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录音版块,琴友们的作品一旦发布,是为了让人家品头论足,虽然说群众的耳朵是“雪亮”的,但经过大脑思考的语言毕竟有个性特点,有偏好等等局限。 有没有某种刚性的指标,把录音客观地展现供解读,供对比、鉴别呢?有,那就是“看”录音,正好比医院里的影像科,专门解读拍片,健康质量,病灶所在一目了然。我们可以解读录音频谱获取同样的效果。 音频编辑软件大概都提供音频频谱模块,这是工程师们用一个“付立叶”的算法转换成图片的,正好比计算机的二进制原理,我们不必在乎,只管使用。有比较更有说服力,下面让你一入门就有个简单的例子。用我的琴,手机录制四个空弦音,最好是用“瓜、斯”琴对比。 对了,请我的“电脑”提琴手,同样产生GDAE四个音,下面先看手机录制空弦音。 图中,横轴是时间,四个音进度共6秒,竖轴是频率,我们的耳朵能感知的频率范围是20HZ至20KHZ,超出范围的被“付立叶”忽略了! 图中的颜色,从亮到暗直至黑代表着音强大小,而每个音在某个频率点均有亮度不同的横条,这就是这音的“倍频”,我平时总用谐波称之。由此我们知道: 1、每个音,即使是低音提琴的最低音,可以拥有耳朵能听到的所有音频,只不过越往高越衰减明显。 2、每个音的谐波越多(密),越好听。 3、请比较上部的“波纹”图,凡正常条纹以外的就是噪音了。 OK,老康这把琴的“德性”就一目了然了: G弦噪音较多,谐波少,从6KHZ处已经缺频,10K左右缺频严重,A弦噪声也不少,但谐波比D弦丰富,我的E弦还算明亮,收弓时产生不少杂音。图中绿线是噪声,蓝线是缺频。 换一个视图模式,看看频率图: 这是表明主频所在,四个音分别对着G3、D4。A4。E5,这与我们常接触的与钢琴音名不统一,但频率一样的。再仔细看,我的空弦音没校准,均有一丝偏差。从蓝色线段知,没揉弦,而且运弓不稳,每个音均有飘忽。好了,下面再看看我乐队的“瓜琴”,她的质量取决于电脑声卡,挺有意思的......下面有请电脑乐队的小提琴首席,请大家谅解: 我的首席拉空弦是可揉弦的,还有,首席依据的素材,实际上也是通过真正的乐团首席演奏的采样(当然还得看所用音源的专业与否,有的为合成音源),由于我的音源是品牌音色库,所以,下面的频谱完全可以看作一把极高档的提琴。只不过,在保存文档时经过多道转换及声卡的限制会有相当的损耗。 看下图: 乐手GDAE四个音没有间隙地连续演奏,她的谐波是何等地丰富与匀称!哪位琴友手头有优质提琴,可以拿来比试下,优劣一目了然。 G弦发音特别饱满,厚实,高频处碎杂音较较密,1.7K处有一丝回音,这是随机效果,每产生一次效果不同。 D弦音质最为浓醇,谐波绵密,这正是我自己那琴的最遗憾处。 A弦的音在频谱分析中被称为“中央A(440HZ)”谐波密且高频段衰减均匀。 E弦的谐波在整个可听频率范围均有出色的分布,可想象出她的靓丽程度。 实际使用中,我对GD音区特别放心,她的品质永远如此稳定丰满,最不放心的是E音域,有时好得心醉,有时有股塑料味,稳定性不够,尚未研究出原因。 接下来看看她的主频频谱: 如剪头所示,音准是绝对没问题的。整个基频厚实丰满,品相优秀。蓝色线段显示揉弦极其均匀,但这恰恰暴露出机器琴手的刻板,手工揉弦绝不会这样的。G弦很厚重,她的揉弦在长音后面出现,每音在重合处会出现频率回落,这是由于音符其实并非独自拉出,是用鼠标填写上去的。从此图可以观察你的运弓平稳程度,音准,揉弦特点等等,委实是练琴的好助手哦...... 下面分析几例病态录音频谱特征。 二点说明: 1、我们注意到,“付立叶”的声音强度表达以黄白为最,红色色系为中等,紫黑为最弱,因为病灶录音我一时无法采集,用手工画的,其用色就代表病灶强度。 2、本文限于“影像科”,对于相关问题的解决如同影像报告的建议,具体开展是内科的事,再说了,手术工具一一展开,篇幅将太浩大,所以想象你为软件熟练使用者,有兴趣的可再交流。 凡是病灶线贯穿整个录音,而且固定在某个频率处,那一定是设备原因!如下图: 有相当经验的人,一看频率就知道什么设备出了什么问题,我只能就事论事: A,高频处的啸叫声,一般是录音设备造成, B、录音软件某个参数设置不对,造成干扰波, C,固定频率的缺频现象,也是录音软件抑制或补偿参数。 D、背景杂音嗡嗡交流声一般在50HZ处。 对于A和B,如果高频处的纹波强度较弱,可以用“陷波器”,设置好病灶频率范围,一键清除,这我试过,一般的清除某弱谐波听觉上无明显变化,反之,可以在有效频率的空白处,把燥波取样,请“降噪效果器”一键清除。 C的问题我还没找找到解决办法,只能在设备源头根除了。 