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提琴网 - Chinaviolin.NET

QQ登录

只能登录,注册无效

img_loading
智能检测中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提琴制作] 业余做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zqwcpzy 发表于 2009-12-1 00:0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琴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小提琴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我原本是家无线电厂的技术人员,早年梦想做琴,可拜师无门,没有木工学徒的资历,也没有机会亲眼见过师傅们如何操刀做琴。上个世纪末,全靠自己瞎琢磨,瞎折腾,做过几把二胡,还行,自我感觉良好。几年前在网上看到《业余小提琴制作》,如获至宝,勾起了早年的梦,激动不已,难以安宁。于是,开始邮购书籍,如饥似渴地收集资料。退休前,工作空闲时,利用手头旧工具、废零件、边角料匆匆忙忙赶制了些简单的工具、夹具。下决心做一把像样的小提琴。

初做的第一把琴,从收集资料、工具制作,寻找图纸、做样板、邮购木料、制胶、做各种实验,断断续续折腾,在一把破凳子上,终于完成了一把白琴的制作阶段工艺过程的各道工序,历时近两年。

这把试验琴是按《提琴的制作与修复》中的图纸放大制做的。需重新嵌线,边缘预留了点余量待修整音槽,虽说选料和做工的确不怎么样,试音共鸣效果比较好,至今还不知是哪个细节上的“幺蛾子”起了作用。 做第二把琴应该是轻车熟路,没想到居然失败了!我是利用《小提琴的制作艺术》斯琴1716图谱放大制作的,可能与实物有失真;侧板和背板粘合后简直像个葫芦瓢;当时有些大意,也有些急躁,在未核准尺寸就修整外形。木已成舟,无法更改了,难过了好一阵子,犹豫再三,暂时搁置,犯不着再搭上面板和黑白线吧。值得自我宽慰的是那块背板上有大小五个隐性结疤,做失手了还不算太冤。有一天我在琴行看见一把仿斯坦纳琴,似曾相识,背板外形真像那把葫芦瓢,嘿嘿!

最近看到网上同龄业余做琴的网友比较多,也来凑个热闹,将手头的资料重新整理,希望和大家交流,如果感兴趣,我将陆续发图片。

当你演奏的时候,别管你的听众是谁。当你演奏的时候,要永远觉得有一位大师在谤听。——舒曼
2
浪淘沙 发表于 2009-12-1 10:10:00 | 只看该作者
楼主厉害,在哪里啊?
3
wld4803 发表于 2009-12-1 11:07:00 | 只看该作者
好像见过楼主在其它网站发的《业余做琴》照片,不错,十分佩服!希望在这里能再次看到楼主的杰作。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1 12:34:55编辑过]
4
弦上舞 发表于 2009-12-1 11:10:00 | 只看该作者
等待!
5
auxint 发表于 2009-12-1 11:26: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zqwcpzy在2009-12-1 0:08:00的发言: 最近看到网上同龄业余做琴的网友比较多,也来凑个热闹,将手头的资料重新整理,希望和大家交流,如果感兴趣,我将陆续发图片。

啊,太有意思了,等着你发系列经历和图片!

6
浪淘沙 发表于 2009-12-1 12:06:00 | 只看该作者
我已经看了,太厉害了!!!
7
 楼主| zqwcpzy 发表于 2009-12-1 21:02:00 | 只看该作者
感激楼上各网友的关注和支持。

第一把琴或许心诚所至,福至心灵,一旦动手,制作过程还算顺利,做出的琴虽然猛一看不怎么样,但是细一看,还不如猛一看。

第二把琴是按斯琴1716图谱外形放大,想充分利用背板的厚度,以增大音箱容积,物尽其用,自作主张把背板弧高加大到18毫米,结果弄巧成拙,加上外形有点走样,一不留神做成了葫芦瓢,伤心不已——一种甜美的辛酸——我是尽心尽力用心去做的,毕竟它给我带来了制作的乐趣。

初次做琴还没有图纸的网友们,建议还是按陈元光先生编著的《提琴的制作与修复》中的图纸放大做琴比较好,数据全而且比较协调准确。对于业余制琴者来说图纸的可信度和准确性是至关重要的。

白琴被摸的脏兮兮的,请见谅,凑合看看吧。

限于篇幅下一次想和大家扯点图纸和样板的制作。

8
浪淘沙 发表于 2009-12-1 21:54:00 | 只看该作者
楼主在哪里啊?
9
老腾 发表于 2009-12-2 00:20:00 | 只看该作者
低音梁是多少毫米呢?看着怎么有点长啊?
10
 楼主| zqwcpzy 发表于 2009-12-2 10:50:00 | 只看该作者

老腾好眼力,看得仔细。一般资料介绍低音梁长好像是275毫米左右,我做的是295毫米,为的是增加点强度,同时提升低音。这不是我的发明,好像是杂志介绍的一项革新成果。如果找到了我会把它贴出来。从这把琴的效果来看,自我感觉低音效果还算可以。或许于此幺蛾子有干系。

浪淘沙网友:我现在长期客居深圳,家在陕西宝鸡,做琴的全套家什都留在家里。有什么需要联系的请电邮。邮箱 zqwcpzy@163.com

11
zyw8000 发表于 2009-12-2 11:30:00 | 只看该作者

感叹!业余做琴能做到这个份上,实在有水平!最佩服琴头雕刻、腰部侧板嵌入角木、面背板镶线(不是画的吧?)等难度较大的部分,做得有模有样。赞!不过看上去低音梁如“老腾”老师所说,似乎有点长!呵呵!

