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提琴网 - Chinaviolin.NET

QQ登录

只能登录,注册无效

img_loading
智能检测中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原创]国外顶级提琴制作师及其技艺发展动态


2016-3-16 11:34 | 作者: 大愚钝 | 来自: 中国小提琴论坛(原文)

摘要: 近年来从internet上看到了一些国外有关提琴制作和调整的资料。从中摘译一些,与提琴爱好者共享。资料的出处已注明,资料所提观点由读者自己见仁见智。此文力求客观和数据的权威性,不提本文作者的个人看法。 提琴制 ...
近年来从internet上看到了一些国外有关提琴制作和调整的资料。从中摘译一些,与提琴爱好者共享。资料的出处已注明,资料所提观点由读者自己见仁见智。此文力求客观和数据的权威性,不提本文作者的个人看法。

提琴制作技艺的复兴

按照据著名的“经济学人”周刊(2009年12月17日号)的说法,过去20年,出现了将近300年前意大利提琴制作技艺的复兴。是在此时期,涌现出众多的优秀提琴家,和频繁的演出,催生了对顶级提琴的大量需求,和一批优秀的提琴制作师。


对大多数演奏家,名贵的意大利古琴始终是可望不可求的。而少数有幸拥有名贵的意大利古提琴的演奏家,在各个音乐会上也常常并非使用古提琴,代之以当代制琴师的作品。一方面是为了避免旅行中的损害,另一方面也常常是因为演奏者认为新琴更适合演奏。


例如,小提琴家Tetzlaff原先拥有两把Stradivari,和一把Guadagnini. 但是后来改用了两把德国人Steffen Peter Greiner制作的小提琴,一把已拥有10年,声音洪大明亮,适合独奏,另一把则相对低沉(darker),在重奏时使用。Rabin,Mutter等人也都持有Grerner制作的提琴。

CCTV 10频道的“人物”的一次节目中,宁峰称他目前所用的提琴也出自Grerner之手。

而“盲听”试验(即名贵古琴和当代琴由同一人演奏)往往造成听者误判。


尽管如此,名贵的意大利古提琴仍然价值连城,丝毫未受到新琴的冲击。提琴最高的拍卖价出现在2006年,一把斯氏琴拍到350万美元。而高的价格是收藏家之间的易手,可超过千万美元。而当代提琴的售价很少会高于$30,000~40,000美元。售价最高的小提琴成交于2003年,也仅有$130,000美元,由美国人 Samuel Zygmuntowicz制作,其价格如此之高,是因为此琴原先为Isaac Stern(斯特恩)所拥有。


于1937年Stradivari逝世200周年时成立的Cremona提琴学校,为此做出了重大贡献,至2009年已培训了近800名毕业生,其中300名意大利人,其余来自世界各地,包括58名日本人、48名韩国人,8位中国人。将传统的提琴制作技艺传遍了全世界。其中有些人已跻身于全世界最为知名的制琴师之列,如美国的Joseph Curtin 和 Gregg Alf。


另外还有一些制琴师的成功道路则不同。例如,创造最高提琴售价的美国人Samuel Zygmuntowicz,于1984年,28岁时,在提琴作坊已工作了5年的他,在纽约买票听了一场音乐会,结束后,他与演奏者攀谈起来,而小提琴乐师Arm请他下一场音乐会时带把自制的提琴。于是他售出了平身第一把琴,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



当代制琴师中有一些人并不满足只是在结构和外形上拷贝著名的古提琴,而是力图实现声音的拷贝。甚至在成功实现声拷贝之后,达到了按演奏者的音质要求而作琴的高度。其中的代表人物,是德国人Peter Grerner 和美国人Joseph Curtin。两人的共同特点,是与包括物理学家、工程师的多学科科技团队长期进合作,对大量的提琴,包括一些斯氏和瓜氏琴,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多方位的测量和研究(当然是非破坏性的),包括声波频谱测量,和激光扫描。试图 “破解Stradivari密码”,并将研究结果应用到提琴制作和调整(tuning)当中。对两人的情况,将在今后逐步介绍。


Chamber Music杂志2008年5/6月号列举了20位当代杰出制琴师,如下表所示。

(表中各栏从左至右为:制作者,小、中、大提琴售价,订货到供货的排队时间,定金,试奏期,维护说明)

(抱歉,第一次发帖,无法直接插入图片,以后补发)

 

摘译其中几位的数据如下:

