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提琴网 - Chinaviolin.NET

QQ登录

只能登录,注册无效

img_loading
智能检测中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怎样看透自己的录音?


2019-8-9 21:33 | 作者: 一线天机 | 来自: chinaviolin.net(原文)

摘要: 在本录音版块,琴友们的作品一旦发布,是为了让人家品头论足,虽然说群众的耳朵是“雪亮”的,但经过大脑思考的语言毕竟有个性特点,有偏好等等局限。 有没有某种刚性的指标,把录音客观地展现供解读,供对比、鉴别 ...
  在本录音版块,琴友们的作品一旦发布,是为了让人家品头论足,虽然说群众的耳朵是“雪亮”的,但经过大脑思考的语言毕竟有个性特点,有偏好等等局限。

  有没有某种刚性的指标,把录音客观地展现供解读,供对比、鉴别呢?有,那就是“看”录音,正好比医院里的影像科,专门解读拍片,健康质量,病灶所在一目了然。我们可以解读录音频谱获取同样的效果。

  可惜的是,网上解读技巧资源极其少,零星散乱,尤其专门针对小提琴的,那是绝对对没有的(至少我找不到)。下面就以我长期读片的经验分享,坛子肯定有高手在,老康期待你的指正补充,不胜感激的。

  音频编辑软件大概都提供音频频谱模块,这是工程师们用一个“付立叶”的算法转换成图片的,正好比计算机的二进制原理,我们不必在乎,只管使用。有比较更有说服力,下面让你一入门就有个简单的例子。用我的琴,手机录制四个空弦音,最好是用“瓜、斯”琴对比。

  对了,请我的“电脑”提琴手,同样产生GDAE四个音,下面先看手机录制空弦音。

  125949d3g23y2zjh2jyjiy.jpg

  图中,横轴是时间,四个音进度共6秒,竖轴是频率,我们的耳朵能感知的频率范围是20HZ至20KHZ,超出范围的被“付立叶”忽略了!
图中的颜色,从亮到暗直至黑代表着音强大小,而每个音在某个频率点均有亮度不同的横条,这就是这音的“倍频”,我平时总用谐波称之。由此我们知道:

  1、每个音,即使是低音提琴的最低音,可以拥有耳朵能听到的所有音频,只不过越往高越衰减明显。

  2、每个音的谐波越多(密),越好听。

  3、请比较上部的“波纹”图,凡正常条纹以外的就是噪音了。

  OK,老康这把琴的“德性”就一目了然了:

  G弦噪音较多,谐波少,从6KHZ处已经缺频,10K左右缺频严重,A弦噪声也不少,但谐波比D弦丰富,我的E弦还算明亮,收弓时产生不少杂音。图中绿线是噪声,蓝线是缺频。

  换一个视图模式,看看频率图:
  125949xbzpdpaxp0ld36by.jpg

  这是表明主频所在,四个音分别对着G3、D4。A4。E5,这与我们常接触的与钢琴音名不统一,但频率一样的。再仔细看,我的空弦音没校准,均有一丝偏差。从蓝色线段知,没揉弦,而且运弓不稳,每个音均有飘忽。好了,下面再看看我乐队的“瓜琴”,她的质量取决于电脑声卡,挺有意思的......下面有请电脑乐队的小提琴首席,请大家谅解:

  我的首席拉空弦是可揉弦的,还有,首席依据的素材,实际上也是通过真正的乐团首席演奏的采样(当然还得看所用音源的专业与否,有的为合成音源),由于我的音源是品牌音色库,所以,下面的频谱完全可以看作一把极高档的提琴。只不过,在保存文档时经过多道转换及声卡的限制会有相当的损耗。

  看下图:
  170557rrs1zszw6uu401rq.jpg

  乐手GDAE四个音没有间隙地连续演奏,她的谐波是何等地丰富与匀称!哪位琴友手头有优质提琴,可以拿来比试下,优劣一目了然。
G弦发音特别饱满,厚实,高频处碎杂音较较密,1.7K处有一丝回音,这是随机效果,每产生一次效果不同。

