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登录,注册无效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刚刚看了觉得挺好的书
WORD版在这里下
2006-3/20063911724689.rar (68.44 KB, 下载次数: 214)
“哪怕只有一个人通过这本书真正理解了我的教育思想,并根据这种思想从事教育,哪怕最后只有一个孩子能因为我的思想而受益,那么这本书就已经有价值了,而我也会由此获得深深的满足。” [日]铃木镇一 著 石井 译 ·第一章 天才的诞生·贪玩的丰田根二 几十年从事教育的生涯中,曾经有不少家长来请求我:"铃木先生,您肯定具有一双识别天才的慧眼,因此才培养了如此众多的音乐神童,我们的孩子您能帮着看看,是否具备这方面的天资?" 我对这种要求的答复一般是:"夫人,您这样的要求真是让我觉得为难!" 社会上的很多人一直相信一种观点:认为人的能力来自天赋,好像上天赐予人生命之时,特别眷顾一些人,慷慨地把超常的天分赐予他们;而对其他人却不那么公平,以至于他们天生愚钝。所以那些父母屡屡地提出要求,要我识别他们的孩子是不是幸运儿,或属于不走运的那部分。 这种显然错误的观点,在社会上却颇为盛行。一般人们将之奉为真理,甚至许多著名学者,像高尔顿、隆布罗索等人也认同这种能力天赋的天才观。 一般人很难想像这些学者造成的巨大影响,他们对这种观点深信不疑,而且还将之述诸笔端,演讲,亲身推行,因此这种观点如今蔚为风行也就不难理解了。 如果人们将这种错误的观点尊为真理,并奉行不悖,那么后果简直让人深感惶恐:而有的人因为遭受的失败与挫折,因此断定自己没有成功的天赋,从此把人生带入灰色而困窘的境地里,难以自拔。他们不愿检讨自己为什么会失败,却总是长久地顾影自怜,埋怨上天的不公,自己的命不好,这样,一个本来可以有着锦绣前程的人。从此就在一声声叹息中让宝贵的日子白白逝去,世上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此! 据我看,人的才能绝不是--也不可能是--天生的。从生理学的角度上看,无论成人或者儿童,无论是日本人或是美国人,无论是白人或是黑人,只要是一个人,那么头脑的构造相差无几--人类的脑细胞都是140亿个,无论是谁都是这样,谁也不可能达到150亿个,也没谁是130亿个。 按照我们的生活经验也可以知道,人刚出生的时候只会哭闹和吃奶,其他的就一概不会,他们什么能力都没有。在一天天长大的过程中,他们不断地学习、模仿,掌握各种能力,这样持续一段时间,他将会成长为真正的人。这也是人类的普遍规律,没有哪个人是出生伊始就会大声说话或唱歌的。既然人人出生时都一样,那么长大成人后,为什么有人成了备受人们羡慕的天才,事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拥有辉煌的一生;而有的人却无所作为,虚度一生呢?大多数无所作为的人显然仅仅是因为没有得到良好、科学的教育,因此与生俱来的潜力没有被有效的开发。换句话说,只是因为后天接受教育的差异,人类才因此出现了普通和优秀的截然不同的区别。 从这方面看,诸如"天才是天生的"、"天才和我绝对不一样,我天生就比别人差"这样的观点,无疑是片面和有害的。因为我曾经培养出成百个小提琴神童,人们总错误地认为,那是因为我独具从普通孩子中间识别天才的慧眼。这实在是无稽之谈,我想邀请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到我的学校稍微去转一转,那么就会看到,我那么多的学生中,当然不乏天赋极高者,但也有些孩子双目失明,或者得过小儿麻痹症,有的孩子甚至无法控制身体的协调。你该不会认为这些孩子有多么高的天分吧?这样一来,可能有人又要说:"这样的孩子你不能培养成神童吗?" 是这样的。不过还是让我们看看那些后来成了神童的孩子,原来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就拿丰田根二来说吧。根二才两岁多的时候,他的父亲就把他带到我家,那时他还是个不懂事的娃娃。他对音乐的兴趣绝对没有玩泥巴的劲头大。