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我拉的《梁祝》不同,俞丽娜老师的演奏更注重故事性。小提琴的声音比较凄厉柔弱,更可以表现出女性的形象。梁祝的全曲都是由低音和高音参差来完成的,分别代表了梁山伯和祝英台两个形象。小提琴也一直在转换着角色。有着当事人的效果,使得听者更具有亲身的经历。在梁祝的主旋律中,俞丽娜老师的演奏比我的稍快,他的提琴温暖轻柔,听起来很相淙淙的流水,表现出一个落落大方的祝英台,也为后边的投坟的坚决做了很好的铺垫。而我相对较慢,希望梁祝在主旋律的一段更加优美和缠绵,想表达出春雨江南时候的万花淡淡,欢喜淡淡的如玻璃般的喜悦。 楼台,花木,春草,杯酒,露水,一点点的场景是我的想象。然俞老师表达的是对话的空间,带着阵阵畅快,年轻的活力。也许,这和当年50年代人们的热情会有着微妙的关系,然而,在那个革命火热的年代作出了一首细腻的《梁祝》,或许也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美丽的突破。 也许大家还有梁祝最后一段《化蝶》的记忆,那最后一句,听起来像一个总结,好像不是对话,好像也不是描写,更像是第三人称来看《梁祝》的。我之前着力表现梁祝的缠绵,而减少对话的表现,其实和着最后一句的表现有关,因为这样一种用第三人称看梁祝,和最后一句可以更连贯。俞丽娜老师不同,记得在电影《梁祝》里,出现了一个和尚,在最后把两只蝴蝶放飞了出去,刚好俞老师的演奏就像又反映出了一个人,或许就是那名出家的和尚吧。把两只蝴蝶放飞出去,看着他们飞远,仿佛这样的布置更值得让人玩味。俞老师不愧是梁祝故事的叙述专家。把梁祝说的完整了,美丽了,这就是他演奏的动人之处了吧。 |
Archiver|手机版|广告联系|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5-4-16 09:14
Powered by Chinavioli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