Samuel Zygmuntowicz美国纽约,小提琴价格在5万美元以上,需排队4年。

l  Stefen Peter Grerner, 德国波恩, 小提琴价格为3.55万美元,需排队5年, 并只能完成4四分之一的订货。Rabin, Mutter(及 宁峰)都持有他做得琴。

l  Joseph Curtin,美国,小提琴价格2.8万美元,需要排队2周。(郑锦龙在中国提琴网上有对Curtin的琴的试奏和评价视频。)

l  江峰(中国北京,多年前就到了美国)也名列其中,价格相对低一点,2万美元,但需要排队3年半到4年。


这些制琴师一般不打广告,也不经过代理商售琴,都是直接接受订货。求购者很多,但通常每位琴师每年只作7~10把琴(作者注:不清楚是否单指小提琴,他们多数也做中、大提琴),因此一般都对订货者进行严格筛选。即便如此,也还需要排队等候,可长达数年。


通常订琴时需要预付一些定金,但并不是作为必须购琴的保证,只是为了购琴的严肃性。制琴师一般都接受无条件退琴。也有些制琴师不退定金,承诺来年另作新琴调换。


完工并经过严格调试的提琴交给顾客后,一般都有试奏期,制琴师要求时间短一些,一般一到三周。但对购琴者来说,经过数年的等待好不容易才拿到琴,希望试奏期较长。正式交货之后,一般可有一年的免费调试和改进,使琴的声音更加贴合演奏者的特殊要求。

 

提琴制作的创新

近年来在提琴制作上还涌现出了一些创新。其登峰造极的例子如下图所示。其发声完全与传统提琴一样,但外形怪异,琴体采用balsa(轻木)料,加强筋全部在外(传统提琴面板内面的低音梁就是一条加强筋),对整个琴体的调整可以从外部随时进行。此琴在2006年Oberlin提琴创新展示会上亮相时,引起从愤慨,到“卖给我”的截然不同的反应。

(抱歉,第一次发帖,无法直接插入图片,以后补发)

 

而一些顶尖的提琴制作师,如德国的Peter Grerner, 美国的JosephCurtin,都在与声学家、数学家、计算机软件人员合作,用多种现代科技手段试图破解“Stradvari密码”。

例如Grerner与物理学家Dr. Heinrich Dünnwald从1992年起合作,利用现代科学手段研究了1000多把提琴,包括若干斯氏琴和瓜氏琴,得到了大量的提琴声波频谱。 他们的目标是复制出著名的Strad琴和瓜氏琴的“声音拷贝”, 即不是追求形似,而是要求“声似”。

又如Zygmuntowicz在2006年11月曾借到两把名贵的斯氏琴和一把瓜氏琴(1734的 Willemotte Stradivari, 1715 的Titian Stradivari, 和 1735的 Plowden Guarneri del Gesù, 总价值$14.5 million),然后和Joseph Curtin一起,在Goerge Bissinger博士领导,和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资助的小提琴研究项目实验室,进行了为期3天的全面测试,动用了激光扫描、声波频谱,琴体各部位的震动测试等手段。


 

基于对琴码的深入研究,Curtin认为小提琴琴码在传导弦的振动方面,主要起声频过滤器的作用,滤去了大约3000Hz以下的频率。(注:码子本身也是声波高端的“扬声器”。)并将码子的X理论发挥到了极致,创造了如下图所示的琴码。

而下面Curtin所做的是重量超轻的琴头、琴身、和琴码。

 

 在采用新材料的探索方面,除上面提到的Balsa(轻木)之外,还有碳纤维,在琴体和琴弓方面都有尝试。碳纤维的琴体尚无任何实际的商业应用,但琴弓方面已有一些牌子的产品。例如德国的Arcus和美国的Coda。前者价格不菲,顶级的在3000欧元以上,已被一些乐团人员,甚至个别演奏家采用,作为日常使用,尤其是户外等环境下名贵弓的替代品;而后者只是学习用弓。

提琴技术的开放和交流

从1985年起,VSA(美国提琴家协会)在Oberlin举行每年一次的交流会,讨论提琴和琴弓制作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会议秉持了开放和合作精神,并且为了保持非商业的特点,禁止参会者展示作品。

一位参会者说:“Oberlin会议是前所未有的,竞争者竟然能够相互透露各自的秘密”。

与Cremona的封闭传统相比,Oberlin具有开放和合作气氛。制作师往往这样交谈:“我是这样做的,你呢?”在提琴界,年轻人比40岁以上的人要开放得多。

据String杂志2008年4月号介绍,约来自十多个国家的40名提琴制作师积聚在美国Ohio州的Oberlin学院度过了两周时间,其间中止了一年中其它50周时间的竞争,彼此切磋和交朋友。正如参加者江峰所说:“你并不是把你知道的告诉每一个你遇到的人。在这里彼此是朋友,分享是自然发生的。”“Oberlin的影响在20年后会清楚得多。”

Curtin等人不仅在Oberlin介绍,还发表了多篇文章披露研究探索的情况和介绍各种创新,与他人共享。


 

Grerner和Curtin等人的情况及在提琴音质方面的研究方向,将以后逐步介绍。



补充上次帖子缺失的图片。

转换图片格式到JPG,逐个添加和上传,终于成功!