如果把泥土和小提琴放在他面前,他肯定不愿去摸琴弦和琴弓的。根二简直像患了多动症,这个孩子非常好动,即使让他安静地在那儿坐5分钟,他都会像屁股上长了刺似的,让他拉琴就更是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了。 练了一个星期的琴,根二连最简单的音阶都拉不好,这个孩子实在看不出有什么天分。 有一天我有事出门,交代别的孩子跟着7岁的江藤骏练琴。等我办完事回去,看见江藤骏罚根二站到小板凳上,他正在那里放声大哭。看到我回来了,孩子们都来告状,他们说根二一点都不专心练琴,我刚出门,他马上就到院子里玩泥巴、捉蚂蚁去了。大师兄江藤骏去叫他回来,但根二根本不听,当江藤骏去拉他的时候,他干脆耍赖倒在地上打滚。 听了根二的"罪状",我从凳子上把他抱下来,一边擦拭着他的泪水,一边轻声地说:"根二,你不喜欢拉琴,对吧?"根二却文不对题地回答道:"蚂蚁正在搬家呢。" "哦,根二现在只是想看蚂蚁搬家,并不是讨厌拉琴,对吧?" "对。"根二承认。 "你看我们这样做行吗--你先去看蚂蚁搬家,看完了我们再来练习音阶吧。" "真的?"根二半信半疑。"真的,去吧。" 从此,我批准根二练一会儿琴之后就可以玩上一阵子,因为只有满足了他贪玩的天性,才能真正专心地练好琴。这样一来,其他的孩子相比,他进度当然就慢多了。但是按我所知道的看,无论谁要是遇到根二这样的学生,多半不会再严格要求他,大约已经放弃他了吧?假如是这样,这个后来有"天才儿童"美誉的丰田根二还能成为天才吗?恐怕连普通的小提琴爱好者的水平都不一定能达到。 不过就是开始遇到这种情况,我依然对他有信心,依然认真地教他,他每一点进步都会受到表扬,根二的父亲对儿子期望甚高,但却恨铁不成钢,记得我曾常常对他说:"对他要有信心,耐心地等着吧,昨天他又掌握了一小段曲子呢。" 这样,经过持之以恒的努力,根二终于能拉《小星星变奏曲》了,我带着全班孩子为他鼓掌:"根二,你真行!" 日后根二成了柏林广播交响管弦乐团的第一小提琴手,在音乐上有了很高的造诣,这恐怕连他的父亲当年都没有预料到吧?他们那批学生确实都很出色: 江藤骏,戈迪思音乐学院高才生; 友松洋子,布鲁塞尔音乐学院博士; 小林伍思,读卖交响乐团第一小提琴手; 铃木西太郎,戈迪思交响乐团第一小提琴手; 纠乌根治子,布鲁塞尔音乐学院高才生。 关于这批学生,还有一点我必须特别指出:我的学校是免试接收这些孩子的。或者说,我的学校的大门永远是敞开的,只要孩子和家长愿意都可以进来,不需要任何考试。实际上,在全国各地,我们的才能教育分部都是这样,就是全都是免试入学。就是说,我的学生根本不是精挑细选的好苗子,正好相反,随便哪个孩子,无论他的资质是高或者低,只要愿意学习我们都愿意接受。我劝每个家长一定要相信:如果掌握了正确的教育方法,每个孩子都会很出色的。我的学校免试招生,不看重孩子们的天分的原因,正是因为这样观点:才能并非天生,随便哪个孩子,只要施以正确的教育方法,经过自己不断的努力,都能成才。按照这种观点被教导成长的孩子们越来越多了,他们最后成才的事实,最为明确地证明了"才能并非天生"这个正确的观点。 因此,现在我们可以明确地得出这样的结论:每一个孩子身上(即使是人们认为是愚钝的孩子)都潜藏着难以估量的、让人吃惊的巨大能力,每个孩子都是天才,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去开发,去发掘他们身上的这种潜力。
举报
好书,看了以后改变了我的教育方法。
很不错,日本人吸收了很多中国优秀文化,我们很多人却在遗弃它。
铃木先生的"汉俳"背诵很类似我们以前的小孩读的经典古文。就像近几年很多家长在做的一样。
铃木先生很好的解答了“为什么学音乐?”,和“为何中国很多天才少年不能成大家?”两个问题。
铃木是一位智商很高且善于思考的人,能在很普通的一件事悟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于小孩,只有在充份了解他们的基础上,才可能对他们进行最适合于他的方式。
对于铃木先生来说,教育小孩是一种乐趣;对于家长来说,教育小孩应该也是一种乐趣,不是负担和付出,而是一种获得快乐的生活方式。
樓主辛苦了,真是受益多多,看來我也要用這些好方法教孩子了
音樂是神奇的,小提琴更是!
