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琴音色随谈 人们都喜欢谈发展,创新,与时俱进,吹嘘自己的成就,如有与众不同,或独到之处时更会兴奋不已。然而这一套在提琴制作世界中却行不通,几百年来只有一个模式---“仿制”,仿琴形,仿尺寸,仿花纹,仿油漆,仿标签,仿音色,什么都是“仿”。如能仿“古”仿到与“名琴”分不出时,那就是“大师”级的了。而一般人好像做不到.尤其是音色永远“仿”不出来,于是出现了对“古琴”“名人”的神秘之感,一切又归于上帝的安排。其实古人是很大方的,什么都留给后人,所有提琴的模仿,演奏都认为是对前人的肯定,传承和发扬。一切都是透明的,放在面前的“斯特拉迪瓦利”并没有“秘密”。 我对提琴的兴趣有几十年,也珍集了几十把,人为的把琴分为二类.一类是夹在脖子上的,另一类是放在橱窗里的。夹在脖子上的是一种价值回归,体现的是声音,是使用价值。要音色好一些,价格都会高一些,同一制琴师的几把琴大都以音色来定价格。然而放在橱窗里的是一种收藏品。体现的是文化和财富,是不需要“音色”作陪的。 目前市场上价值最高的提琴是一把从未使用过的“斯”琴,至今无人知道其音色,是历史价值。就像中国明朝的斗彩“鸡缸杯”价值上亿。不是用来盛大米饭的,它永远放在保险箱里,反映的是中国官窑文化,道理是一样的。 橱窗里的我们只能观赏,而百分之九十九的提琴都必须夹在脖子上,体现的是使用。所以理所当然的“音色”是放在第一位的。有些演奏家一辈子都在追求“完美”的音色,不惜花费上百万,上千万去购买。也有许多文章大谈音色,似乎满足了哪些条件,便是好琴。有人异想天开,通过什么仪器一测就能得知音色好坏。其实音色只能用耳朵去听才能感知,无法用文字来表达来描述的。更无法用定性,定量的方法来测定。因此描述音色的文章依我看来大多空洞无实,只是一种臆测,一种追求。 多年的实践告诉我,提琴音色是随着存世年代的不同而大不一样的。有200年前的“古琴”音色,100多年的“老琴”音色和几十年内的“新琴”之分。要了解各种琴音色的不同(这里不能讲好坏)唯一的办法就是用耳朵去听,要多听,长期听。听真正的意大利老琴的声音,你才会得知音色的”真谛”,从中悟出一些道理来。演奏家能判别提琴音色,是因为他们有长期生活的积累。在“名琴”的音色中磨练出来的,提琴音色没有完美的。选琴时必须考虑到需要什么,和放弃什么,如知道目前状况及经后期努力能够改善,提高音质,这就是行家了。更有高者如能知道在什么场合,演奏什么曲子,听者的素质,根据需要用合适的琴那就是专家了。我曾听过一场音乐会,该演员用的是一把音色非常好的“古琴”。独奏时的抒情段拉得非常动人,我们几位在场的朋友异口同声的称赞是一把好琴。但乐队伴奏一上来,就把琴音完全盖住了。我们坐在第三排,演奏家就在前面也听不出琴声来,在这种非钢琴而由大乐队伴奏的情况下,提琴的穿透力要重于“优美”,音色没有唯一。 |
Archiver|手机版|广告联系|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5-4-4 10:17
Powered by Chinavioli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