D的交流声,波幅大,频率特征固定,很容易用“降噪器”排除。但由于接近基频可能有伤害。 下面是演奏技巧问题。看下图: 运弓收尾处碰出杂音,在编辑界面直接删除最利索,怕影响好音,用“污点清除工具”涂抹也行,效果很明显的,但注意这个神玩意儿,很吃资源的,涂得太来劲会导致软件崩溃。 下图是运弓不稳导致中间产生异常杂音, 可用“框选工具”选取范围,右键菜单执行自动修复即可。左边是病灶区,右边是修复区,效果不错。 再看下图 其中A,就是琴友也奇兄碰到的问题,而且比较凶险,但仔细分析,杂音大部分在“空闲区”,先选取清除,最麻烦的是第二个音的音头,它是重要谐波,用污点工具仔细操作。 B处是运弓过程中发飘形成的高亮噪声,用除污工具效果不大,可用“圈选工具”选取,试试区域减低音量的操作,尽量使其颜色类似。 不知你录音保存时用的什么格式? 然后,保存后至少再得整理一下吧,然后再保存,许多朋友还得配伴奏,作必要的后期编辑,再保存...... 老康下面的实验是:把我的一段录音,分别保存为MP3。wav格式。前者为有损压缩,后者为微软的媒体格式,是无损的。但我的经验是:即使是无损格式,每保存一次,总得腿一层光泽。 下面就来看二个格式的频谱: 粗略看,似乎差不多,但你仔细看看MP3基频附近的细节,再对照一下wav的同样区域,频率优劣相当地明显。说实话,闭着眼分别播放倒不一定听得出优劣,但带着心理暗示,差别就明显了,这跟听我的“机器音乐”有点类似,呵呵......所以,我建议录音应该用无损格式,编辑过程保持WAV(但应尽量减少保存次数),最终发布时才保存为MP3。 再来看看混响效果: 我们的录音都包含着多种噪音,噪音的波形特征尖锐,坑坑洼洼明显,音频编辑软件提供多种混响及其分支,每种混响都是用不同的数字模型运算,所以手段各显神通,但效果都是回声,延迟。上图是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左边是原频谱,右边是经过混响的效果。专业录音棚录制的是无干扰干声,但调音师必加混响,混响是自然界正常现象,即使你在旷野说话,地面仍然造成微小混响,就别说空谷回音,厅室共鸣了。混响应适度,宜淡妆,浓妆艳抹适得其反。 下面看看我们的录音作品与网格音乐作品的境遇不同处。朋友们多数从网络上找伴奏或其它音乐素材,总的来说,其质量跟我们的录音不匹配的,有的更是惨不忍听!这里拿出网络找到的红旗颂与我的比较。 上图是“上影乐团”演奏的红旗颂,其流传到网上,或许经过从CD下载,为了适应网站限制,再压缩上传,或许又经网站自动处理,成了这个模样!注意,大约从5K处开始,谐波就趋弱,说明音频暗淡无穿透力了,而音乐基部,强音稀稀拉拉呈离散状,想听听初期效果吗?下面有。 谐波几乎在高低音处时时饱满,基频也厚实。频谱中包括我的跳弓部分,所以噪音还是不少。所以,只要维护得好,你的音乐质地是比网络素材好得多! 上面二个频谱图实际音频被我排在了一起,请你听一听二段“战斗进行曲”,先是上影的,紧接着是我的。 二个红旗颂战斗场面音乐片断比较 最后,来一个挺有意思的观察,至现,相信读者诸君也有一定的读片能力了,请你也当一次影像科医生。 我们知道,不同乐器之所以独具一色,是由它的音色决定的,音色由泛音、谐波等与乐基音组合,还有乐器所用材质,部件多少等等复杂因素有关,如此的复杂度说明世界上可以创造出无穷尽的乐器种类! 单簧管是管乐系列中音域最广(四个八度)的,我的作品中除了长笛就喜欢单簧管!那么,我让单簧管与小提琴,在同音域,演奏一段同样的旋律,先看看单簧管的: |
孤独壹生 发表于 2018-12-26 09:42
声音听起来怪怪的
一线天机 发表于 2018-12-26 11:49
是总体怪还是高音域怪?如果是后者,那就是我说的“塑料味”了。
有一点必需说清楚,所有音源提供的素材是 ...
孤独壹生 发表于 2018-12-26 15:02
谢谢老师的耐心讲解。
这首采茶舞曲的味道与上面那段录音的味道是一样的。
有个电影里老师说学生的琴拉的 ...
kenneth55 发表于 2019-8-7 12:31
你对音乐的频域分析很直观形象,想起了大学里从时域分析进入频域时的那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
Archiver|手机版|广告联系|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5-4-18 22:37
Powered by Chinavioli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