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提琴网 - Chinaviolin.NET

QQ登录

只能登录,注册无效

img_loading
智能检测中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在弦中心按下5mm要比在弦枕處按下1mm容易


2016-3-16 11:38 | 作者: wcying | 来自: 中国小提琴论坛(原文)

摘要: 在弦中心按下5mm要比在弦枕處第一指位按下1mm容易 由圖中 , 在二個虛線的方框里, 直角三角形 來計算. 假設弦線的張力是10公斤. 我們來算算二個地方各要用多少力才能把弦按到指板. 上面一個. 代表弦線張力的 ...

在弦中心按下5mm要比在弦枕處第一指位按下1mm容易

2008-8/20088141524054.jpg

由圖中 , 在二個虛線的方框里, 直角三角形 來計算.

假設弦線的張力是10公斤. 我們來算算二個地方各要用多少力才能把弦按到指板. 上面一個. 代表弦線張力的是斜邊.大約是160mm. 代表按指力度的是直角邊5mm.

由力學計算

上圖 按指力 = 2 x 10公斤 x 5 / 160 = 0.625 公斤 下圖 按指力 = 10公斤 x 1 / 10 = 1 公斤 (這里省去了對付另一邊拉力約0.3公斤)

我的力學,學得也不怎么樣. 請精通的友人指正.

如果有琴友不想用力學計算,那也有辦法. 祇要用手在弦中心捏著琴弦向上拉,看能拉到什么高度. 再在弦枕附近 捏著琴弦向上拉,看能不能拉到這個高度, 也能明白我的意思.

所以當發覺因琴弦離指板太高,造成按弦困難時, 主要原因是在弦枕處 . 祇有在很高把位的地方, 才是由琴馬造成的, 要削低琴馬.

1

支持

反对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杉山润子 2008-8-14 23:13
发现了~ wcying太伟大了!你又激起了我对物理的兴趣
引用 wcying 2008-8-15 11:02
<B>以下是引用<I>杉山润子</I>在2008-8-14 23:13:00的发言:</B>
发现了~ wcying太伟大了!你又激起了我对物理的兴趣

<P>哈哈,又給您坐到沙法了. 還用上了"偉大"這樣的字眼.
<P>想來你對物理是很感興趣的. 如果現在還在讀書,還在學物理,激起了興趣,真是大有益處的.
<P>的確,小提琴里充滿了物理,數學. 使得像我這種更本沒有音樂細胞的人,也涉足了小提琴.</P>
引用 skbao 2008-8-15 14:38
很佩服wcying老师对小提琴的酷爱和不懈钻研。要拉好小提琴,也真的需要学点物理,起码是力学和声学的基本原理。
引用 wcying 2008-8-15 14:58
<P>謝謝skbao老師的表揚. 其實講到鉆研,我還不及您的一半. </P>
<P>我發這個貼子,是為了回答琴友提出的問題,諸如 "按琴手指痛" , "在弦枕處琴弦離指板有1mm,算不算高呢?" 等問題. 用文字回答好像總是沒能講清楚. 所以畫圖發貼,以后就請他們看圖. 希望能容易明白.</P>
引用 qiao168 2008-12-31 14:35
好精确啊!真经典
引用 學琴傘 2008-12-31 14:54
<P>謝謝樓主的熱心解答。</P><P>不瞞你說, 我這文科生對甚麼力學的一竅不通, 所以, 沒能看明白。</P>
引用 wcying 2008-12-31 16:11
<P>謝謝 qiao168 琴友的贊賞.</P>
引用 wcying 2008-12-31 16:22
<B>以下是引用<I>學琴傘</I>在2008-12-31 14:54:00的发言:</B>
<P>謝謝樓主的熱心解答。</P>
<P>不瞞你說, 我這文科生對甚麼力學的一竅不通, 所以, 沒能看明白。</P>


