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提琴网 - Chinaviolin.NET

QQ登录

只能登录,注册无效

img_loading
智能检测中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丹尼演奏教学笔记


2016-3-7 20:52 | 作者: BetterSound | 来自: 中国小提琴论坛(原文)

摘要: 丹尼老师最近正式收了一位学生,从我国顶级音乐学院研究生毕业,现在在国家级乐团担任独奏工作。 我把他们的教学笔记慢慢转过来与大家分享,希望能有益于大家。琴乐 下面是丹尼老师的笔记: 在讲课之前,重申一下 ...

丹尼老师最近正式收了一位学生,从我国顶级音乐学院研究生毕业,现在在国家级乐团担任独奏工作。

 我把他们的教学笔记慢慢转过来与大家分享,希望能有益于大家。琴乐

 

下面是丹尼老师的笔记:

 

在讲课之前,重申一下教课的原则:

1,本人不是职业小提琴教师,没有能力教授一般学习者,而只针对具备独奏能力的年轻人,(比如大学院研究生毕业以上)帮助他们与世界接轨,从“学生”走向“演奏家”。

2,本人所说的一切,都不要不加思索地认为正确或者真理,因为所有言行都仅仅是本人个人的经验(与世界多位顶级演奏家交流,以及多年为众多演奏家服务时细致的观察),提供给学生作为一个方向性的参考。学生应该从本人的言行中找到自己的发展道路。

3,本人不主张学生模仿老师,而建议学生了解老师所走过的弯路,避免重走那些弯路,而找到捷径形成自己的音乐和风格。

4,本人的教学,属于与学生共同探索艺术世界的实践,为了避免误导,将适当保留我们教学与学习的某些具体细节和内容。


支持

反对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青岛168 2012-6-5 05:31
             谢谢!还有呢?
引用 BetterSound 2012-6-5 09:06
谢谢2楼青岛参与。希望更多的老师参与。以后慢慢会有一些音频和视频与大家分享。

丹尼老师笔记:


第一阶段
1,需要思考的方向性问题

比如湖南湖北人,吃惯了辣椒,口味重。这个在家乡不是问题。但如果我们要与世界接轨,要国际化(比如去巴黎市中心开餐馆),就必须了解别人的口味,再加上我们的风格,形成我们自己喜欢而别人也能接受的风味。

中国的小提琴,受文革以及“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影响,加上我国豪爽的民族性格,形成的风格和主流价值是:帅、亮、燥,感情丰富激动有力。而西方的提琴主流价值观是“柔美抒情奶油丝绸”。如果我们一直演奏“红色娘子军”,是不应该改变目前的演奏风格的。

但现在世界对声音的价值观开始趋向大同。连过去粗狂豪爽的俄罗斯学派,也越拉越柔美。(因为有许多东欧俄罗斯学派的演奏家,去西欧找工作)。

另一方面是由于世界文化的变异,使得古典文学,古典音乐都开始渐渐脱离它们深刻的文化底蕴,而开始变得entertainment及变得娱乐性。世界一些顶级的演奏家,坚持严肃性的,都慢慢失去他们在提琴行业以外的百姓市场,而能够留在CD架子上,大多是不断屈服于市场,适合消费者口味的演奏家。

因此,我们在决定自己的道路之前,要构思好自己应该选择的道路。
引用 BetterSound 2012-6-5 20:11
2,选择监听硬件  
在我们选择自己演奏生涯的道路之前,先要知道有哪些道路可以选择。我们的人生短暂,做学生也就是那么几年,所以没有时间每条道路都走一段试试看。因此,了解别人的道路变成最有效的捷径。

了解别人的道路,就必须多听别人的音频。这就涉及到一个监听音频的方法和硬件问题。

一个厨师,如果没有吃过好的味道,绝对做不出好的味道。一个音乐家,如果没有听过好的声音,很难拉出好的声音。而在我国,搞音乐的人,有好的听音设备的,据本人观察,好像是欠缺的。有些人认为好的监听设备,一定就是昂贵的。这其实是一个误区。

监听设备分为两种1,民用设备。无论多贵的东西,这些设备的目的都是尽量想使得播放出来的声音变得更加好听(失真)。这便出现了某个牌子的音响设备适合听古典音乐,流行音乐,爵士音乐etc。2,专业的监听设备,无论价格如何,其目的都是尽量保真,及还原音源最真实的声音。

