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弦上的咏叹调》,此曲为巴赫《第三号管弦乐组曲》的第二乐章主题,充满诗意的旋律美,使此曲成为脍炙人口的通俗名曲。
原曲创作于一七二七年至一七三六年之间,十九世纪德国的著名的小提琴家威廉密(August Wilhelmj,1845—1908)将这段主题改编为钢琴伴奏的小提琴独奏曲,由于主奏小提琴必须在G弦(小提琴四根弦中最粗的一根弦)上演奏全部旋律,故此得名。巴赫的原曲没有表情与速度记号,编曲者则指定“甚慢,极有表情”。类似低音弦的拨奏伴奏下,小提琴奏出悠长而庄重的旋律。全曲后半段出现的新旋律产生了更丰富的变化,最后在静似祈祷般的气氛中结束。 |
<B>以下是引用<I>月白风清</I>在2005-8-19 13:50:00的发言:</B>
<P>一个雨天的下午,家里就我一人,雨声中的世界如此寂静,</P>
<P>我情不自禁的拉起这首咏叹调,一曲终了,感觉进入另一个境界:</P>
<P> 巴哈在诉说生命的无奈、无助、苦难、悲凉,</P>
<P> 我感到自身的卑微、懦弱、孤独、惆怅,</P>
<P> 真想如一滴雨点一样溶如静静的草地</P>
<P> 如此凄美、哀婉的咏叹。。。。。。</P>
<P> </P>![]()
![]()
Archiver|手机版|广告联系|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5-4-6 12:38
Powered by Chinavioli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