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提琴网 - Chinaviolin.NET

QQ登录

只能登录,注册无效

img_loading
智能检测中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心得体会] [讨论]学琴能否提高智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西风古道瘦马 发表于 2011-5-13 17:2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琴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小提琴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对于学琴是否提高智力,提供一些文献供大家参阅:2005年,名钢琴家乌兰(Fredrik Ullén)与同事利用DTI来研究职业钢琴家的脑部,发现职业钢琴家的某些白质区远比非音乐家来得发达,而这些白质区所连结的大脑皮质部位,是那些协调 手指运动的重要脑区,以及与创造音乐有关的其他认知脑区。乌兰还发现,每日练琴时间越长的钢琴家,这些白质束的DTI讯号就越强,轴突髓鞘越厚越紧密。


辛辛那提儿童医院的神经科学家许密得霍斯特(Vincent J. Schmithorst)进行的另一项DTI研究似乎也与上述研究相呼应。他比较5~18岁孩童的白质之后,发现高度发展的白质构造与高IQ有直接关系。

乌兰的研究还有另一项发现:越早学习乐器的人,整个脑子的白质构造越是高度发展。青春期之后才学习乐器的人,只会增加前脑白质的发育程度,因为只剩前脑还 在形成髓鞘。这个发现意味着,在某种程度上,神经纤维的髓鞘绝缘,限定了学习新技巧的年龄,这是进行或起玛是轻易进行某种学习的机会之窗或关键期。

另:25岁~30岁左右,整个大脑的髓鞘化过程才基本完成。 不含神经元和突触,而由轴突和胶质细胞组成的白质,在学习复杂技巧时会发生明显变化。动物解剖可以证明,髓鞘会随着智力增长和个体发育环境的不同而改变。 在 “富足”(玩具丰富,群体互动充分)环境中长大的小鼠,连接左右大脑半球的粗轴突束——胼胝体,拥有更多髓鞘化纤维。 美国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对5~18岁的儿童进行比较后发现,白质越发达,智商越高。还有一些研究显示,如果儿童被长期忽视,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怀,他们大脑内 胼胝体上的白质就比较少,最严重的比正常儿童少17%。  协调信号传递 神经信号在大脑各个区域间来回传递,它们的传递速度直接影响神经连接的质量,因为只有它们同时到达某个脑区,才能起到强化连接的作用。

据法新社报道,瑞典科学家在《神经系统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份报告,他们发现:从小开始练习钢琴的人,如果不能成为音乐家,他们也更容易在事业上取得成 功。这份报告说,儿童时期是一生中推进大脑脑白质发展的最好时期,也可以促进锥体发展。锥体是一种中央神经系统,钢琴师就是通过它,将大脑信号传到手指 上。科学家们研究了8名30多岁钢琴家的大脑,他们都是从小开始练习钢琴的。科学家发现,这些音乐家锥体的组织纹理比那些不是音乐家的人更有结构性。他们 的大脑中可以获得一种后天很难获得的能力。