了解了音响设备有这两种大的区别,我们搞音乐的人,就应该知道选择什么样的设备对自己的专业或者工作有帮助。

具体的专业监听耳机或者音箱,价格从数百人民币到数千人民币不等。(将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提供型号建议。学生自己去淘宝寻找购买)
引用 扬扬扬 2012-6-6 11:24
前沿研究,赞一个,盼继续ing。
引用 宇宙管理委员会 2012-6-6 16:50
这可以为中国成年人组小提琴比赛拿头奖做准备。中国缺乏世界级演奏家,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人文层次的缺陷。能从美学,哲学等更大尺度提高中国小提琴演奏者素质是当前急待解决的问题。希望丹尼老师能带来历史性突破。
引用 扬扬扬 2012-6-6 20:04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宇宙管理委员会</i>在2012-6-6 16:50:00的发言:</b><br/>这可以为中国成年人组小提琴比赛拿头奖做准备。中国缺乏世界级演奏家,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人文层次的缺陷。能从美学,哲学等更大尺度提高中国小提琴演奏者素质是当前急待解决的问题。希望丹尼老师能带来历史性突破。 </div><p></p>

时刻,期待继续
引用 BetterSound 2012-6-6 20:58
谢谢大家参与,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大家的力量是巨大的。让我们一起来努力。

下面是丹尼老师的笔记:


3,洗耳朵与寻找自己的声音

有了监听设备,我们就可以开始寻找自己的道路了。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尽量找到世界一流的演奏和录音,多听。

不能用网络音频作为学习资料

这里必须提醒一下,由于现在网络的普及和广泛的运用,许多音乐都可以从网上下载。但网上下载的一般是压缩格式,也就是说都是一些声音失真得很厉害的音频(尤其是高低频)。想捡便宜去听网上download下来的音频,等于是在不断毒害自己的耳朵。是绝对不可取的。对于搞音乐的人,网上的东西顶多只能起到找资料,校队谱子之类的作用,而绝对不能欣赏,更不能学习的。

用于学习的音频,最低标准是原版CD。(格式为44.1Hz,16bit。而现在的音频采样,大多是HQCD,  因此,如果有条件,尽量找到原始资料作,听到演奏家们最原始最真实的声音。本人收集了一些素材,将提供给学生们内部学习使用。(注:有些格式民用CD播放机无法识别,将个别告知听音学习方法。)


引用 starr 2012-6-6 21:34
以前,老辈小提琴家的演奏,是通过电影胶片,录音是靠唱片。我们现在能看到的DVD,也是从录像带,等翻录过来的。声音、影像都是极差。比如克莱斯勒的那套11张的CD,效果就是极差,噪音很大,但这些也不能抹杀其珍贵。现在网上音频,即便压缩的格式,也比以前的那些影像效果要好。虽然不是高保真,我感觉欣赏,一般听,不会因此损坏耳朵,进而会影响音乐演奏能力的。而那些发烧友,也不见得就会成为演奏家。

CD的标准是44KHz 采样频率,24bit A/D转换,这个标准以及远高于我们人耳朵分辨的范围,完全是够用的,现在推出的高质量CD,采样率88kHz,就是商业上的炒作,没有太大实际价值。

此外,音乐演奏上,如果是通过听录音,看录像,成为提高演奏,成为水平突破的手段,那未免太幼稚了。当然这里并不否定对前人名家或者别人好的演奏的学习研究,但作为一个很重要的手段,也未必会有好的效果。

