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提琴网 - Chinaviolin.NET

QQ登录

只能登录,注册无效

img_loading
智能检测中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试论小提琴制作的艺术性


2016-3-14 11:26 | 作者: lllvic | 来自: 中国小提琴论坛(原文)

摘要: 众所周知小提琴是弓弦乐器中最重要的一员,无论在弦乐、管弦乐、交响乐中,她都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这位置甚至是不可或缺的。能够站在高规格舞台上演奏的小提琴往往不仅仅是乐器,而且她还是艺术品。小提琴声音的 ...

        众所周知小提琴是弓弦乐器中最重要的一员,无论在弦乐、管弦乐、交响乐中,她都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这位置甚至是不可或缺的。能够站在高规格舞台上演奏的小提琴往往不仅仅是乐器,而且她还是艺术品。小提琴声音的魅力使她成为乐器皇后,而她的艺术品属性又使其成为世上最昂贵的乐器。 并不是所有的小提琴都能称之为艺术品,但我们可以说,世上的“名琴”都是艺术品。每一个小提琴制作者都梦想能够作出与名琴媲美的作品来。毫无疑问,实现这一梦想的前提是你必须作出艺术品来。

        今天先抛开小提琴的声音不谈,仅就其制作的艺术性谈谈个人的看法。

        虽然现代艺术实践使得“艺术品”的概念范围越来越大,冲击着种种传统艺术品概念的界定,但我们依然可以界定什么是小提琴中的艺术品。首先,我们应该看到,做为艺术品她身上一定能体现出个人艺术创作思维的痕迹。这种创作思维是对美和自然的写意与诠释。其次,这种凝结个人艺术创作思维的作品必能引起艺术家的共鸣,得到认可与推崇。

        大家普遍认可与推崇的小提琴艺术品当属“阿、斯、瓜”。人们很容易看到这些作品所表现出的个人艺术创作思维,从而将她们区别开来。我们还可以看到,虽然他们每个人的作品都体现出某一类风格,但其中任何一个人的某一作品绝不是其其它作品的拷贝。对美的表达是相对的、宽泛的,有时候独到的视角和表达方式更具艺术性。在小提琴制作方面,艺术思维和感觉来自于内心,这取决与天赋和认识。将艺术思维通过双手在作品上表现出来,则依靠通过刻苦的学习和练习而掌握制作技艺来实现。只有艺术思维没有高超技艺或只有技艺没有思维都不能产生好的艺术品。

        从艺术品的角度看,小提琴制作类似中国的传统书法,二者艺术性有着相同的共鸣。如下图:

屏幕快照 2013-12-13 下午3.11.55.jpg
图1a

图1.jpg
图1b

u=84717948,2536104501&fm=23&gp=0.jpg
图2a

图2.jpg
图2b

屏幕快照 2013-12-13 上午11.57.32.jpg
图3a

图3b.jpg
图3b


        图1中,图1a字体为印刷体楷书,规范而严谨,整齐划一。采用印刷的方法可以复制出完全相同的副本来。图1b对应的琴头也可以用规范严谨来描述,甚至可以认为具有机械加工的味道。显然,用机械方法加工出一个副本是容易实现的。

        图2中,图2a为毛笔大仿字帖,很规整,便于仿描练习。图2b对应的琴头也很规整,丝毫看不出手工的痕迹,采用机械加工的方法也比较容易作出副本。

        图3中,图3a为赵孟頫手书碑帖,潇洒自如,甚至可以体察出笔触来,即便你照着描也难出神似副本来。图3b对应的是大名鼎鼎的Strad 1715,多少人拷贝她,终难近其身。图4是她的细部:

屏幕快照 2013-12-13 下午6.08.28.jpg

        终上所述,你的感觉是不是可以说图1~3艺术性依次上升呢?