  D弦音质最为浓醇,谐波绵密,这正是我自己那琴的最遗憾处。

  A弦的音在频谱分析中被称为“中央A(440HZ)”谐波密且高频段衰减均匀。

  E弦的谐波在整个可听频率范围均有出色的分布,可想象出她的靓丽程度。

  实际使用中,我对GD音区特别放心,她的品质永远如此稳定丰满,最不放心的是E音域,有时好得心醉,有时有股塑料味,稳定性不够,尚未研究出原因。

  接下来看看她的主频频谱:
  170558tu8xiooh43xxoxah.jpg

  如剪头所示,音准是绝对没问题的。整个基频厚实丰满,品相优秀。蓝色线段显示揉弦极其均匀,但这恰恰暴露出机器琴手的刻板,手工揉弦绝不会这样的。G弦很厚重,她的揉弦在长音后面出现,每音在重合处会出现频率回落,这是由于音符其实并非独自拉出,是用鼠标填写上去的。从此图可以观察你的运弓平稳程度,音准,揉弦特点等等,委实是练琴的好助手哦......

  下面分析几例病态录音频谱特征。

  二点说明:

  1、我们注意到,“付立叶”的声音强度表达以黄白为最,红色色系为中等,紫黑为最弱,因为病灶录音我一时无法采集,用手工画的,其用色就代表病灶强度。

  2、本文限于“影像科”,对于相关问题的解决如同影像报告的建议,具体开展是内科的事,再说了,手术工具一一展开,篇幅将太浩大,所以想象你为软件熟练使用者,有兴趣的可再交流。

  凡是病灶线贯穿整个录音,而且固定在某个频率处,那一定是设备原因!如下图:

  s3.jpg

  有相当经验的人,一看频率就知道什么设备出了什么问题,我只能就事论事:

  A,高频处的啸叫声,一般是录音设备造成,

  B、录音软件某个参数设置不对,造成干扰波,

  C,固定频率的缺频现象,也是录音软件抑制或补偿参数。

  D、背景杂音嗡嗡交流声一般在50HZ处。

  对于A和B,如果高频处的纹波强度较弱,可以用“陷波器”,设置好病灶频率范围,一键清除,这我试过,一般的清除某弱谐波听觉上无明显变化,反之,可以在有效频率的空白处,把燥波取样,请“降噪效果器”一键清除。

  C的问题我还没找找到解决办法,只能在设备源头根除了。

  D的交流声,波幅大,频率特征固定,很容易用“降噪器”排除。但由于接近基频可能有伤害。

  以上手段,均会不同程度对录音产生伤害,但有时再大的损害也值得做!比如,很有纪念价值独版录音 ,与难得聚首的朋友演奏的二重奏等等。所以,经常练练频谱修理,以最小损耗获取最大效果。

  下面是演奏技巧问题。看下图:
  171658wgne44padepfga82.jpg

  运弓收尾处碰出杂音,在编辑界面直接删除最利索,怕影响好音,用“污点清除工具”涂抹也行,效果很明显的,但注意这个神玩意儿,很吃资源的,涂得太来劲会导致软件崩溃。

  下图是运弓不稳导致中间产生异常杂音,
  171659c5i1r6d71zvrnu7b.jpg

  可用“框选工具”选取范围,右键菜单执行自动修复即可。左边是病灶区,右边是修复区,效果不错。

  再看下图
  171659o5e2h9bpeeubjbgf.jpg

  其中A,就是琴友也奇兄碰到的问题,而且比较凶险,但仔细分析,杂音大部分在“空闲区”,先选取清除,最麻烦的是第二个音的音头,它是重要谐波,用污点工具仔细操作。

  B处是运弓过程中发飘形成的高亮噪声,用除污工具效果不大,可用“圈选工具”选取,试试区域减低音量的操作,尽量使其颜色类似。

  不知你录音保存时用的什么格式?

  然后,保存后至少再得整理一下吧,然后再保存,许多朋友还得配伴奏,作必要的后期编辑,再保存......