<P>
<P>沒能看明白,不是大問題.祇要對題目意思明白就行. </P>
<P>這意思就是:不要以為在弦中間有地方,弦離指板可以有5mm的距離.在弦枕處離開2mm就沒問題.那是肯定按不動的.</P>
<P>其中這段話,應該明白吧.就是針對你這種情況的.
如果有琴友不想用力學計算,那也有辦法.
祇要用手在弦中心捏著琴弦向上拉,看能拉到什么高度.  再在弦枕附近 捏著琴弦向上拉,看能不能拉到這個高度, 也能明白我的意思
</P>
<P>試一下,就知道其中的道理了.</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31 16:22:52编辑过]

引用 东府花园 2009-1-1 09:02
wcying绝对是专家型的朋友!这篇文章既有充分的科学根据,又有符合实际的分析论述;既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又有普遍的实用价值;用一个比较时兴的名词来说法,既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又有充分的人文关怀!很多琴友注重了对琴码、音柱的调整维修,往往忽视了一个不容忽视却又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那就是对与琴枕进行合理调整。还有尾枕,对小提琴声音也不无影响,只是不太明显罢了。
引用 wcying 2009-1-1 12:49
<B>以下是引用<I>东府花园</I>在2009-1-1 9:02:00的发言:</B>
wcying绝对是专家型的朋友!这篇文章既有充分的科学根据,又有符合实际的分析论述;既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又有普遍的实用价值;用一个比较时兴的名词来说法,既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又有充分的人文关怀!很多琴友注重了对琴码、音柱的调整维修,往往忽视了一个不容忽视却又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那就是对与琴枕进行合理调整。还有尾枕,对小提琴声音也不无影响,只是不太明显罢了。

<P>
<P>首先謝謝东府花园老師對我的肯定. 您的文章我基本都看,您才是對小提琴很有系統研究的專家.</P>
<P>我很慚愧哎,祇是對某一個小部位經過思考,想通了一些就發表了.東打一槍西打一槍的.</P>
引用 froster 2009-1-14 21:28
上圖 按指力 = 2 x 10公斤 x  5 / 160  =  0.625 公斤





<P>力的分解出错了。应该按照LZ图中的粗线部分进行力的分解:</P>
<P>20Xsin(arctan5/160)</P>
<P>另外,后面的算法我认为是:</P>
<P>10X[sin(arctan1/10)+sin(arctan1/310)]</P>
<P>以上的算法包括LZ的算法都是基于“有直角”的假设,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因为琴弦和指板并不是完全平行的。</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4 21:37:26编辑过]

引用 wcying 2009-1-15 11:37
<B>以下是引用<I>froster</I>在2009-1-14 21:28:00的发言:</B>






<P>力的分解出错了。应该按照LZ图中的粗线部分进行力的分解:</P>
<P>20Xsin(arctan5/160)</P>
<P>另外,后面的算法我认为是:</P>
<P>10X[sin(arctan1/10)+sin(arctan1/310)]</P>
<P>以上的算法包括LZ的算法都是基于“有直角”的假设,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因为琴弦和指板并不是完全平行的。</P>

<P>歡迎froster琴友參與討論及批評指正.
<P>但您提到的 "sin(arctan5/160)" 我完全看不明白. 您是不是可以把結果算出來.
<P>因為我想,會不會您算出來的結果同我算出來的結果相差無幾呢?
<P>再有您說:"琴弦和指板并不是完全平行的。". 我的圖中根本就沒指板,計算中也沒考慮指板. 所以是否"平行"是沒有關係的.對不對?
引用 froster 2009-1-16 20:46
<P>不好意思,其实我当时就想算,可是曾经用过的科学计算器(可以算反三角函数)找不到了,我将来一定核实。</P>
<P>另外,关于:"琴弦和指板并不是完全平行的。". 是我没有表达清楚。因为我们按弦通常都是垂直于指板按下(起码我个人是这样子的,可是无论如何,这里的“垂直”概念还比较模糊),不同的地方(例如像您说的5MM和1MM)按下去的角度都是随着指板的倾斜角度略有差异的。</P>
<P>所以当我们垂直于指板按下时,实际上是按下的方向与指板直角,而不是原先弦的位置和按下的方向构成直角。不知道您是否同意我这个观点?</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6 20:51:09编辑过]