支持

反对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ba5rw 2013-12-13 20:44
提琴的琴头包括有旋首和弦轴槽(或称弦轴匣、弦匣、准匣)。正统意大利琴的旋首是以阿基米德螺旋与维格罗拉螺旋线组合而成的几圈旋形图案。也有人雕刻人头或狮子头做琴头。这主要要看制琴师本人的喜好或兴之所至。当然,做得好也不容易。斯坦纳就雕刻了一些极出色的狮首琴头。

  琴头旋首的雕刻工艺直接反映了制琴师的功力根底及制作风格。因此有人将琴头称为制琴师的手迹或签名,它是解读与辨认制琴者的重要证物。例如迪沙罗做的琴头喜欢刻两圈漩涡,而其学生玛其尼的琴头却有四圈。一般的提琴多为三圈。琴头的选料宜同琴的底板、侧板相匹配。但传统的意大利制琴大师如斯特拉地瓦利、瓜乃利等并不选用有太深色漂亮的虎斑纹的枫木。原因有几个,一是不想让太深色的横向虎斑纹破坏旋首的圆形线条;二是较易加工;三是虎斑纹深色的木材偏重,对乐器本身并不一定有利。所以我们会发现一些古意大利制琴师选用根本没有虎斑纹的梨木或桦水来做琴头。

  弦轴匣也是琴头的一个重要部分。弦轴孔的定位要非常精确,否则四根琴弦极容易重迭,且影响调音。再者,弦轴匣应有适当的深度与宽度,以使琴弦有自由振动的空间。
---------------------摘自网上资料
引用 lllvic 2013-12-14 08:38
<p style="font-family: Helvetica;"><span style="letter-spacing: 0px;"><span style="font-size: 12px;">&nbsp; &nbsp;&nbsp;</span><span style="font-size: medium;">艺术创作要表现美,这美来自作者内心的灵感,但却源于自然的表现。大美莫过自然之美。当制琴者将琴视为心爱的情人、孩子时,你手上的琴体便会出现丝滑的阴柔之美:</span></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family: Helvetica;"><span style="letter-spacing: 0px;"><span style="font-size: medium;"> <br/><br/></span></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family: Helvetica;"><span style="letter-spacing: 0px;"><span style="font-size: medium;"> <br/><br/></span></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family: Helvetica;"><span style="letter-spacing: 0px;"><span style="font-size: medium;"> <br/> <br/><br/></span></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family: Helvetica;"><span style="letter-spacing: 0px;"><span style="font-size: medium;"> <br/><br/></span></span></p><div><span style="letter-spacing: 0.0px"><br/></span></div>
引用 鱼儿 2013-12-14 10:26
看过一篇文章指出,业余爱好者才会去逐磨感性主观的艺术性,专业的都只关注理性的技术细节。我觉得各行业基本都是差不多这个道理,尤其艺术工种。

引用 lllvic 2013-12-14 11:15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鱼儿</i>在2013-12-14 10:26:00的发言:</b><br/>
       