[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2 11:35:06编辑过]
12
东府花园 发表于 2009-12-2 15:31: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zqwcpzy在2009-12-1 21:02:00的发言: 感激楼上各网友的关注和支持。

第一把琴或许心诚所至,福至心灵,一旦动手,制作过程还算顺利,做出的琴虽然猛一看不怎么样,但是细一看,还不如猛一看。

第二把琴是按斯琴1716图谱外形放大,想充分利用背板的厚度,以增大音箱容积,物尽其用,自作主张把背板弧高加大到18毫米,结果弄巧成拙,加上外形有点走样,一不留神做成了葫芦瓢,伤心不已——一种甜美的辛酸——我是尽心尽力用心去做的,毕竟它给我带来了制作的乐趣。

初次做琴还没有图纸的网友们,建议还是按陈元光先生编著的《提琴的制作与修复》中的图纸放大做琴比较好,数据全而且比较协调准确。对于业余制琴者来说图纸的可信度和准确性是至关重要的。

白琴被摸的脏兮兮的,请见谅,凑合看看吧。

限于篇幅下一次想和大家扯点图纸和样板的制作。

业余制琴,能达到如此水平,实在令人佩服!

13
wypggg 发表于 2009-12-2 16:46:00 | 只看该作者

太棒 厉害 超强 佩服 支持

14
浪淘沙 发表于 2009-12-2 20:25: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zqwcpzy在2009-12-2 10:50:00的发言:

老腾好眼力,看得仔细。一般资料介绍低音梁长好像是275毫米左右,我做的是295毫米,为的是增加点强度,同时提升低音。这不是我的发明,好像是杂志介绍的一项革新成果。如果找到了我会把它贴出来。从这把琴的效果来看,自我感觉低音效果还算可以。或许于此幺蛾子有干系。

浪淘沙网友:我现在长期客居深圳,家在陕西宝鸡,做琴的全套家什都留在家里。有什么需要联系的请电邮。邮箱 zqwcpzy@163.com

要是在浙江就好了

15
浪淘沙 发表于 2009-12-2 20:26:00 | 只看该作者
要是在浙江就好了。
16
西西里 发表于 2009-12-2 22:03:00 | 只看该作者
强人啊..........
17
wld4803 发表于 2009-12-3 11:52:00 | 只看该作者
佩服楼主的钻研精神,无师自通呀,业余第一次做琴的水平能到这个程度很不错了。
18
 楼主| zqwcpzy 发表于 2009-12-3 14:55: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zqwcpzy在2009-12-2 10:50:00的发言:

老腾好眼力,看得仔细。一般资料介绍低音梁长好像是275毫米左右,我做的是295毫米,为的是增加点强度,同时提升低音。这不是我的发明,好像是杂志介绍的一项革新成果。如果找到了我会把它贴出来。从这把琴的效果来看,自我感觉低音效果还算可以。或许于此幺蛾子有干系。

引用全文转载如下 供参考:

“我自己制作过好几把斯氏355型提琴,但经演奏员试用后感到琴的声音虽然柔和优美,但声音的穿透力不够,音量也不够理想,只适合于小演奏厅录音用。我下决心要制作出适用于大演奏厅使用的独奏用琴。据导师的指导和自己的实践经验体会到小提琴低音梁的作用就是支持加强面板的张力,加大低音振动效果,从而带动整个琴声迅速振动。 为了制作出理想的琴,我决定从低音梁入手改良原斯氏355型低音梁,把原琴低音梁长26.5cm×宽0.5cm×高1.2cm加长加宽加高为长29cm×宽0.7cm×高1.35cm。改良制作出的这把新琴由于以科学为基础,新作品的声音有了明显的提高和变化。因加强了低音梁,使发音点的振动(指琴弓摩擦琴弦)能迅速通过琴马传递给面板,并通过改进加强了的低音梁(当然还有音柱),从而引起了强烈振动,这种振动迅速带动了侧板、背板发生共振,使整个琴的振动迅速进入最佳状态。改良后的新琴经试用后,认为新琴低音G、D两弦发音洪亮集中,高音A、E两弦也有所改变,整个琴4根弦音色统一,反应灵敏。新琴不仅继承原斯式355琴音色优美,造型美观等优点;还增加了低音发音宽厚、明亮,高音纯净甜美的优点。更可喜的是整个琴的音量明显加大了,空透力也加强了,基本达到适用于大演奏厅独奏用琴的要求。”

19
老腾 发表于 2009-12-3 15:09:0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你提供转载的文章,我们是不是做个对比实验,最好在同一把琴上?

另外,刚才回答“浪淘沙”琴友问题时,借用了你的一张照片,不会介意吧?

20
 楼主| zqwcpzy 发表于 2009-12-3 21:09:00 | 只看该作者
老腾你太客气了,同是业余做琴这根藤上的苦瓜,相逢何必曾相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折腾。

既然谈到音梁我就不妨多说几句,供参考,有的资料讲到:低音梁做的太短,会使琴音变得柔弱,过长又会阻碍面板的震动;低音梁过厚时D、G两弦的声音会生硬发闷,过薄发音无力;过高时,G、D两弦会产生近似鼻音的音色,而过低时又会平淡无味;一般说来,面板薄时,音梁做的可稍微高些长些,面板厚时梁可低些短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广告联系|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5-4-17 05:43

Powered by Chinaviolin.NET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