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乐器传入中国,最早可以追溯至明朝万历年间。不过,真正形成规模,得到清末西学东渐的时候。从清朝的皇室、海关,到民国初年的大总统府、北京警察厅、军阀的部队,都陆续成立了军乐队,有的还建立了小型的管弦乐队。当时这些乐队一般都雇用洋教习,召一批穷孩子当新兵进行学徒式的训练,然后就当军乐兵。乐队的任务主要为典礼仪式或宴会大礼奏乐祝兴,偶尔也出现在一些官宦商家的婚丧大礼上。这些军乐兵,无论其专业水平还是文化修养,都远没有达到专业演奏家的水平。 小提琴这件最擅长歌唱的乐器,大致到了民国初年以后,才逐渐受到民众的喜爱。当时,中国小提琴的先行者们长袍马褂,登台一响,台下稀稀落落的知音者与好奇人听到的不乏西方名作。像早期的中国作曲家聂耳、刘天华、冼星海都学过小提琴,二胡名曲《空山鸟语》是刘天华听了津巴利斯特访华音乐会上的巴齐尼《精灵轮舞》一曲后受启发而作。冼星海留苏期间写的一首小提琴曲《红麦子》(又名《郭治尔一比戴》)是很美的抒情小诗。到30年代,由于马思聪这样的职业演奏家的出现,中国的小提琴事业往前大大地跨进了一步。 马思聪(1912-1987),是广东海丰人。1923年赴法国留学。翌年入南锡音乐学院主修小提琴,后入巴黎继续深造。1929年回国。1930年再度赴法,师从毕能蓬(1880-1956)学习作曲。1932年回国创办私立广州音乐学院并任院长。1935年在北平举办独奏音乐会,演奏自作的G大调奏鸣曲和柴科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抗日战争爆发后曾任云南中山大学教授、重庆中华交响乐团指挥。1946年应邀任台湾交响乐团客席指挥,演出他所作的《第一交响曲》。后在上海、广东、香港等地从事音乐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院长及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等职。"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受到残酷迫害,1967年涉险逃往国外,后侨居美国贸城。 马思聪是中国第一位达到了音乐会演奏家水准的小提琴家。他主要受到法国小提琴学派的影响,风格清丽高洁,一尘不染。在全盛时期,技巧稳固可靠。他擅长演奏法国作品,如拉罗的《西班牙交响曲》,当时国内还没有第二个人能够演奏这样高难度的作品。音乐爱好者以我们中国出了这样高水平的小提琴家而自豪。马思聪是一位出色的作曲家。他为自己的乐器写下了大量的脸炙人口的作品。主要有:《内蒙组曲》(由《史诗》《思乡曲》《塞外舞曲》三首乐曲组成)、《西藏音诗》(包括I述异,II喇嘛寺院,III剑舞)、《牧歌》、《跳元宵》、(大调奏鸣曲》、《回旋曲》、《F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和《双小提琴协奏曲》等。这些作品无可辩驳地证实了他是一位优雅精妙的抒情诗人,不仅能够写《双小提琴协奏曲》这类气质高雅、优美动听的沙龙乐曲,也能够创作出《思乡曲》这类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通俗旋律(这往往需要更高的天赋)。这些作品的技巧极为小提琴化,感情极有节制,不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伤感泛滥。这些作品值得更多的小提琴家学习演出。马思聪是一位很有抱负的作曲家。除了小提琴曲之外,他还作有:两部交响曲、《弦乐四重奏》、大合唱《民主》、《春天》、《祖国》,管弦乐《山林之歌》、《阿美组曲》、舞剧《晚霞》、歌剧《热碧亚》等。马思聪勤于教学,为新中国培养了一批杰出的小提琴人才。在中国的小提琴发展史上,他占有突出的位置。 |
Archiver|手机版|广告联系|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5-4-3 01:56
Powered by Chinavioli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