  老康下面的实验是:把我的一段录音,分别保存为MP3。wav格式。前者为有损压缩,后者为微软的媒体格式,是无损的。但我的经验是:即使是无损格式,每保存一次,总得腿一层光泽

  下面就来看二个格式的频谱:
  110848yeyzvyhy7nynmmz6.jpg

  粗略看,似乎差不多,但你仔细看看MP3基频附近的细节,再对照一下wav的同样区域,频率优劣相当地明显。说实话,闭着眼分别播放倒不一定听得出优劣,但带着心理暗示,差别就明显了,这跟听我的“机器音乐”有点类似,呵呵......所以,我建议录音应该用无损格式,编辑过程保持WAV(但应尽量减少保存次数),最终发布时才保存为MP3。

  再来看看混响效果:
  111112o8d5zsvdunh7d5xe.jpg

  我们的录音都包含着多种噪音,噪音的波形特征尖锐,坑坑洼洼明显,音频编辑软件提供多种混响及其分支,每种混响都是用不同的数字模型运算,所以手段各显神通,但效果都是回声,延迟。上图是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左边是原频谱,右边是经过混响的效果。专业录音棚录制的是无干扰干声,但调音师必加混响,混响是自然界正常现象,即使你在旷野说话,地面仍然造成微小混响,就别说空谷回音,厅室共鸣了。混响应适度,宜淡妆,浓妆艳抹适得其反。

  下面看看我们的录音作品与网格音乐作品的境遇不同处。朋友们多数从网络上找伴奏或其它音乐素材,总的来说,其质量跟我们的录音不匹配的,有的更是惨不忍听!这里拿出网络找到的红旗颂与我的比较。

  必需严重声明:人家是专业音效,这里比得是音乐维护问题哦!
  111347xp3ppndsdapyablz.jpg

  上图是“上影乐团”演奏的红旗颂,其流传到网上,或许经过从CD下载,为了适应网站限制,再压缩上传,或许又经网站自动处理,成了这个模样!注意,大约从5K处开始,谐波就趋弱,说明音频暗淡无穿透力了,而音乐基部,强音稀稀拉拉呈离散状,想听听初期效果吗?下面有。

  再看看我的录音,注意,这二段频谱均分别采自红旗颂中最精彩的“战斗进行曲”场面:
  老康红旗.jpg

  谐波几乎在高低音处时时饱满,基频也厚实。频谱中包括我的跳弓部分,所以噪音还是不少。所以,只要维护得好,你的音乐质地是比网络素材好得多!

  上面二个频谱图实际音频被我排在了一起,请你听一听二段“战斗进行曲”,先是上影的,紧接着是我的。

  二个红旗颂战斗场面音乐片断比较

  最后,来一个挺有意思的观察,至现,相信读者诸君也有一定的读片能力了,请你也当一次影像科医生。

  我们知道,不同乐器之所以独具一色,是由它的音色决定的,音色由泛音、谐波等与乐基音组合,还有乐器所用材质,部件多少等等复杂因素有关,如此的复杂度说明世界上可以创造出无穷尽的乐器种类!

  单簧管是管乐系列中音域最广(四个八度)的,我的作品中除了长笛就喜欢单簧管!那么,我让单簧管与小提琴,在同音域,演奏一段同样的旋律,先看看单簧管的:

  111745mfgla33ccwcx4clm.jpg

  再看小提琴频谱:
  小提琴.jpg

  单簧管高、中。低音分具特色,而且风格迥异,是乐团演说家,说明其使用最频繁。而我们钟爱的小提琴,更是乐团的灵魂,主旋律的表达者,呵呵,爱你的小提琴吧!而且是一辈子!

支持

反对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ljhyjx 2018-12-25 14:16
很感兴趣,请继续。
引用 孤独壹生 2018-12-25 15:59
谢谢老师分享,想看“瓜琴”的频谱
引用 一线天机 2018-12-25 17:08
本帖最后由 一线天机 于 2018-12-25 17:11 编辑

下面有请电脑乐队的小提琴首席,请大家谅解:
我的首席拉空弦是可揉弦的,还有,首席依据的素材,实际上也是通过
真正的乐团首席演奏的采样(当然还得看所用音源的专业与否,有的为合成音源),由于我的音源是品牌音色库,所以,下面的频谱完全可以看作一把极高档的提琴。只不过,在保存文档时经过多道转换及声卡的限制会有相当的损耗。
看下图:

乐手GDAE四个音没有间隙地连续演奏,她的谐波是何等地丰富与匀称!哪位琴友手头有优质提琴,可以拿来比试下,优劣一目了然。
G弦发音特别饱满,厚实,高频处碎杂音较较密,1.7K处有一丝回音,这是随机效果,每产生一次效果不同。
D弦音质最为浓醇,谐波绵密,这正是我自己那琴的最遗憾处。
A弦的音在频谱分析中被称为“中央A(440HZ)”谐波密且高频段衰减均匀。
E弦的谐波在整个可听频率范围均有出色的分布,可想象出她的靓丽程度。
实际使用中,我对GD音区特别放心,她的品质永远如此稳定丰满,最不放心的是E音域,有时好得心醉,有时有股塑料味,稳定性不够,尚未研究出原因。