说明:

  1. T1和T2是20名顶级提琴制作师,T1是北美,T2是欧洲,缺其它地区
  2. VP1是轻木制成的提琴
  3. VP3是Curtin招聘,旨在最大限度减轻重量
  4. VP6是Curtin的创新琴码。

详见上次的帖子。

 

t1.jpg
t2.jpg
vp1.jpg
vp3.jpg
vp6.jpg


 首先抱歉过于迟到的回复。的确如此,是0.3mm。请查找Curtin的个人网站,也有照片。次垫片只起保护作用,我试用过了,没问题



关于面板内音柱处贴片的照片链接:http://josephcurtinstudios.com/wp-content/uploads/2013/09/2-soundpost-veneer.jpg

 

介绍几位当代制琴师

 

Samuel Zygmuntowicz

当代售价最高的当属Samuel Zygmuntowicz所制作的提琴,现住在纽约Brookline1984年,时年28岁,在提琴作坊已工作了5年的他,在纽约买票听了一场音乐会,结束后,他与演奏者攀谈起来,而小提琴乐师Arm请他下一场音乐会时带把自制的提琴。于是他售出了平身第一把琴,并且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

他的特点是与演奏家密切合作。他常常给同一位提琴家连续做几把琴,不断地按照提琴家的要求做出持续改进。

 

Stefen Peter Grerner

而据多篇资料介绍,目前最被人推崇的琴师是德国人Stefen Peter Grerner,有“新Stradivarius”的称号,住在德国波恩。据著名的“经济学人”周刊(20091217日),他的小提琴价格为?2,000-38,000 欧元($48,000-57,000美元),需排队5, 并只能完成4四分之一的订货。

 

Grerner自己的网页介绍,RabinMutter等人都持有他做得琴。CCTV 10频道的“人物”节目曾采访宁峰,称他目前所用的提琴也是出自Grerner之手。

小提琴家Tetzlaff原先拥有(演奏?)两把Strads,和一把Guadagnini. 但是现在改用两把Greiner的小提琴,一把已拥有10年,声音洪大明亮,在独奏时使用,另一把则厚实温暖,在重奏时使用。

 

Grerner生于1966年,10岁学习拉琴,14岁做出了第一把琴。至2009年,共做出了250把琴。

Grerner与物理学家Dr. Heinrich Dünnwald1992年起合作,利用现代科学手段研究了1000多把提琴,包括若干斯氏琴和瓜氏琴,得到了大量的提琴声波频谱,试图解开“斯特拉利瓦蒂密码”,复制出与Strad琴“声音拷贝”, 即不是追求形似,而是要求“声似”。通过长期的探索和大量的试验,他们的结论是:提琴制作“90%依靠技术,剩余10%才是艺术,和制作者的签名,差别仅限于此”。

 

Grerner称,他的最主要工作并不是做琴,而是调琴,所化时间超过做琴, 需要至少一周时间。




Joseph Curtin

而对提琴技术的发展影响最大的,当属美国的Joseph Curtin

首先,什么是好的提琴音质?

 

各个提琴家和听众都有各不相同的看法,都带有强烈的主观性。使制琴者无所适从。为此Curtin提出了以斯氏和瓜氏的某些获得公认的名琴为客观标准。按购琴者的选择,例如,瓜氏的1742Lord Wilton琴,进行声音拷贝(sound copy)。拷贝的效果,则按照新琴的频谱是否与斯瓜氏琴的频谱一致,主要是看其特征频率(signature frequencies 与要拷贝的斯氏(或瓜氏)名琴是否一致。这种声音拷贝标准具有客观性和可操作性,并使制琴者从形似的迷途中解脱出来。



下面是Curtin30把意大利古琴的特征频率的检测结果。

捕获1.jpg
 

测量装置及激励方法见下图。

捕获2.jpg
捕获3.jpg



下图是意大利古琴的面板和背板的数据
捕获4.jpg



当代杰出的制琴师的琴其音质效果如何?