听所谓好的声音,标准,作为模仿,前行的目标,是不可取的,琴的声音,就好似每个人的性格,是各有千秋,因为风格迥异,才会多彩。
引用 扬扬扬 2012-6-6 23:58
丹尼的教学对象是研究生,这种要求是高层次的,不能用一般的学习情况来演绎。
引用 宇宙管理委员会 2012-6-7 02:37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starr</i>在2012-6-6 21:34:00的发言:</b><br/>以前,老辈小提琴家的演奏,是通过电影胶片,录音是靠唱片。我们现在能看到的DVD,也是从录像带,等翻录过来的。声音、影像都是极差。比如克莱斯勒的那套11张的CD,效果就是极差,噪音很大,但这些也不能抹杀其珍贵。现在网上音频,即便压缩的格式,也比以前的那些影像效果要好。虽然不是高保真,我感觉欣赏,一般听,不会因此损坏耳朵,进而会影响音乐演奏能力的。而那些发烧友,也不见得就会成为演奏家。 CD的标准是44KHz 采样频率,24bit A/D转换,这个标准以及远高于我们人耳朵分辨的范围,完全是够用的,现在推出的高质量CD,采样率88kHz,就是商业上的炒作,没有太大实际价值。 此外,音乐演奏上,如果是通过听录音,看录像,成为提高演奏,成为水平突破的手段,那未免太幼稚了。当然这里并不否定对前人名家或者别人好的演奏的学习研究,但作为一个很重要的手段,也未必会有好的效果。 听所谓好的声音,标准,作为模仿,前行的目标,是不可取的,琴的声音,就好似每个人的性格,是各有千秋,因为风格迥异,才会多彩。 </div>
<p>楼主在这里要讨论的不是一般小提琴普及教育,是“而只针对具备独奏能力的年轻人,(比如大学院研究生毕业以上)帮助他们与世界接轨,从“学生”走向“演奏家” ”。这个专题里所要借鉴的都是当代演奏家作品,古旧音像资料会另立标题单独研究。</p>
引用 BetterSound 2012-6-7 05:39
谢谢理解,丹尼老师一开头就讲了,他讲的东西“不要不加思索地认为是正确”。丹尼老师所讲的一起都仅仅是参考。我也是发过了与大家分享。大家各取所需。不同意见总是珍贵的。再谢大家。

下面是笔记:

学生:老师,听音设备从网上购买的,已经到货。下一步我该做什么?

丹尼:好,现在你找到听音设备了,我们可以进行下一步了。 我发几个音频给你,仔细听听,不是欣赏,而去学习。(要搞清“欣赏和学习”的区别)

一,在正式上课之前,要解决一个方向性的问题。

你必须问自己几个问题,并找到答案:

我在小提琴的世界里怎么给自己定位?
A, 走独奏家的道路
B, 走乐团乐手的道路
C, 走教师的道理
D, 走流行(爵士)……my way的道路

二,回答了自己上面的几个问题以后 我们来看两段视频,里面有世界知名的十几位女性提琴独奏家。(用专业的监听设备,同时可以告诉我音频质量如何?)

http://www.violinstudy.net/forum ... 0968&amp;extra=page%3D1 http://www.violinstudy.net/forum ... 0969&amp;extra=page%3D1

A, 从中找出你喜欢的演奏家(想朝那方面发展的)
B, 从中找出你喜欢的琴声
C, 如果都不喜欢,想形成自己的风格,请尽量用各种方式表达你所想形成的风格,如果有楷模,请提出名字。

三,寻找可能帮助朝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的硬件(学生自由去任何地方寻找自己的琴和弓。如果有特殊情况或者困难,在学习期间尽量帮助解决)

四,基本身体放松和帮助发音的姿态和基本功(不需要太练习,拉过琴的人一点就通。但要不断提醒自己,不断记住。

引用 BetterSound 2012-6-8 17:18
学生:丹尼老师,都看完了,可能视频的问题,声音不好,我没有听到能打动自己觉得很特别的声音,风格的话西贝柳斯喜欢莎拉张的,因为觉得她个性很强,一听就跟别人不一样,门德尔松喜欢郑京和还有珍妮扬森,觉得有味道

丹尼老师:
1, 穆特用的是一把Strad,这把琴大约20年前我帮她调整过。声音很美但发音不是最敏感,而且有头痛的狼音。穆特告诉我她从小拉琴,几乎没有太玩过。我问她最想干什么?她开玩笑说:“如果可能的话,我想5年不拉琴……”从对穆特的了解,她的音乐中欠缺自己对音乐深刻的理解,更多的是老师、指挥,总之是别人给她的提示。所以如果你多听一些她的CD,你会发现她的音乐风格有些不统一。但,她对声音的控制是不错的。以后我会给你发一个她的沉思,从头到尾几乎没有高潮。声音控制得很得力。
2, 莎拉张我不熟悉,不是一个年代的人。最近听了一些她的录音和视频。感觉无疑是个天才。双手的机能都很好。加上惊人的漂亮和sexy的同时不失“卡哇伊”,舞台风度又讨好,成功是一定的。但如果闭上眼睛只听声音和音乐,会发现她的声音离一流演奏家还是欠那么一点点。(发音再集中再纯一点就好了。)对音乐风格的掌握,还带有一丁点学生气。
3, Anne  Akiko  Meyers曾经有一面之交。她也是拉Strad,琴很好,弓子也好。她有半个日本血统,但日语比我差远了。她是健康有力的那一派,但声音保持在不炸的范围内。现场拉得不错,实力派演奏家。
4, Sayaka  Shoji很有才能的学生。无论从声音还是音乐,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5, 郑京和是真正的大师。(她使用瓜耐尼小尺寸琴,但视频中好像不是我熟悉的那把琴)她的许多CD都是很经听的。但她由于长期舞台演出,养成一些舞台表演风采,而这些很“帅气”的动作,有时往往影响到她的音乐。比如这个视频,明显拉得有些过头,过激(急)了点。在我看来,郑京和仍然是亚洲人的顶峰。
6, 珍妮扬森,你喜欢她什么地方,能具体谈谈吗?

