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放支琴头的图片到群里,遇见了一位很自以为是的朋友,他提到两支头不像的问题,三五句交锋之后我就没有再聊下去,倒是把注意力转到这支新琴头上,以及新琴和原作的关系上。 琴头根部与原作差别很大,当然这是作者有意而为之,并不存在“没有注意到”的低级失误。 在做琴的时候参考琴型非常重要,比如尺寸、外形、甚至是原作的修补痕迹和伤痕。在笃定制作一把新琴(不是拷贝,国内也鲜见这样的高手)时,原作更加重要的意义是提供了一个美学意义上的先例,制作者的任务是向她靠拢,达到一种形象上甚至主观感觉上的相似,在有经验的学者和鉴赏家眼中,使这把新作能够很容易找到历史中她的原型、流派、风骨。鉴于此意义,手法工艺退居其次,都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 让我自己面对那位仁兄的问题,我倒觉得这支头最需要改进的地方在旋首小珠收尾的地方,收的不够紧。第一眼感觉上跟原作差距很大,其中的美感特征很难把握,这跟眼力有关系。提高鉴赏审美是一个长期的功夫。 甚至更多方面是不参照原作的,比如翻边、键钮等,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给制作者提供了更多注入个人风格的空间。另外在琴颈造型、装配等方面都有现代的教科书数据模板,这是有广泛共识的,现在大多数人选择遵循这些共识(比如曹树堃《提琴装配指南中的论述》)因为这些地方关系到现代提琴的机械性能和演奏手感。 所以在拿到一支以冠以strad 1715 或者大炮、阿拉德、维奥蒂琴型的新琴的时候,如果你能够找到原作的神韵,那么就要祝贺你了;更进一步,如果你能够体会到这把新琴的制作者赋予这把琴不同于原作的精神和魅力,有着制作师自己一贯的任性和想法在里面,那么就更要祝贺你,得到了一把独一无二,继承着历史和现在的珍贵的艺术提琴。 来看看这支头. 这篇文章是一个正在学习提琴制作的一个小孩儿的日志,很新 文字还是热的,也没有发到别处,贴到咱论坛一定算首发,不涉及挖坟等行为。 我初读这篇文章也以为是探讨这头 怎么怎么,多读了几遍之后,才发觉跟古人写文章一样借物言志,说琴头是个幌子,探讨古人今人,原作新作;探讨手艺人做琴时体现自己的风格又彰显对提琴文化的理解;探讨鉴赏者要看到过去大师的影子也要体会当代匠人的精妙。 觉得文章比较含蓄,不说教,处于各个鉴赏层次的人都能接受,所以就贴过来了,就是觉得他传递的这种理念很值得学习。 哈哈 明月山人,你的问题这篇文章里有答案。也有很多已经出名的大师 做些自己独创的琴,那也是在于他们已经名声在外。而为什么要做某某琴型,很多做琴的人都稀里糊涂,不知道其目的何在, 这就是普通木工和职业提琴制作师的区别所在,文章通篇都在贯穿这个思想。做琴做到最后比的是对提琴文化的理解。 左胸乃高人也,几句总结也是画龙点睛,道出了这种认识层面上的先后轻重,也看到你的木村和将要有的菊田浩了,您是圈子里的玩赏大家,有不少好东西让人看着眼馋啊 哈哈哈。 (感觉多少对小提琴有些神化了,对于琴所谓的流派、风骨、神韵,这些都带有很强的主观感觉,不应作为制作一把好琴的标准。)这正能够体现制作师的文化沉淀,对于鉴赏家而言 把握一把琴的流派 风骨 神韵 不是难事。 (“甚至是原作的修补痕迹和伤痕”,这些未免有些荒唐。)这是你没有见识过罢了,贴几张图看看,下面是颇有名的一项竞技比赛 1744old bull复制计划。有没有意义暂不说,至少它存在。不必绝对地评价什么,慢慢来。 |
Archiver|手机版|广告联系|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5-4-10 05:34
Powered by Chinavioli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