2012(?)年在法国巴黎举行了一次对三把属于当代演奏家的意大利古琴和三把现代琴的“双盲试验”,演奏者蒙眼罩,在幕后演奏。评判者打分的结果是:第一、三、四为新琴。另外,由演奏者在演奏中挑选一把最为中意的琴,结果是除了一位演奏者外,全部挑选了新琴,并且都很自信自己挑选的一定是意大利古琴。

2

支持

反对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devilviolin 2013-6-9 22:49
感謝分享!   
引用 荷锄晚归 2013-6-9 23:57
完善图片,再从理论上深入探讨些,或许能加精。
引用 小于 2013-6-10 23:23
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但是所谓“分享”其实必不能百分百理解成“共享”。 因为“技术”基本都是对应相对的“人”, 同样的技术,不一样的“人”,会出现完全不同的结果。 而且没人能保证所分享出来的东西,是100%的。 所以是借鉴意义很大,但是切记不要“照搬”。
引用 gsy999 2013-6-11 08:25
  赞!
引用 violinbow 2013-6-11 11:41
不光你看不到,我也看不到
引用 丑哥爱琴人 2013-6-11 12:05
不错,来渡渡金,见不着好琴。来听听大师做好琴的故事。还是不错的。
引用 大愚钝 2013-6-11 13:25
<p>补充上次帖子缺失的图片。</p>
<p>转换图片格式到JPG,逐个添加和上传,终于成功!</p>
<p>说明:</p>
<ol>
<li>T1和T2是20名顶级提琴制作师,T1是北美,T2是欧洲,缺其它地区</li>
<li>VP1是轻木制成的提琴</li>
<li>VP3是Curtin招聘,旨在最大限度减轻重量</li>
<li>VP6是Curtin的创新琴码。</li></ol>
<p>详见上次的帖子。</p>
<p>&nbsp;</p> <br/> <br/> <br/> <br/> <br/>
引用 tsaiwc 2013-6-11 14:00
非常好的资料,谢谢分享!期待更多的介绍和我等见面。
引用 qlyb623 2013-6-12 18:54
又知道了些东西,谢谢楼主。
引用 evariccobono 2013-6-12 19:25
能够分享 共同进步是不错,可惜国人大多固步自封 吹牛扯淡
引用 庞熔 2013-6-13 09:46
外国革新就叫革新,中国人革新就叫乱来,可见有些人崇洋媚外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了。
引用 Ma老师 2013-6-13 18:48
谢谢分享!谢谢分享!
“可惜国人大多固步自封 吹牛扯淡”楼上这句说的好。
引用 deciso 2013-6-15 14:33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大愚钝</i>在2013-6-9 22:38:00的发言:</b><br/>

        <p>这些制琴师一般不打广告,也不经过代理商售琴,都是直接接受订货。求购者很多,但通常每位琴师每年只作7~10把琴(作者注:不清楚是否单指小提琴,他们多数也做中、大提琴),因此一般都对订货者进行严格筛选。即便如此,也还需要排队等候,可长达数年。</p><br/>

</div><p></p>

他们真的不打广告吗?没有适当的Marketing和self-advertised,他们的名字就不会常出现了,更不用说提高自己的身价。

制琴师和制琴家,始终还是有分别的。前者是提琴工匠,后者是啃面包也没关系的艺术家,不爱钱,就爱好木头。
引用 violinbow 2013-6-15 16:51
不需要打广告,参加年会,音乐会等等,大部分音乐家就都知道了  本来就是在专业人士内定琴。不需要打广告
引用 evariccobono 2013-6-15 20:48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庞熔</i>在2013-6-13 9:46:00的发言:</b><br/>外国革新就叫革新,中国人革新就叫乱来,可见有些人崇洋媚外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了。 </div><p></p>

呵呵 庞大师为中国提琴的创新发展作出杰出贡献 有目共睹,扯淡的是我 你别紧张
引用 荷锄晚归 2013-6-15 23:02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deciso</i>在2013-6-15 14:33:00的发言:</b><br/><p></p>他们真的不打广告吗?没有适当的Marketing和self-advertised,他们的名字就不会常出现了,更不用说提高自己的身价。 制琴师和制琴家,始终还是有分别的。前者是提琴工匠,后者是啃面包也没关系的艺术家,不爱钱,就爱好木头。 </div><p></p>
有道理,匠和家有天壤之别。
引用 扬扬扬 2013-6-16 13:46
好贴,望楼主继续。
引用 qlyb623 2013-6-16 14:46
我看那个新型的琴码脚下还垫了些别的东西,不是直接木头和琴接触的呀。
引用 deciso 2013-6-16 21:03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qlyb623</i>在2013-6-16 14:46:00的发言:</b><br/>
       
        我看那个新型的琴码脚下还垫了些别的东西,不是直接木头和琴接触的呀。
       
</div><p></p>

Joseph Curtin 提倡用硬木做垫,可以是枫木或乌木。Joseph Curtin认为面板在音柱和两个码脚这三处是承受最大压力的地方,所以自1997年开始他就在面板音柱处加0.3毫的木垫,之后才沿用在码脚上。


资料来自Joseph Curtin

查看全部评论(36)

Archiver|手机版|广告联系|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5-4-10 01:39

Powered by Chinaviolin.NE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