很好啊 ··很收益··
我就是看了这本书,决定让儿子学小提琴的。但是现在,快三岁的他却找不到能够拿得住他的老师。着急啊。学什么教材呢?多长时间上一节课呢?
哇,楼主真是辛苦了
这本书真好,
感谢分享
very good !ding
太感谢搂主了,我一字不漏的看完了,真的非常精彩。
我决定以后也要这样来教育我的孩子
发帖子发到头晕了,休息一下先
觉得这本书还挺好的
发完才发现有WORD文档,大家可到一楼下载
大家将就着看先吧
下次找到新的内容再补充
从音乐开始 爱因斯坦,这位爱拉小提琴的美国人在他的自传里写道:“我一生的事业得益于童年时期的音乐训练”,出乎意外的是,作为世界一流的科学家,他一度是一个学习成绩一塌糊涂的“笨孩子”,每次考试都是最后一名。满分5分的成绩,他发挥得再好,也只能勉强拿到2分。校长和老师都一直断言:这孩子将来不会有什么出息。到最后,连他自己都失望了,打算退学。但他的父亲并没有失望。老爱因斯坦开始教他拉小提琴,并一再告诉他:惟一能够治疗生而为人的悲伤的良药,并非其他,而是音乐。果然,爱因斯坦的小提琴拉得棒极了,经常被邀请登台演出。在父亲的鼓励下,他开始变得自信起来,并最终成为少数站上科学高峰的煊赫人物 这个“故事”作为最好的教育范本,被收在日本著名教育学家铃木镇一的《莫扎特教育风暴》一书里。他在书中试图告诉家长和孩子们这样一个道理:学过音乐的孩子,是最聪慧、最敏感、最善解人意的孩子。比起那些没有接受过音乐训练的孩子而言,这样的孩子更有可能获得幸福美满的人生。 让我们看看铃木镇一是怎么教育孩子的。这本被命名为《莫扎特教育风暴》的书,实际上是在提供一种换位思考的方法,提倡一种鼓励孩子的态度。只要是孩子的想法都是好的,只是好的程度不同而已。早就听说过西方家长鼓励孩子为所欲为的故事,但让孩子去和小提琴交朋友,“用音乐去理解世界“,就能够批量生产大量天才,我还是第一次听说。 实际上,我理解的铃木镇一教育法,无外乎是对“风趣”的孜孜以求。也就是说,决不把孩子们不愿意接受的枯燥的、陈腐的、过于理论化的教条硬塞给他们,而让他们逐渐发现小提琴是美丽的,它像一把天使。然后,孩子们自己会去和它交流,由此获得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热情。他们会终其一生地保持这种热情。像孩提时代从一把小提琴身上找到自信的爱因斯坦那样,成为他们所处时代的了不起的人。这才是教育的关键。说到底,教育的核心仍旧是成就人的一生,并使他们摆脱无知和烦恼,向上走去,向着光明勇敢前进。 那么,人类的光明是什么?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使人类比较早地抵达它?铃木镇一提供了一个视角。因为世界上恐怕只有两种东西是最鲜活的,那就是孩子和音乐。把他们结合在一起,这件事铃木镇一干了,而且干得很好。 1964年,他带着自己教育出来的十多个日本小孩飘洋过海,在美国各大剧院,包括百老汇那样的地方成功地拉响了维瓦尔第和巴赫。美国人震惊了,他们纷纷到铃木镇一那里询问怎样让自己的孩子也能“从优秀到卓越”。除了音乐之外,铃木镇一感到无法作答。也因此,他才想到要系统地写一本书,以期回答那些他一时回答不清楚的问题。因为他意识到,这些问题带有普遍性,几乎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莫扎特教育风暴》几乎可以看作是对那些问题的书面答复。这使整本书娓娓道来,不急不缓,像对待孩子一样耐心和质朴。 世界上那么多孩子,他们需要住在音符飘舞的小木屋里,需要被音乐喊醒,需要“用音乐的方式理解世界”。晚年的铃木镇一逐渐总结出一个道理——“没有失败的学生,只有失败的教师或家长”,由此,他的《莫扎特教育风暴》一书始终坚持鼓励孩子,并建议让他们接受必要的音乐教育,“用音乐去理解世界”。 神童是这样教育出来的。 《莫扎特教育风暴》 日?铃木镇一/著 中国妇女出版社 2004年6月第一版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Archiver|手机版|广告联系|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5-4-23 07:58
Powered by Chinavioli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