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提琴网 - Chinaviolin.NET

QQ登录

只能登录,注册无效

img_loading
智能检测中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梁祝—诵祝咏蝶的诗的系列


2020-6-7 09:18 | 作者: MYQ | 来自: chinaviolin.net(原文)

摘要: 梁祝—诵祝咏蝶的诗的系列 宋代薛季宣(1134—1173年,浙江永嘉人,官至大理正)有两句很有价值的诗句(见引文加线者)已为罗永麟先生在《试论》中提及,后又为别的人照样提及,却均未显示全豹,人们无从知道诗作取材 ...

  宋代薛季宣(1134—1173年,浙江永嘉人,官至大理正)有两句很有价值的诗句(见引文加线者)已为罗永麟先生在《试论》中提及,后又为别的人照样提及,却均未显示全豹,人们无从知道诗作取材何地、缘何而发。这里将清嘉庆宁楷《增修宜兴县旧志》卷九所载录如下:


  宋薛季宣《游祝陵善卷洞》诗

  万古英台面,云泉响佩环,

  练衣归洞府,香雨落人间。

  蝶舞凝山魄,花开想玉颜。

  几如禅观适,游(鱼内)戏澄湾。

  左右蜗蛮战,晨昏燕蝠争。

  九星宁曲照,三洞独何营。

  世事嗟兴衰,人情见死生。

  阿能谁种玉,还尔石田耕。

  (《浪语集》)

  在历代以诗文歌咏宜兴的众多文人中,薛季宣一诗为别格,他在游善卷时充分发挥了想像力:诗人似乎看到了传说中祝英台的容貌,听到了她身上佩环撞击的响声,看到了她穿着洁白衣服进入洞府的倩影,闻到她身后飘来的阵阵余香。可她毕竟离世,她的精魂变作了蝴蝶,每当春暖时节,她不免想到自己当年如花似玉的姿容,因而也多少次来到如今变作禅观的故宅地,不厌观赏善卷洞内外各种景致。——此为笔者对薛诗的串译。


  我们从宜兴地方史料里发现,自宋以后,在历代文人歌咏宜兴的诗词中均有歌咏祝英台的诗篇,其中尤多咏蝶诗句。宜兴梁祝故事之光折射到文人诗作中,形成了诵祝咏蝶的诗的系列。除极个别文人对祝英台责难外,绝大多数文人对她寄予怜爱和赞美的情感。祝英台这个人物形象、化蝶的悲喜剧内容及艺术构思,不仅赢得了历代底层民众,而且也受到古时文人的青睐,这是值得注意的现象。现仅摘录要者如下:


  明谷兰宗《祝英台近》词 草垂裳,花带靥,春笋细如箸。窈窕岩妃,苔印读书处。几行墨洒云烟,光流霞绮,更谁伴儒妆容与? 无尘虑,恰有同学仙郎,窗前寄冰语。芝砌兰阶,便作洞房觑。只今音杳青鸾、穴空丹凤,但蝴蝶满园飞去。

  原有序,此略。谷兰宗一名谷继宗,嘉靖丙戌(1526年)进士,嘉靖中宰宜兴,在任三载。该词石刻曾立碧鲜碑旁。这首情调深沉的诗作已点出明代宜兴民间存在梁祝同窗共读的情节,故事还努力渲染二人纯洁真诚的爱情。他们亲昵相处,甚至如后代戏剧、曲艺、故事所说的有同床而眠的事情吧!


  清杨丹桂《祝英台墓》 

  春草满岩阿,拖霞修帔多;

  花飞埋艳骨,月吐对新蛾。

  落日倚湘竹,回风傍女萝;

  空山无限恨,川上忆临波。

  清汤思孝《碧藓岩》? 

  冷蝶尚飞飞,美人安可俦;

  渖浥海棠艳,露凝泫泪流。

  故址是耶非,芳魂来此不?

  感叹日云暮,踯躅山之湫。

  这杨、汤二诗都是直抒梁祝故事在他们胸中引发的幽情。


  清许岂凡《祝英台碧鲜庵》

  女慕天下士,游学齐鲁间;

  结友去东吴,全身同木兰。

  伯也不可从,洁已殉古欢;

  信义苟不亏,生死如等闲。

  蛱蝶成化衣,双飞绕青山;

  舍宅为道院,祝陵至今传。

  当年梳妆台,即汉风雨坛;

  嵯峨石壁下,遗庵名“碧鲜”。

  春秋荐苹藻,灵响来珊珊;

  晴天披石发,慌惚见云鬟。

  许岂凡把祝英台当做花木兰式的英雄女性来歌颂,摆出了向明代杨守阯回敬的姿态。


  明杨守阯《碧鲜坛》 

  缇索赎父刑,木兰替爷征。

  婉娈女儿质,慷慨男儿情。

  淳于不生男,木兰无长兄。

  事缘不得已,乃留千载名。

  英台亦何事,诡服违常经。

  班昭岂不学,何必男儿朋。

  贞女择所归,必待六礼成。

  苟焉殉同学,一死鸿毛轻。

  悠悠稗官语,有无不可征。

  有之宁不愧,木兰与缇萦。

  荒哉读书台,宿草含春荣。

  双双蝴蝶飞,两两花枝横。

  彼美康节翁,小车花外行。

  一笑拂衣去,南山松柏青。

  杨守阯偏执封建礼教,对祝英台持抨击态度。不过从他的诗里显见明代宜兴梁祝故事的某些情节:祝英台女扮男装,与梁山伯在碧鲜坛即读书台读书,殉情而死,化作了蝴蝶,所以这首诗对梁祝故事的研究是很有帮助的。许岂凡诗指出了祝英台游学的动力是“慕天下士”;“舍宅为道院”句点出民间有祝英台故居在善卷的传说;旧版《辞海》“祝英台”条关于曲阜有英台读书处一说在“游学齐鲁间”句中得到印证;“结友去东吴”句与苏州梁祝故事存在某种联系。


  资料表明: 宜兴梁祝故事由薛季宣等唐宋文人发轫,逐代地形成了诵祝咏蝶的诗的系列。从这个系列里反映出宜兴梁祝故事具有始终以歌颂祝英台、以表现她的命运为出发点,始终以合葬为高潮,以化蝶为戏剧性转机并以此升华主题情感诸特征。尽管故事随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变化,但它一贯恪守既有的立意和出发点,因此它与李茂诚《庙记》也就始终判然有别。宜兴故事以祝英台为主角的这一特征,如前引资料看,在六朝时已显端倪,唐宋时故事不过是前代故事的接续和发展,所以这种格局是由来已久的。


  此节录本人1988年发表于《民间文学论坛》上的〈论宜兴流传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


  


支持

反对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Archiver|手机版|广告联系|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5-4-10 03:55

Powered by Chinaviolin.NE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