        看过一篇文章指出,业余爱好者才会去逐磨感性主观的艺术性,专业的都只关注理性的技术细节。我觉得各行业基本都是差不多这个道理,尤其艺术工种。


       
</div><p></p>此说不算错。确切地说,当主观感性的认识通过提炼从而能熟练地用艺术手法表现客观时,专注力就应放在理性的技术细节。用此来评判业余与专业是部分人喜欢的,这有他们的理由。业余与专业是职业性质的划分,与艺术并无直接的对等联系。对小提琴制作而言,琴的基本结构知识是基础,制作工艺细节是手段和途径,艺术感觉是成就艺术品目标的精髓。
引用 庞熔 2013-12-14 12:27
不错,你的人体提琴相当有型。
引用 泉诚先生 2013-12-14 22:38
&nbsp;<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x-large; color: rgb(255, 0, 0);">这屁股蛋儿还真像小提琴的造型!!!</span>
引用 庞熔 2013-12-15 13:17
有传说提琴就是由女人的身体仿造出来的,提琴属于仿生学的范畴,纯属传说哈。吉他也是差不多这个样子的,如果把小提琴做成琵琶的样子,不知道是什么效果?
引用 lllvic 2013-12-15 14:45
<p style="font-family: Helvetica;"><span style="letter-spacing: 0px;"><span style="font-size: 12px;">&nbsp;</span><span style="font-size: medium;">&nbsp; &nbsp; &nbsp; &nbsp;虽然在通常的视角下小提琴被看作阴柔之美的代表,但她也可以表现出力量。艺术美有时会比较抽象,因而在不同的人看来美不是统一的。有的人认为肌肉感也是大美,就像下图的美女:</span></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family: Helvetica;"><span style="letter-spacing: 0px;"><span style="font-size: medium;"> <br/><br/></span></span></p><p style="font-family: Helvetica;"><span style="letter-spacing: 0px; font-size: medium;">&nbsp; &nbsp;&nbsp;有的汽车也设计成肌肉感十足的样子,大受欢迎:</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family: Helvetica;"><span style="letter-spacing: 0px; font-size: medium;"> <br/><br/></span></p><p style="font-family: Helvetica;"><span style="letter-spacing: 0px; font-size: medium;">&nbsp; &nbsp;&nbsp;小提琴是不是也可以表现出肌肉感之美呢,不妨尝试一下嘛:</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family: Helvetica;"><span style="letter-spacing: 0px; font-size: medium;"> <br/> <br/><br/></span></p><p style="font-family: Helvetica;"><span style="letter-spacing: 0px; font-size: medium;">&nbsp; &nbsp; 自然界象征力量的形象很多,鲨鱼鳍就是之一:</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family: Helvetica;"><span style="letter-spacing: 0px; font-size: medium;"> <br/><br/></span></p><p style="font-family: Helvetica;"><span style="letter-spacing: 0px; font-size: medium;">&nbsp; &nbsp;&nbsp;模仿鲨鱼鳍,人类设计出飞机尾翼,力量感更加强烈:</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family: Helvetica;"><span style="letter-spacing: 0px; font-size: medium;"> <br/><br/></span></p><p style="font-family: Helvetica;"><span style="letter-spacing: 0px; font-size: medium;">&nbsp; &nbsp;&nbsp;让我们的小提琴也表现出如此的力量吧:</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family: Helvetica;"><span style="letter-spacing: 0px; font-size: medium;"> <br/><br/></span></p>
引用 lllvic 2013-12-15 17:45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棋烟琴酒</i>在2013-12-13 21:47:00的发言:</b><br/>
       
        目前大多数艺术家不懂机器,会开机器的不懂艺术.如果二者统一了,就会有质的超越.一个会自编软件熟练操控CNC雕刻机的制琴师做出的琴肯定比他自己手工做出来的漂亮.

再如楼主举的书法例子,如果一个书法家精通软件,那么他利用随机函数完全可以用电脑书写出比自己更自己的书法作品.
电脑是人脑的加速器,机器是四肢的加强,关键还是人自己本身.目前电脑书法刻板,责任不在电脑,还是人没掌握好.
       
