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学琴,长大教琴,虽然没有什么成绩,但懵懵懂懂到一知半解,也有过困惑和思考,感觉岳了解小提琴和音乐的学习,越了解生活的本质规律,中国古语,
“道在于万物”,其实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你运用了客观规律作事情,那么即使是炒个菜也是高雅的艺术,如果你违反了客观规律作事情,那么即使再高雅的艺术也
无从谈起,最后只能变成孩子的眼泪大人的烦恼。这个客观规律,就是“道”,具体点,就是一个人的做事态度和学习乃至工作习惯。 一个孩子学琴,究竟是培养他技术重要,还是培养他态度和习惯重要?我想,每个家长都有自己不同的答案,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没有后者,绝对不会来前者。
学习拉琴,应该贯彻到生活里面的每一面,莫扎特是天才吗,是的,但更重要的是他从小做的很多游戏都和音乐有关,音乐即是他,他即是音乐。
如果你是家长,又想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那么切不可把音乐当作一项任务布置给孩子,拉琴也许是任务,但音乐不是。 早晨你如果带孩子跑过步,为什么不按跑步的节奏带他哼哼欢快歌曲,说说什么是小快板,什么是急板,就算没有跑步,上学要迟到、出门赶车等等,也是介绍这些的好时机。 同理,傍晚你们全家散步,慢板、行板这些术语和知识如果能自然而然的介绍出来,比起看乐谱上的单词是不是好得多?这些时候让孩子回忆拉过的抒情缓慢点的音
乐片断并且演唱,是不是比看着他站在谱架前被动的演唱好得多?当然,孩子也许不好意思,可是如果家长会哼唱,不就可以带动引导他唱了吗?
去公园游玩什么心情,去参加婚礼什么心情,让孩子来选择在mp3里面装上适合的他听过的音乐,随便他挑,但是要把握是去“游玩”的主题和原则。
看了一部电影,看完就算了太对不起门票了,你为什么不把电影的原声音乐在网上找到下下来,给孩子听一下,一边听一边回忆哪段音乐对应哪段故事?
孩子遇上不高兴的事情了,可以不用理他,打开电脑让他听听悲伤的音乐,这个时候的音乐记忆对他来说尤为深刻,也同时能调节他的情绪。其实不仅小孩这样,成
人也这样,记得有一次我稍微喝了一点酒,听了杜普雷的一首大提琴曲《泪》,眼泪不知不觉就充满了眼眶,接着滑落下来,全身上下汗毛都耸了起来,像过电一
样,之后非常舒畅,爽啊!
再比如说,拉琴时候右手始终不用力,弓子就像没有“根”一样在弦上“飘荡”,你再和他发火也没意思,徒劳无功,你不如每次吃完饭让小孩来拿着抹布抹桌子,
先用正常姿势抹,再用拿弓姿势抹,呵呵,如果他不用力桌子就根本不会干净。拿弓看起来很高雅,拿抹布看起来很“低俗”,但并不说明两者没有共同点,所以
说。“道在于万物”,关键看家长能不能去发现。
随便举几个例子,其实都是很小的事情,只希望抛砖引玉,大家能有所想法
,学琴不光是学琴,傅雷对儿子说,“我首先要求你做人,再做音乐家,最后做钢琴家”。我想,对于家长来说,花钱学琴并不一定就能学好,很多事,花钱也代替
不了。首先教孩子做人,其次爱好音乐,最后才是好好拉琴,这个恐怕是大多数琴童该走的路,当然,如果就想把孩子往专业道路培养,那就是另外一个领域的
问题了,我无权发表意见。 |
Archiver|手机版|广告联系|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5-4-10 02:25
Powered by Chinavioli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