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提琴网 - Chinaviolin.NET

QQ登录

只能登录,注册无效

img_loading
智能检测中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选琴经验] 镶线蜂尖的风格与识别.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克雷蒙那人 发表于 2006-7-22 17:3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琴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小提琴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提琴镶线的蛰针部位,是大师们体现自己风格的一个窗户,镶线本身的选用,也有着很大的区别.就连木材也是不一样的.甚至到现在在Cremona有几位大师的镶线是自己手工制作的.

先让大家比较一下,斯式与瓜式蜂尖的区别.

Stradivari

Guarneri

不知道大家看出什么区别来了没有. Strad的尖部对准琴角大概1/3的位置,而Guarneri则是对准琴角的中心.这样产生的视觉效果就是,Strad给人以收敛,文雅的感觉,因为你如果延长上下琴脚蜂尖的走向,他们相交的很早. 而Guarneri则是粗旷的相交的很晚.这也是很他们琴上其他部位的特点相对应的,并不是单一的风格,而是风格的统一.

好的镶线,在视觉上不会给人以拼接的感觉,就是说,2条线在休整的时候黑,白,黑的长度由于弯角的原因,不是相等的,而要把这2条镶线的黑,白,黑,完整的衔接在一起并不简单,因为线的长度有限,用于调整的量是很小的.

这个角我认为就不是很完美

大家可以看到,在尖部,明显感觉到下面的中间白线长了,中腰的外部黑线短了, 所以感觉中间的白色部位多了个"拐弯"出来.

机器开镶线槽是不能开角的部位的,因为这个地方很危险,稍大一点的力气或者方向的错误,都会导致面板或者背板自己本身的小尖的折断,这个大家在挑琴的时候可以注意一下,就是这个位置.

而镶线槽本身手工开的话,开的过大,会留下一条黑色的空洞.借用一张别人的图片,希望照片主人不要K我.不过他自己说这琴是好的不能再好了.....

这个东西就是了.......

好的镶线蜂尖的针壮部位,有的是逐渐变细的自然风格,也有很硬朗的顶端甚至成矩形的.这个只是风格问题,大家要看的就是,突出的黑色针状的长短是极为近似的.这个东西说起来简单,实际上是很难的一步.

不知道还有什么问题,有的话我再一个个解答好了...如果我知道.

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海顿
2
superman109 发表于 2006-7-22 19:05:00 | 只看该作者

请问:

镶线的目的是什么?

3
我怕拉琴 发表于 2006-7-22 19:20:00 | 只看该作者
真好,谢谢你,克来摸那人,以后多介绍这些比较专业的知识。
4
Roby 发表于 2006-7-22 20:02:00 | 只看该作者

太长见识了!!镶线与蜂尖这两个不起眼的细节原来这么能体现制作者严谨的态度与制作功力!

对照了一下自己琴的蜂尖,哎~咱就不说啥了,差距太巨大了

5
liyungui 发表于 2006-7-22 20:24:00 | 只看该作者
一个字,好
6
卡拉扬的启示 发表于 2006-7-22 20:42:00 | 只看该作者
顶上去先
7
 楼主| 克雷蒙那人 发表于 2006-7-22 20:55: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superman109在2006-7-22 19:05:00的发言:

请问:

镶线的目的是什么?

第一个目的是为了给木材一个缓冲区,在气候改变的时候,镶线这个地带可以吸收一些变形,防止琴板开裂.

第二个目的就是让音板更容易起震,防止侧板阻止震动,隔绝与侧板的联系.

8
xshj 发表于 2006-7-22 22:36:00 | 只看该作者

镶线的制作也重要,有的染黑部分,油漆后会溶到溶剂里

延面板木纹扩散,很难看。

9
xshj 发表于 2006-7-22 22:40:00 | 只看该作者
有点像楼主的第二幅图,比这要难看的多,
10
音乐之声 发表于 2006-7-23 00:07:00 | 只看该作者

好贴!真的长见识!!!

11
Billchen 发表于 2006-7-23 06:24:00 | 只看该作者

您的热忱使我感动

从上面斯式琴和瓜式琴的琴角来看, 他们也各不相同. 斯式琴的琴角突出并且棱角分明, 而瓜式琴的琴角没有那么突出, 棱角圆润, 这也是他们之间的区别, 对吗?

又听说瓜式琴的面板是不对称的, 这又从何理解?

12
Billchen 发表于 2006-7-23 07:03:00 | 只看该作者

我在其他网站上贴过一张帖子如下, 但无人回复, 能否也请楼主指教, 谢谢.

关于小提琴的琴颈 我从"小提琴制作艺术"一书看到, 1800年左右小提琴经历了一次改革. 为了增加音量, 提高了四根弦的音高 , 琴颈加长了一公分并向后仰安装. 因此我想: (1) 现存的古琴,包括斯氏琴和瓜氏琴,绝大多数都已经换过琴颈. 只有少数没有改装. 曾经看到说, "哈里逊" (Harrison)就少数没有换过琴颈斯氏琴之一, (2) 有的琴背上部肩钮周围镶有一圈月牙形的乌木,这是换琴颈时镶上去的,因为原来的琴颈太细. 不知道这种想法对否? 请指教, 谢谢.

13
 楼主| 克雷蒙那人 发表于 2006-7-23 09:25:00 | 只看该作者
  "小提琴制作艺术"这本书我是有,不过那句话我到是没有看到.  小提琴的琴颈后仰是在Amati时代就已经开始了,也就是1600年左右.之前的巴洛克琴指板是平行于侧框的.  但是在那个时候琴颈的长度并不象现在一样,全部为统一的尺寸,所以有许多的琴更换了琴颈,为了适应现代音乐家的演奏.而且他们大多数的琴颈也已经是无法使用了.  至于乌木尖扭,本身没有特殊的含义,只是为了防止一定的磕碰,为了美观,也为了显示作者的手工而已.这项工作是比较难的。
14
Billchen 发表于 2006-7-23 13:29:00 | 只看该作者

能不能请您再具体介绍一下F孔的鉴赏要点?

象我这种外行看来, 镶线要比开F孔难度大得多, 果真如此?

要把F孔修饰成您在"好琴的标志"所提到要求那样, 如水滴状等, 很困难吗?

15
xshj 发表于 2006-7-24 10:39:00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克雷蒙那人,像你这样的人太少了。

将来一定有好的前程。

16
 楼主| 克雷蒙那人 发表于 2006-7-24 15:26: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Billchen在2006-7-23 13:29:00的发言:

能不能请您再具体介绍一下F孔的鉴赏要点?

象我这种外行看来, 镶线要比开F孔难度大得多, 果真如此?

要把F孔修饰成您在"好琴的标志"所提到要求那样, 如水滴状等, 很困难吗?

琴上的东西,说白了没有一个是不难的,就看是不是往好了做了. F孔....要开新帖......一句两句说不清楚....
17
superchao 发表于 2006-7-24 19:29:00 | 只看该作者
强烈建议开系列新贴,专门讲讲F孔、琴头、琴弓......!!!!
18
Elaineemily 发表于 2006-7-25 20:31:00 | 只看该作者
楼主多教我们一些知识吧!谢谢你!
19
ynkm4828 发表于 2006-7-27 23:06: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我怕拉琴在2006-7-22 19:20:00的发言: 真好,谢谢你,克来摸那人,以后多介绍这些比较专业的知识。
20
拉拉 发表于 2006-7-28 18:01:00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广告联系|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5-3-29 13:48

Powered by Chinaviolin.NET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