接下来看看她的主频频谱:

如剪头所示,音准是绝对没问题的。
整个基频厚实丰满,品相优秀。
蓝色线段显示揉弦极其均匀,但这恰恰暴露出机器琴手的刻板,手工揉弦绝不会这样的。

G弦很厚重,她的揉弦在长音后面出现,每音在重合处会出现频率回落,这是由于音符其实并非独自拉出,是用鼠标填写上去的。
从此图可以观察你的运弓平稳程度,音准,揉弦特点等等,委实是练琴的好助手哦......
下面分析几例病态录音频谱特征。
待续——————



引用 杭州老琴 2018-12-25 17:30
如能正确分析小提琴声音,和人耳听觉一致,那就更好了。非常有意思的试验!盼望“一线天机”网友继续写帖。
引用 太极神人 2018-12-25 17:40
有才!可以写一篇博士论文了(真心)!
引用 也奇89 2018-12-25 21:18
不明觉厉!!
引用 一线天机 2018-12-26 08:46
本帖最后由 一线天机 于 2018-12-26 08:48 编辑

统一回复

感谢以上朋友的支持,给予我续写动力!
其中,也奇兄与这次写帖脱不了干系,我一直视频谱分析为软件中的神秘暗室,与其他朋友交流时从不提及。是也奇兄
首次对录音手术,就选择此暗室操刀,而且步步在行!从而想起何不分享以助益琴友?!


还有上面朋友提出同步提供声音效果,这主意真不错,下面内容尽量满足。
这里先补充一个大家感兴趣的音频,就是电脑乐团首席那把琴的效果。
在此顺便说点有关音源的趣事:
音源公司做的产品是供专业音色制作人用的,内容包罗万象,分支繁多。
如自然声源都是花费巨资游走于世界各地采集。
比如,有个音源公司有个中国专辑,中国地域特殊音响中的西藏部分,是不惜工本实地采集的,过程相当艰巨,令人动容。再如,民族音乐部分甚至包括评弹各流派!
所以一个音色库动辄几百G,上千G,几十万元。
咱们草根望洋兴叹!
老康用的弦乐音源,先是硬音源(就是一个WAV文件),再是合成的软音源,著名的罗兰就是,但她不是小提琴实音采集,已被我弃用。
下面你听到的是“但丁(Dan Dean Solo String)”,我估计在采集时,请乐团首席演奏是不揉弦的,因为一个音符使用时需要对付种种旋律需求:下面听其中的独奏效果,请你品评:
开始是空弦GDAE,这个就是上面用到的,G弦来不及揉就D音来了(请对照上面频谱图)。
在一段拨弦后,我请他演奏了《红旗颂》主题二个八度:

电脑小提琴试音效果

今天的内容是:

录音病灶诊断及相应处方,待续______

引用 孤独壹生 2018-12-26 09:42
声音听起来怪怪的
引用 一线天机 2018-12-26 11:49
本帖最后由 一线天机 于 2018-12-26 11:51 编辑

是总体怪还是高音域怪?如果是后者,那就是我说的“塑料味”了。
有一点必需说清楚,所有音源提供的素材是单一音符,比如:
小提琴独奏库,提供的是一个C5标准音,所以理论上,仅C5是原本色音质。
实际运用中,这个C5要被强迫运用到高低三个多的八度音域中,在这段试音中,在C5及附近的几个音程才是最可信的。
这样就明白了,为什么尤其在高音域总觉得怪怪的。
所以,网络上电脑制作的弦乐中,从不见小提琴独奏作品。
而我的作品中,小提琴独奏仅见于第二小提琴声部,绝大多数使用的是小提琴群,即使这样,我还得用我的录音把弦群罩着,防止出现怪怪的感受。
这把假琴的音色无疑是出色的,但千万别想象成真琴,因为她其实只有一个音在上窜下跳!
下面举个例,我自己配器编制的弦乐群效果,用我的录音罩在假琴上,有没有怪味了?

