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拳拳之心,值得敬佩! 我虽是门外汉,正在学习中,可还是忍不住对您文中的一些观点提出质疑: “儿童在学琴初期,每次练习时都必须有老师在旁边指导”这话肯定不对,无论从实践上还是理论上。如果说,“儿童在学琴初期,每次练习时都有老师在旁边指导,一定进步更快”,我举双手赞成! “我们把老师讲得内容记下来,回去再讲给孩子听;有的家长还买一把琴与孩子一起学。以为做了这些就可以帮助孩子进步,就能纠正孩子练习时出现的错误。竟还有人说这是最好的陪练方式。无疑这是糊涂观念。”我就是这样一个陪练家长。但我不糊涂。理论不是用来背的,是用来实践的;陪练不是陪着看的,是陪着练的。我不能给任何人做示范,但一定可以给我儿子做示范,因为一个三十多岁的成年人与5、6岁的孩子一起起步,难道不可以做示范?其实,真正准确的示范动作,一,印在上本上,二,看教学碟片,三,看电脑视频。这样的视频,论坛上就有很多。 “孩子在学琴的开始需要的是对优美琴声的模仿,常听到优美的琴声不但会提高孩子的练琴兴趣而且也能进步很快些。耳濡目染在音乐的教育上是一个相当关键的因素。两把琴一起发出噪声是怎样的一个环境啊。”我家里就是“两把琴一起(或者先后)发出噪声”,示“臭”也能激发孩子的兴趣。这难道不是一场有趣的亲子游戏? 在古代,耳濡目染意味着世家子弟,在现代,耳濡目染更主要的来自廉价的片子。孩子的模仿源可以有多种,陪练的优势仅限于眼前。我也知道最好的耳濡目染之一是听现场音乐会,可是~~~~,所以更实际的“可悲”选择是听或看名家的罐头音乐。 “可以算一笔账:......”我觉得老先生这笔帐,似乎算的不对。如果说同一个琴童,4年过3级,或2年过4级,不考虑家长因素,那问题一定出在老师身上,而不是有没有陪练。这只是我自己的看法。 “没有“陪练”,会有两个结果:......”这2个结果都不是一定出现的,而且出现的概率未必有您估计的那么大吧!否则中国现在就几乎没有拉琴的了! 陪练,不是什么新生事物。看看,古今中外的天才,哪个不是家长陪练的。看看朗朗、李云迪的成长吧。奉劝各位家长,如果您的孩子是天才,就别把希望寄托在外人身上。专业是非常恐怖的事情。 如果您的孩子是象我家短指小宝一样为了兴趣而来的,请少搓一顿麻将,少上一次网,少看一场韩剧,少逛一次马路,多陪陪您的宝贝,过了这个村可就没这个店了。我相信,没有英国管家,没有菲佣保姆,我们的生活也可以过得轻松愉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