引用 wcying 2009-1-16 22:34
<P>froster 琴友一定是學習相當認真.但是不夠靈活.</P>
<P>用平行四邊形法則,沒有已知邊長時,要由角度來計算出邊長,再由邊長來代表力來計算合力和分力.但當已知條件中已有邊長,則根本不需要角度了.用反三角函數是去轉了一個無效的圈子.</P>
<P>同我這圖里狀況類似的力學計算題,比如一根晾杉繩子.中間掛了一個衣架,繩子就下垂了.要進行計算,就是衣架下垂的線,繩子原有的水平線,以及代表已下垂的繩子的線.形成的三角形.(當然也可以不用中間的下垂線,而用二條繩子線與水平線形成的三角形再拉出平行四邊形.但計算結果是一樣的)</P>
<P>衣架下垂的線同原有水平的線就是垂直的.有沒有下垂到地上?不一定要下垂到地上的.所以如果地面不平,是一個斜坡也是沒有關係的.</P>
<P>雖然,在這里,一般都會考慮按指的力是垂直於指板.但力學計算中可以抽像化,把弦按到離原來位置多遠的這段距離就可以進行計算了.</P>
引用 froster 2009-1-16 23:15
<P>既然您都说的这么具体,我也不妨解释清楚。</P><P>您认为我不灵活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我的一切讨论都是基于你的算法,而我自己的算法(反三角)也是从你的思维角度进行改进的,所以显得复杂。至于您的平行四边形理论我不打算和您讨论,我也明白您的用意,力的分解中用到平行四边形。我不敢说我多懂物理,但是力的分解是初中生就学过的,如果您真的学过,就不会和我说平行四边形了。因为这并不是垂直不垂直(垂直只是讨论中的一个决定特征)或是平行四边形的问题,而是方法上的问题。</P><P>另外,我还想说的是,“我认为”您的算法是“错误”的。我自己算法的最后结果刚刚心算了下,很可能和你的结论相同。如果你只想考虑结果是否正确的话,那么我可以赞同您的结论。因为角度偏小,所以我们俩的算法是同质的,但是方法上是我认为是“错误”的。</P><P>看您图文并茂,不免敬佩,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正是科学的重要应用之一,但还是斗胆提出自己的意见来“破坏”您的帖子。由于我本人现在还算是文理都在学习,所以您说我“不灵活”我还是蛮难过的,因为学习最怕这样了。有则改之,无则加勉。</P><P>我没有任何冒犯之意,只是就事论事。合情合理的谈论方式是找一位懂得初中物理的局外人来看下,参与我们的讨论。如果有任何冒犯您的言语请谅解。</P>
引用 wcying 2009-1-17 12:27
<B>以下是引用<I>froster</I>在2009-1-16 23:15:00的发言:</B>

<P>我没有任何冒犯之意,只是就事论事。合情合理的谈论方式是找一位懂得初中物理的局外人来看下,参与我们的讨论。如果有任何冒犯您的言语请谅解。</P>

<P>言重,言重.
<P>上得網來討論,不存在什么冒犯. 況且我也不覺得有被冒犯的地方.更不存在"破坏帖子"的問題。希望不要見外.
<P>至於我說的"不灵活",也不用太介意,也不一定就是的.
<P>您還在學習中,學習過程中就是要累積經驗的.或者請教老師一下,如真是這樣的,也算有一個改進的方向.
<P>"灵活",也不一定是好事,往往會引起概念混亂.
<P>祝學業進步,拉琴快樂!
<P>
引用 lovelyfls 2009-1-18 04:28
引用 wcying 2009-1-18 21:50
<B>以下是引用<I>lovelyfls</I>在2009-1-18 4:28:00的发言:</B>


    
引用 月与海 2015-1-30 13:59
<p><font size="4"></font>&nbsp;</p>
<p><font size="4">&nbsp;&nbsp;&nbsp; 楼主只是用力学原理打个比方而已,实际上小提琴在弦中央哪有按下5毫米的?若真能按下5毫米,绝对是装配调整错误,高把位将无法演奏。</font></p>

查看全部评论(19)

Archiver|手机版|广告联系|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5-4-10 01:39

Powered by Chinaviolin.NE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