弦乐群与乐队《采茶舞曲》
引用 孤独壹生 2018-12-26 15:02
一线天机 发表于 2018-12-26 11:49
是总体怪还是高音域怪?如果是后者,那就是我说的“塑料味”了。
有一点必需说清楚,所有音源提供的素材是 ...

谢谢老师的耐心讲解。
这首采茶舞曲的味道与上面那段录音的味道是一样的。
有个电影里老师说学生的琴拉的“都对,但是不好”,我对这两段声音的感受差不多是这样。
引用 一线天机 2018-12-26 15:47
孤独壹生 发表于 2018-12-26 15:02
谢谢老师的耐心讲解。
这首采茶舞曲的味道与上面那段录音的味道是一样的。
有个电影里老师说学生的琴拉的 ...

很喜欢你能直言,老康就缺少真实的意见。
我的作品中,除了自己的录音,全部用的是机器音源,机器味一直是我警惕的事,许多的作品的机器味我自己知道。
之所以让你听采茶,是因为我觉得此曲机器味抑制得较成功。
对我警示不小,感谢你!

那么,请再听下我的《红旗颂》,请注意,除了弦乐,请再关切的管乐味如何?

仿管弦乐《红旗颂》

今天事太多,下行刚开始写帖子,现再去配药,估计傍晚可发帖。
引用 一线天机 2018-12-26 17:24
现在来看看包含病灶的录音:
二点说明:
1、我们注意到,“付立叶”的声音强度表达以黄白为最,红色色系为中等,紫黑为最弱,因为病灶录音我一时无法采集,用手工画的,其用色就代表病灶强度。
2、本文限于“影像科”,对于相关问题的解决如同影像报告的建议,具体开展是内科的事,再说了,手术工具一一展开,篇幅将太浩大,所以想象你为软件熟练使用者,有兴趣的可再交流。
凡是病灶线贯穿整个录音,而且固定在某个频率处,那一定是设备原因!如下图:

有相当经验的人,一看频率就知道什么设备出了什么问题,我只能就事论事:
A,高频处的啸叫声,一般是录音设备造成,
B、录音软件某个参数设置不对,造成干扰波,
C,固定频率的缺频现象,也是录音软件抑制或补偿参数。
D、背景杂音嗡嗡交流声一般在50HZ处。


对于A和B,如果高频处的纹波强度较弱,可以用“陷波器”,设置好病灶频率范围,一键清除,这我试过,一般的清除
某弱谐波听觉上无明显变化,反之,可以在有效频率的空白处,把燥波取样,请“降噪效果器”一键清除。
C的问题我还没找找到解决办法,只能在设备源头根除了。
D的交流声,波幅大,频率特征固定,很容易用“降噪器”排
除。但由于接近基频可能有伤害。
以上手段,均会不同程度对录音产生伤害,但有时再大的损害也值得做!
比如,很有纪念价值独版录音 ,与难得聚首的朋友演奏的二重奏等等。
所以,经常练练频谱修理,以最小损耗获取最大效果。
下面是演奏技巧问题。
看下图:


运弓收尾处碰出杂音,在编辑界面直接删除最利索,怕影响好音,用“污点清除工具”涂抹也行,效果很明显
的,但注意这个神玩意儿,很吃资源的,涂得太来劲会导致软件崩溃。
下图是运弓不稳导致中间产生异常杂音,

可用“框选工具”选取范围,右键菜单执行自动修复即可。左边是病灶区,右边是修复区,效果不错。
再看下图

其中A,就是琴友也奇兄碰到的问题,而且比较凶险,但仔细分析,杂音大部分在“空闲区”,先选取清除,最麻烦的是第二个音的音头,它是重要谐波,用污点工具仔细操作。
B处是运弓过程中发飘形成的高亮噪声,用除污工具效果不大,可用“圈选工具”选取,试试区域减低音量的操作,尽量使其颜色类似。
这一辑写得太仓促。

下一次是录音维护及必要装饰的频谱观察。
待续------


引用 zgzjhzzc 2018-12-27 09:07
       康兄的这个帖子,技术层面的东西,对于我这样的没有相应的应用软件历练的,一下子找不到北。但我仍然喜欢读,并期待多少会消化吸收一些玩意。感谢康兄的撰写和分享。
引用 一线天机 2018-12-27 11:10
书接上回,与昨不同,今天时间充裕又无事干扰,争取午前完事。
不知你录音保存时用的什么格式?
然后,保存后至少再得整理一下吧,然后再保存,许多朋友还得配伴奏,作必要的后期编辑,再保存......
老康下面的实验是:
把我的一段录音,分别保存为MP3。wav格式。前者为有损压缩,后者为微软的媒体格式,是无损的。但我的经验是:
即使是无损格式,每保存一次,总得腿一层光泽
下面就来看二个格式的频谱:

