及在正常演奏时也近码(弓弦接触点相对更接近琴码),

       米尔斯坦也是俄罗斯学派的宗师,他是海飞慈的师弟但他的演奏发音听起来刚强带有内劲,但却比海的内敛,前者也是因为他的弓速决定,内敛是左手的柔音决定的,米的柔音变化比较少,这是性格喜好问题不是技术问题,但同时他的演奏也是快刀斩乱麻从不拖泥带水.

       法比学派从表面上就给人温文尔雅的感觉,法比学派的握弓方法被现在大部分老师采用,在论坛里的许多初学者照片大多都是用的法比学派的握弓方法.克莱斯勒算是这个学派的门人,宗师,他的是小提琴诗人,听他拉琴,感觉似乎是一位经历事故的长者在讲着故事,发音纯净柔美,字字带柔音,句句顿蹉,每一个分句都很精致细腻,这同样是右手的运弓速度和接触点组合产生,克莱斯勒演奏时也是近码并且他喜欢德国弓,这种弓偏硬.

       谢林和格卢米欧都是法比学派的著名小提琴家,他们的特点都是发音纯美小提琴在他们手里更像少女般天真纯洁,所以他们的莫扎特是出名的是经典,特别是格卢米欧的MOZART.只有少年美纽因的演奏能和他比.

        当年的两位小提琴教育宗师:福莱什认为俄罗斯学派的奥尔教授的握弓方法更好,但奥尔没有固定这种方法,后期福莱什的方法反而被大量使用,于是就出现了今天的情况.

       通常在掌握了基本的接触点后(你已经可以控制弓弦接触点稳定),我们在从低把像高把换把时,在这万分之一的时刻,弓弦接触点会从原来位置更加靠近琴码,这一分毫的调整直接影响到你的发音是否会受到换把影响让听人的感觉到发音不稳定的主要因素,当从高把换向低把时我们会反过来调整弓弦接触点.到底如何调整,调整多少,需要根据琴和个人来决定.原则就是这样.

       由于海飞慈的惊人的完美的表现,现在的几乎所有人都是使用法比学派的握弓,使用俄罗斯学派的运弓方法.演奏水平的确提高了.个性演奏的差别也缩小了.

4

支持

反对

刚表态过的朋友 (4 人)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chenhuafeng 2006-12-23 18:07
<P>由于海飞慈的惊人的完美的表现,现在的几乎所有人都是使用法比学派的握弓,使用俄罗斯学派的运弓方法</P><P>什么乱七八糟的</P>
引用 douya 2006-12-23 21:36
<P>     </P><P>         不懂,怎么“制造力”,而不是产生力,放松力就更不懂了。“我们”是谁们?"自重力"指什么?弓自身的重力?问一句不客气的话--自己搞懂没?</P><P>      让人搞不懂的东西,似是而非的东西,或是表达不了意思的东西,就不要随嘴说,或是人云亦云。</P><P>       不要误导别人。</P>
引用 abob 2007-3-30 20:50
<B>以下是引用<I>chenhuafeng</I>在2006-12-23 18:07:00的发言:</B>

<P>由于海飞慈的惊人的完美的表现,现在的几乎所有人都是使用法比学派的握弓,使用俄罗斯学派的运弓方法</P>
<P>什么乱七八糟的</P>

<P>
<P>呵呵, 不奇怪,似乎相当的部分是翻译出来的东西.</P>
<P>的确不明白"放松力"是什么东东?</P>
引用 Jackie_violin 2007-4-12 16:43
<P>我觉得,拉琴是用意识来控制“力”的,如果你只在乎“力”本身的使用,声音有时就不是你原先想象中的了。“力”对我来说,是一种紧张度。当你的心情比较放松时,“力”也是放松的;如果你意识到一些危险的存在,那么“力”本身的紧张度就较高了。这种“力”不是用出来的,而是在不同环境下的意识状态。拉琴也是一样。当我们感到了音乐的要求,需要用“力”时,“力”自然也就上去了。有些时候,技术只是为音乐服务的工具。只是个人看法,望指点!</P>
引用 绿豆沙 2007-4-20 10:30
当我们感到了音乐的要求,需要用“力”时,“力”自然也就上去了
引用 superman109 2007-4-22 16:12
<B>以下是引用<I>windbaby</I>在2006-12-23 16:01:00的发言:</B>

<P>
</P>
<P>通常在掌握了基本的接触点后(你已经可以控制弓弦接触点稳定),我们在从低把像高把换把时,在这万分之一的时刻,弓弦接触点会从原来位置更加靠近琴码,这一分毫的调整直接影响到你的发音是否会受到换把影响让听人的感觉到发音不稳定的主要因素</P>
这一段好,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我三把声音不好听的根源了。
引用 resthk 2017-6-8 22:48
说到拉琴力量的有效分配以及运用 我认为不应该用学派的教条主义来分析它 既然各自有其特点何不信手捻来为我所用 弓弦的接触点也可以根据需要可以在码和指板间甚至是在指板上 只要能拉出我们所要的音色有何不可

查看全部评论(7)

Archiver|手机版|广告联系|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5-4-16 11:52

Powered by Chinaviolin.NE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