</div><p></p>记得好像是小于的一个帖子,其中有某个意大利制琴师讲的观点,就是不必将工具痕迹完全磨掉。这有点类似书法及绘画中的笔触痕迹,这痕迹是艺术家水平的见证,同时痕迹本身就有可能是艺术表现点。比如瓜氏琴头的刀痕,齐白石虾头的一笔而就,都是艺术亮点。高端汽车的桃木装饰采用手工制作并非是因其比机加工规范,效率更别提了,要的是手工对艺术品质的提升。所以,还是别指望机器和电脑当艺术家啦!
引用 lllvic 2013-12-15 21:47
<p style="font-family: Helvetica;"><span style="letter-spacing: 0px; font-size: medium;">&nbsp; &nbsp;&nbsp;小提琴制作中的艺术性成份成为名作特征的重要部分。通常我们认为艺术品的难以复制性使其更具价值,原作称为真品,复制品称为赝品。艺术大师是令人尊敬的,尽管他们也许不能像匠人一样可以即时品尝其产品的收获,只能留给后人享受其高贵的艺术品价值。瓜大爷据说当年生活并不富裕,齐白石也曾流浪在美国街头、在唐人街四处蹭饭。如今也有为小提琴制作艺术而不懈努力、48岁才成家、50岁生子者。是他们给我们带来了艺术真品,这些大师令人敬佩!</span></p>
<p style="font-family: Helvetica;"><span style="letter-spacing: 0px; font-size: medium;">&nbsp; &nbsp; 小提琴制作中的艺术性表现,不是灵光一现就能完成的,她需要一个不断磨练、积累的过程。这真如同中国书法的练习一样,从描红开始,经过大仿、临帖等长期刻苦练习,最终形成自我风格。小提琴是从不断地观察、研究、仿制阿、斯、瓜开始,科班中叫做“念真经”,要把经念得滚瓜烂熟,然后再逐步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比起那些随便招收一批工人,买些模具、工具,组织生产大量工厂琴的老板们,追求艺术品质的制琴师们命好苦啊。</span></p>
<p style="font-family: Helvetica;"><span style="letter-spacing: 0px; font-size: medium;">&nbsp; &nbsp; 不过,当看到那些焕发艺术气质的作品时,这些艺术品的追求者们终于释怀一笑:</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family: Helvetica;"><span style="letter-spacing: 0px; font-size: medium;"> <br/><br/></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family: Helvetica;"><span style="letter-spacing: 0px; font-size: medium;"> </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family: Helvetica;"><span style="letter-spacing: 0px; font-size: medium;"><br/></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family: Helvetica;"><span style="letter-spacing: 0px; font-size: medium;"> <br/><br/> </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family: Helvetica;"><span style="letter-spacing: 0px; font-size: medium;"><br/></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family: Helvetica;"><span style="letter-spacing: 0px; font-size: medium;"> <br/><br/><br/><br/></span></p><div><span style="letter-spacing: 0.0px"><br/></span></div>
引用 辗转反侧 2013-12-15 22:02
看了楼主第一个帖子后豁然开朗,原来阿、斯、瓜等意大利制琴前辈都是中国通。其汉语水平绝对教授级别的。
引用 lllvic 2013-12-15 22:06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辗转反侧</i>在2013-12-15 22:02:00的发言:</b><br/>
       
        看了楼主第一个帖子后豁然开朗,原来阿、斯、瓜等意大利制琴前辈都是中国通。其汉语水平绝对教授级别的。
       
</div><p></p>哈哈!
引用 lllvic 2013-12-15 22:14
补充辗转兄,阿老头学了柳公权,斯老头仿了赵孟頫,瓜老头那就是怀素!不过说真的,他们还是学达芬奇的多!
引用 三丰 2013-12-15 22:44
艺术都是相通的。总有相通之处。美的东西大家都会去欣赏。爱小提琴正如我爱美女那种感受。对美总想拥有。
引用 lllvic 2013-12-16 10:26
    凤凰卫视的某个节目,一嘉宾谈到他曾在美国与齐白石见面,当时齐白石身穿大红袍比较邋遢,身无盘缠而在华侨友人家蹭饭。
引用 lllvic 2013-12-16 11:14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棋烟琴酒</i>在2013-12-16 10:46:00的发言:</b><br/>
       
        大师从未离开华夏半步.
       