粗略看,似乎差不多,但你仔细看看MP3基频附近的细节,再对照一下wav的同样区域,频率优劣相当地明显。
说实话,闭着眼分别播放倒不一定听得出优劣,但带着心理暗示,差别就明显了,这跟听我的“机器音乐”有点类似,呵呵......
所以,我建议录音应该用无损格式,编辑过程保持WAV(但应尽量减少保存次数),最终发布时才保存为MP3。

引用 一线天机 2018-12-27 11:12
再来看看混响效果:

我们的录音都包含着多种噪音,噪音的波形特征尖锐,坑坑洼洼明显,音频编辑软件提供多种混响及其分支,每种混响都是用不同的数字模型运算,所以手段各显神通,但效果都是回声,延迟。
上图是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左边是原频谱,右边是经过混响的效果。
专业录音棚录制的是无干扰干声,但调音师必加混响,混响是自然界正常现象,即使你在旷野说话,地面仍然造成微小混响,就别说空谷回音,厅室共鸣了。
混响应适度,宜淡妆,浓妆艳抹适得其反。

引用 一线天机 2018-12-27 11:16
下面看看我们的录音作品与网格音乐作品的境遇不同处。
朋友们多数从网络上找伴奏或其它音乐素材,总的来说,其质量跟我们的录音不匹配的,有的更是惨不忍听!
这里拿出网络找到的红旗颂与我的比较。
必需严重声明:人家是专业音效,这里比得是音乐维护问题哦!

上图是“上影乐团”演奏的红旗颂,其流传到网上,或许经过从CD下载,为了适应网站限制,再压缩上传,或许又经网
站自动处理,成了这个模样!
注意,大约从5K处开始,谐波就趋弱,说明音频暗淡无穿透力了,而音乐基部,强音稀稀拉拉呈离散状,想听听初期效
果吗?下面有。
再看看我的录音,注意,这二段频谱均分别采自红旗颂中最精彩的“战斗进行曲”场面:

谐波几乎在高低音处时时饱满,基频也厚实。
频谱中包括我的跳弓部分,所以噪音还是不少。
所以,只要维护得好,你的音乐质地是比网络素材好得多!
上面二个频谱图实际音频被我排在了一起,请你听一听二段“战斗进行曲”,先是上影的,紧接着是我的。


二个红旗颂战斗场面音乐片断比较




引用 一线天机 2018-12-27 11:19
最后,来一个挺有意思的观察,至现,相信读者诸君也有一定的读片能力了,请你也当一次影像科医生。
我们知道,不同乐器之所以独具一色,是由它的音色决定的,音色由泛音、谐波等与乐基音组合,还有乐器所用材质,部件多少等等复杂因素有关,如此的复杂度说明世界上可以创造出无穷尽的乐器种类!
单簧管是管乐系列中音域最广(四个八度)的,我的作品中除了长笛就喜欢单簧管!
那么,我让单簧管与小提琴,在同音域,演奏一段同样的旋律,先看看单簧管的:



再看小提琴频谱:



单簧管高、中。低音分具特色,而且风格迥异,是乐团演说家,说明其使用最频繁。
而我们钟爱的小提琴,更是乐团的灵魂,主旋律的表达者,呵呵,爱你的小提琴吧!而且是一辈子!
暂告段落。       

引用 kenneth55 2019-8-7 12:31
你对音乐的频域分析很直观形象,想起了大学里从时域分析进入频域时的那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引用 一线天机 2019-8-11 09:07
kenneth55 发表于 2019-8-7 12:31
你对音乐的频域分析很直观形象,想起了大学里从时域分析进入频域时的那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

哈,老弟从河底捞出老帖,想不到捞成个精华帖!
老弟大学是学什么的?“时域”和“频域”不一定是音乐领域,但让我挺感兴趣。

查看全部评论(21)

Archiver|手机版|广告联系|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5-4-18 22:37

Powered by Chinaviolin.NE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