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发文,请多指教,纯粹个人感想。 ---------------------------------------------------- 演出之前
开门见山先来个自我介绍,本人长年旅居海外,家有一儿一女,想当然尔,两小鬼都在学小提琴。大儿子的老师是正儿八经的老师,女儿的老师则是哥哥;稀里糊涂的学了一段时间,说有点小成就也算有点,有时候听大儿子练琴,我还以为他在放CD片;听女儿杀鸡的时候,我以为是她哥哥在示范给她听。反正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圣诞节加新年要到了,应教堂的邀请,儿子的小提琴老师又组织了一次圣诞节演出。去年他们已经演出过一次,上次的准备很匆促,演奏的乐曲也很简单,但是颇受好评;所以今年不敢马虎,希望能来一个满堂彩。于是,我的感想从这里开始。
演出的第一档大事就是找演出人员,四重奏的阵容,该有些啥的就不多说了。儿子的老师手下有一堆小提琴手,所以老师劈头给我一个任务:“你认识的人多,去帮忙找几个中提琴和大提琴手吧。”几个?你要几个?
“你能找到几个就几个,尽量找中国脸的,肯额外花时间练习的,最好程度跟你儿子差不要太多,还有呢……。”
停——停停停,你找熊猫哪?在这么个芝麻大的城市里,我认识的人是不少,但是学大提琴的孩子不多见,学中提琴的简直比金丝猴还珍贵,还要长个中国脸,还要能配上小提琴程度,我登月找嫦娥还简单些。
“看看啦,尽量啦。哦,顺便帮我找找合适的乐谱,听说你很有办法搞到这些东西。”
是有办法啊,又谷歌又百度的搜到这里来。不过这是后话,今个儿先谈谈找人。
大提琴好找,先给一个大孩子发邮件,立刻得到OK的回复。再给另一家人打电话,马上也是OK。大孩子又推荐一个朋友,正好还是我中文学校的学生,可惜程度稍低了,这次就先搁着。可是找中提琴手的时候,可真是升天入地,愁死我了!
话说这里稍微有点规模的小学,一般会在四年级的时候提供免费乐器学习,乐器种类的多寡,则与学校的预算有关,儿子当初就是从免费课程开始。选乐器的时候,一般先不让家长参与,孩子在学校里先听高年级的演奏和简介,接下来是音乐老师给予详细的介绍,最后邀请家长举行一个大型介绍会,当天就是掏钱租或买乐器啦。我觉得这样挺好,基本上给孩子一个自主权,家长除非自己对音乐和乐器有了解,否则只有乖乖掏钱。
记得儿子租琴之后第二天,一个好朋友气急败坏的打电话来,“你说我家那个傻瓜,什么不好选,选一个中提琴,搞什么呢!将来只能给人家当伴奏!气死我了!”
忘记我当时回她什么了,不过后来我把原话转给当音乐教授的公公,没想公公竟然这么说,“这孩子聪明!学中提琴的人少,乐团又少不了中提琴,所以啊,这孩子将来好好学,花一半的力气就能出头。当伴奏有什么关系,那个曲子不需要伴奏?你自己钢琴弹了半天,还不是就给你儿子当伴奏。”有阅历就是不一样,三两句话就服帖了所有的毛躁。
当即把话转回给朋友,她释怀不少,立刻给孩子找老师;而且因为乐器是孩子自己选的,学起来可认真的不得了。现在的这个小傻瓜炙手可热,此次的演出,我脑袋第一个就想到她,当然她很乐颠颠的答应了。
随后我又把跟自己学中文的一个姑娘找来,不过因为当初她妈妈也特不愿意女儿学习中提琴,所以延迟了请老师的时间,如今程度还没法跟上。不过没办法啊,八个小提琴,不能只配一把中提琴吧?滥竽充数也暂且充数一下啦。
不过呢,有多少爸妈愿意孩子给人当伴奏呢?记得去年演出的时候,为了说服某个孩子拉第二小提琴,儿子的小提琴老师就觉得很晕,连家长都不愿意配合的情况下,勉强让孩子加入第一小提琴,“跟在后面出杂音就是啦!”老师如是说。
如果连演奏第二小提琴都这么难,那么愿意让孩子学中提琴就更难。美国人比较看得开,随便孩子爱干嘛就干嘛;可是中国人不一样,虽说孩子选乐器的初期阶段不让爸妈参与,但是这个钱才是主角,如果爸妈不肯掏钱,任凭孩子怎么喜欢都不管用。
说真的,这次找演出的孩子时,我天天感慨,感慨的自己都想下海去学中提琴了。不少人知道我四处招兵买马的时候,立马透过各方管道来问我小提琴缺人吗?不缺不缺,我家就两个了,小女儿还不够格呢!
好不容易把人找齐了,接下来就是找谱子,唉!又是犯愁犯得如滔滔江水!有空再来瞎掰啦!
本来写了些东西,可是被耶鲁的蔡美儿(Amy Chua) 教授给搅乱一池春水,决定先来混混这一滩春水
人物介绍:蔡美儿教授,一个菲律宾华裔的第二代移民,就是说蔡妈妈是菲律宾华裔,移民到美国以后生了个蔡美儿;目前任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先生是老美,育有两个女儿。大女儿曾经在林肯艺术中心演出,好像要上大学了;二女儿也很杰出,不过还是中学生。
前些日子,美儿教授在华尔街日报发表一篇文章,名为:中国妈妈为什么如此一流(Why the Chinese Mom is superior)。内容是介绍(吹嘘?)她个人的育儿经,她自认自己的教育方式很成功,两个女儿都出类拔萃,所以自己就认为自己是很好的妈妈。内容最引起争议的是她的家规: 1. 不许在外过夜 2. 不许和朋友一起玩 3. 不许参加学校戏剧公演 4. 不许抱怨为什么不能参加学校戏剧公演 5. 不许拿A以下的成绩,体育和表演戏剧除外 6. 不许看电视,玩电脑游戏 7. 只能学小提琴和钢琴 8. 不许学小提琴和钢琴以外的乐器 9. 不许抱怨 大概就是这样,都不知道这是在家呢,还是在监狱,还是很不人道的监狱。顺便庆幸我爸妈不是这样,否则我早就自杀很久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美国人讨论的沸沸扬扬,但是中国妈妈(在下就是)更是议论纷纷;难得如此团结一致的群起反对,大声一起说:“蔡美儿,你凭什么代表中国妈妈!”