</div><p></p>棋琴兄想必了解内情,我借用电视节目中某人之说法并无考证。
原意是说艺术家并不在意其作品的现实商业价值而更注重艺术品质,而后人则利用大师作品的艺术品质来抬高商业价值从而坐享其成。记得93年在深圳参加一个拍卖会,其间齐白石一幅画作拍卖9万元,如今已数百万元了。
引用 lllvic 2013-12-17 12:55
棋琴兄所讲的是现实。以机械代替手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大型综合体育中心、甚至一个社区、一座城市都可以通过计算机建模设计出来,再通过工厂化组件生产、装配、建设出来,其中不乏大师级艺术作品,更何况小提琴乎。有人甚至预言将来人类会变成脑袋硕大四肢细小,只需按按电钮甚至意念操控就可以生产出想要的东西。不过,我还是比较钟情手工艺术品。
引用 lllvic 2013-12-18 13:23
<p style="font-family: Helvetica;"><span style="letter-spacing: 0px;"><span style="font-size: 12px;">&nbsp;</span><span style="font-size: medium;"> &nbsp;&nbsp;小提琴在保证涉及演奏性以及声音品质的几个基本尺寸不变的前提下,有很多可以表现制作师个人艺术风格的地方,比如琴头、琴角、琴边、F孔、镶线、边槽(翻边)以及配件等等。</span></span></p>
<p style="font-family: Helvetica;"><span style="letter-spacing: 0px; font-size: medium;">&nbsp; &nbsp; 琴头是变化最多、风格最突出的地方,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螺线形式的琴头。螺线式琴头通常也叫旋首,从弦轴轴向看是螺线形状,正面看则像是在圆轴上卷了由宽变窄的海绵。旋首给人一种变化无穷的美的感受,极具艺术性。旋首的这种艺术美依然源于自然,大到宇宙星系,小到螺壳,甚至细菌都存在螺线形式,就连看不见摸不着的磁场也有螺线型的。螺线初看起来都差不多,其实螺线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形式的螺线形成不同的观感,有不同的艺术表现力。稳定、均衡的感觉可用阿基米德螺线来表达;流畅、自然的感觉可能对数螺线更容易表现。有一种活化石级别的螺叫鹦鹉螺,我国南海就有,它具有令人窒息的美。鹦鹉螺身上的螺线叫黄金螺线,它的相邻半径之比符合黄金分割率,是对数螺线的一种。当然,你也可以用不规则的螺线表现冲突与力量。</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family: Helvetica;"><span style="letter-spacing: 0px; font-size: medium;"> <br/><br/></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family: Helvetica;"><span style="letter-spacing: 0px; font-size: medium;"> <br/><br/></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family: Helvetica;"><span style="letter-spacing: 0px; font-size: medium;"> <br/><br/></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family: Helvetica;"><span style="letter-spacing: 0px; font-size: medium;"> <br/><br/></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family: Helvetica;"><span style="letter-spacing: 0px; font-size: medium;"> <br/> <br/><br/></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family: Helvetica;"><span style="letter-spacing: 0px; font-size: medium;"> <br/><br/></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family: Helvetica;"><span style="letter-spacing: 0px; font-size: medium;"> <br/><br/></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family: Helvetica;"><span style="letter-spacing: 0px; font-size: medium;"> <br/><br/></span></p>
引用 lllvic 2013-12-18 13:30
怎么出现了花码?重新贴一下文字:
    小提琴在保证涉及演奏性以及声音品质的几个基本尺寸不变的前提下,有很多可以表现制作师个人艺术风格的地方,比如琴头、琴角、琴边、F孔、镶线、边槽(翻边)以及配件等等。
    琴头是变化最多、风格最突出的地方,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螺线形式的琴头。螺线式琴头通常也叫旋首,从弦轴轴向看是螺线形状,正面看则像是在圆轴上卷了由宽变窄的海绵。旋首给人一种变化无穷的美的感受,极具艺术性。旋首的这种艺术美依然源于自然,大到宇宙星系,小到螺壳,甚至细菌都存在螺线形式,就连看不见摸不着的磁场也有螺线型的。螺线初看起来都差不多,其实螺线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形式的螺线形成不同的观感,有不同的艺术表现力。稳定、均衡的感觉可用阿基米德螺线来表达;流畅、自然的感觉可能对数螺线更容易表现。有一种活化石级别的螺叫鹦鹉螺,我国南海就有,它具有令人窒息的美。鹦鹉螺身上的螺线叫黄金螺线,它的相邻半径之比符合黄金分割率,是对数螺线的一种。当然,你也可以用不规则的螺线表现冲突与力量。

查看全部评论(26)

Archiver|手机版|广告联系|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5-4-10 01:24

Powered by Chinaviolin.NE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