引用 宇宙管理委员会 2012-6-8 18:38
<p>丹尼老师找的都是女演奏家做参考,看来这个新人是女生。我对这个有点不同考虑:和举重摔跤等体力要求高的项目不同,小提琴演奏男女体能差别不那么明显,应该尽量淡化性别,而不是刻意强化。 演奏小提琴用巧劲,未成年小女孩用蛮力就完全可以把小提琴拉出破音,任何普通的健康妇女都能满足小提琴演奏最大力度要求。肌肉发达男性在搬运钢琴时可能占些便宜,而在小提琴演奏方面没有任何特殊优越性。如果不分性别多找些范例可能更好些。</p>
<p>&nbsp;</p>
<p>另外审美极易受主观因素影响。越少的演奏者和琴的背景资料提供给这个学生,越有利于她客观认识判断这些演绎的艺术风格。只有声音没有图像能更有效地排除干扰。</p>

引用 BetterSound 2012-6-8 21:08
非常同意以上老师的意见。利用那几个视频,是因为已经在网上。跟根据建议,下一次(去掉视频)光发音频。

让我们共同努力。

引用 Nomos 2012-6-8 21:33
"丹尼老师"是什么师承?</br></br>

师承,怕是顶尖学生学艺必须要首先考虑的问题。
引用 宇宙管理委员会 2012-6-9 01:13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Nomos</i>在2012-6-8 21:33:00的发言:</b><br/>"丹尼老师"是什么师承?<br/><br/>师承,怕是顶尖学生学艺必须要首先考虑的问题。 </div>
<p>我倒是认为他山之石可攻玉,<font face="Verdana">博采众长</font>更好些。过于强调门户之见,妨碍长足进步。一定的流派认知,有利于自我定位,但不可太过之。</p>
引用 BetterSound 2012-6-9 02:18
卫视专访:丹尼的提琴人生 (绝大部分小提琴背景音乐都是丹尼演奏的CD)

视频: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A5NzQ3MDc2.html
引用 宇宙管理委员会 2012-6-9 06:41
<embed src="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NDA5NzQ3MDc2/v.swf" allowfullscreen="true" quality="high" width="480" height="400" align="middl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embed>
引用 Nomos 2012-6-9 09:09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宇宙管理委员会</i>在2012-6-9 1:13:00的发言:</b><br/>
       
       
        <p>我倒是认为他山之石可攻玉,<font face="Verdana">博采众长</font>更好些。过于强调门户之见,妨碍长足进步。一定的流派认知,有利于自我定位,但不可太过之。</p>
       
</div><p></p>

哈哈,在一定阶段、一定程度上同意版主说的“博采众长”。但是,这有个前提,要对师承流派有一定的认知。实际上呢,怕是多数国内专业院校的学生,守着自己老师的那片小天地,“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别说“博采众长”,就连自己学的是哪支哪派都不知道。至于流派,不说欧、美、俄的差别,即使在欧洲,英、法、德、比的风格都有微妙的差异。各个派别也往往各玩儿各的,相敬如宾,这“世界第一调琴师”又从何谈起呢?</br></br>

话说回来,学琴到一定水准,讲的就是师承、流派和归属,而不是博采众长。想自成一派,现在来讲基本是不可能的。

查看全部评论(127)

Archiver|手机版|广告联系|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5-4-10 01:39

Powered by Chinaviolin.NE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