我身边一大堆中国妈妈,没有一个这样的蔡美儿。简直就是把孩子完全孤立在自己的世界里,自以为自己很好很厉害,事实上天外有天;接受成功的降临人人都会,但是一个人真正要学习的是接受失败。我自己在读高中的时候,高一亲眼看到一个同学疯了,高二的时候,一个同学跳楼自杀,两个人都是因为不能接受失败,所以提早结束花季人生。多好的两个姑娘,在她们金榜题名的那一刻,她们的父母是多么骄傲!可就短短的一年,其实一年都不到,她们不再是家里的骄傲,而是伤痛。
当然啦,蔡美儿爱怎么搞自己的孩子,那是她的事情。不过我看她不许孩子学小提琴和钢琴以外的乐器,我心里马上想这又是个不想当配角的妈妈!人生能一直永远当主角吗?那我祝福她的孩子,永远是主角。
对这篇文章的评论,最多的就是着重在“成功”的定义。美儿教授觉得自己很成功,觉得自己的孩子很成功;嗯,孩子都还没有上大学呢,就算上了大学,也要等毕业再说啊!就算毕业了,也要等找到工作,成家立业再说啊!其实盖棺尚且不能论定,更何况棺材都还不知道在哪儿呢?
我给孩子学琴,根本就不巴望将来能到什么林肯中心演出,唯一指望就是成为他们一生的嗜好。像我自己学钢琴一样,虽然因为升学考试而中断,又因为离开国门而八年没有机会弹琴。但是一旦再度拥有一架钢琴之后,我发现自己依然很喜欢弹琴;没事就吵吵大家,给儿子当伴奏,给我们中文学校合唱当伴奏。而且,我发现在当年学琴的过程里,我不只学会弹钢琴,更是学会如何徜徉于音乐的世界。
谢谢我的三个钢琴老师,一个为我敞开音乐的大门,一个教我音乐的技巧,一个带我欣赏音乐之美。
在此,如果有哪位是音乐老师的网友,别拍我:)对我和我那两个非莫扎特的孩子来说,能否拿上什么国际大奖,那不是我让孩子学琴的目的。我的目的只有一个,希望孩子把音乐当成一辈子的朋友,当世界都哑然无声的时候,他们依然可以自己为自己演奏一曲。
2011,1,16 深夜瞎掰
又遇到一个不肯拉合声的小鬼,觉得当配角很无聊,只是几个音来来去去。问题是,你证明给我看看你可以以拉主旋啊!
现在的小鬼真是自信满满,都不知道自己拉提琴的声音比驱虫剂还有效,难为了音乐老师们。
向各位音乐老师致最高敬意!!
琴妈最近没杂感,给驱虫剂熏的很迟钝
琴妈又来聊聊杂感,看着一个被赞美淹没的教育形态,我该怎么办呢?
美国教育给我们的印象就是鼓励,拼命的鼓励;做好的鼓励,没做好的更要鼓励,反正都做得很好。对啊,对于小小的小孩子来说,鼓励很重要,他们会因此对自己更有信心,会更有向上的力量。但是,如果这个情况演变成孩子只想听到赞美,那似乎过头了;演变下去,孩子对自己过分自信,眼睛长在头发里,那岂不是更糟糕?
我经常看到有人对着孩子拼命的称赞:你真棒....你真厉害……等等,转过头去马上换张嘴脸:什么乱七八糟的……简直是不敢恭维……。事实上,孩子没有那么棒,普通而已;孩子也没有那么糟,普通而已。为什么要说谎呢?名不副实的称赞,对孩子真的好吗?我也经常违心的胡说八道,扪心自问,为什么说谎?只有一个原因,事不关己!
记得有一次我听儿子和另一个男孩合奏巴哈的双小提琴,他们问我拉的如何?我只淡淡的摇头:真是不怎么样,你们得再练练。另个男孩回答我:”啊?就这样?” 我看着两对不可思议的眼神,“你们如果想听好听的话,外面随便找,每个人都会说你们很棒很不错,因为你们拉的好不好,跟他们都没有啥关系。” 是不是?
不过,在这儿也得给美国教育说说话,不是每个人都是漫无边际的说好说棒,很多时候,我们要学会听弦外之音。比如说又一次听个女孩拉巴哈的小步舞曲,简直是走音走的迷路了,说女孩学了七年提琴,我真是找不到好听的话来说。可我听到一个人这么称赞:“你的提琴声音真好,颜色也漂亮。”哦,我受到相当的启发,“看看这姑娘的手,多漂亮,拉琴的架势真是好。”我没说谎,只是没说出心里的感受。
所以我回家告诉两个小鬼,如果你做了什么事,人家不说你事情本身怎样,而是说东拉西扯,你就要听出意思,别在哪儿自以为是的傻。人家不好意思说,我们得自己知道。
结果是说话的技巧……唉!
想到前天同事带个刚出生的婴儿过来,这个小婴儿也不知道怎么回事,长的实在是无言以对。于是就听到漫天的赞美:衣服真好看……袜子真合适……小手真可爱……够了!你们……哦不……我们真虚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