弗里德克·伍伦既是一名科学家,他本人也是一名钢琴家。他说,他也不是十分明白为什么脑白质发展可以提高人的音乐表现,但很有可能就是它将钢琴师推向更高的水平。
我每天苦练14个小时,现在却有人叫我天才?!——萨拉萨蒂
2
 楼主| 西风古道瘦马 发表于 2011-5-13 17:28:00 | 只看该作者
再转一篇萧愚老师博客中的文章,看看不同视角的不同看法:
学琴能够提高智力吗?--萧愚
中央音乐学院的周海宏教授也对这个问题感兴趣。所以他搞了一项专门的研究。
周教授对北京四所中等水平小学,2-6年级698名儿童进行了测试。测试内容是“数字能力”、“言语能力”、“逻辑能力”与“空间能力”这四项被公认的智力指标。
他对比了学琴组(172个样本)与非学琴组(526个样本)在智力测量得分中的差异。结果表明,学琴组与非学琴组之间,智力测验得分的差异从总体上没有达到显著水平。
也就是说,“学琴可以开发智力”的说法,在此次研究中并没有得到支持。
这个结论可能许多人难以接受。比如有位网友就有这样的观点:
我倒是认为学习乐器一定能提高智力,你想啊,眼睛看着乐谱的高音部,低音部,两只手就配合着弹出来。需要手眼脑高度的配合,长此以往,怎么会不聪明呢?
这个观点不能说没有道理。如果一个孩子成天弹琴,而另外一个孩子成天打电子游戏,
几年之后测智商,前者的智力肯定要高于后者。所以说,智力的确不是一成不变的,是能提高或者降低的。而弹琴这种活动,对于孩子的智力发展肯定是有好处的。
但是,为什么周教授的测试结果,弹琴孩子的智商没有领先呢?
这是因为,智商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而是一个相对概念。
这就像赛跑一样,你的孩子在往前跑,可别的孩子也没闲着,也在往前跑,只是说,大家赛跑的方式不同。你的孩子是用弹琴的方式,别的孩子可能是游戏、打乒乓球、打篮球、下棋等方式。你的孩子练的是自由泳,别的孩子练的是蛙泳、蝶泳、仰泳等等。
因为大家的智力都在提高,所以,最后互相比较智力的时候,就会发现大家仍处在一个起跑线上。所谓殊途同归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我们一方面认可学琴对于孩子智力发展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不要过于夸大,厚此薄彼。应该说,孩子从事的大多数健康有益的活动对智力的发展都是有好处的,效果与学琴差别是不大的。所以,在选择才艺时不要受智力这种说法干扰,还是从孩子本身的兴趣等因素出发。
关于学琴,下面再多说几句。
学琴的投入是比较大的。无论是经济投入还是孩子的时间投入。放弃学琴的话,沉没成本是比较高的。我见过不少家庭和孩子,学琴到最后成了一种路径依赖。不是“我要学琴”,而是“琴要我学”。弃之可惜,食之无味,进退两难,苦不堪言。"
所以在学琴之前,一定要想清楚为什么学。
如果想走专业道路。天赋,兴趣,师资,经济条件等等都要考虑清楚。
如果家庭条件不好,孩子的天赋兴趣不明,师资条件也不具备,空有人定胜天的气概是没用的。
有的家长让孩子学琴是为了让孩子多一样才艺。将来在学校里会更有自信,
更有社交缘。这种想法很不错。但随着投入的增多,不少家长会产生一些功利心态,
就是觉得学琴这么大投入,光是弄个兴趣、爱好,是不是有点亏?
还是拿个证书吧,将来还有可能加分。这种心态一产生,弹琴的纯粹性就消失了。
《庄子-天地篇》里有这样一段话:
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
本来,孩子当初学琴是出于一种纯粹的兴趣。将来用到琴也是作为一种乐趣。
现在可好,一旦“机心”产生,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练琴的兴趣全无,反而成了一种负担。
我见过一个可怜的孩子,每天要跟母亲捉迷藏。估摸着母亲要回家了,就装模作样弹一会儿,
有时候母亲回来早了,没有听见琴声,上来就是一顿臭骂,有时候还要暴打。
这究竟是人玩琴还是琴玩人?
脑科学的研究发现,孩子在高度紧张的情绪下,大脑会分泌出一种可杀死脑细胞的激素。另外,情绪上如果高度紧张,大脑的供血就会主要集中在主管情绪的脑干区域,而减少对于认知区域的供给。孩子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状态,无疑对智力的发展是不利的。
学琴实际上不仅是手指运动,还要配合大脑活动,所以在高度紧张、焦虑的情况下练琴,孩子的学习效果不会太好。
总之,学琴还是要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享受弹琴带给自己的那种快乐和放松。
即便参加考级,也要清楚考级是为了鼓励孩子好好练琴,而不要把考级当成练琴的目的本身。我看过一个家长给孩子安排的时间表,弹琴时间一个小时雷打不动,可 孩子自己出去玩的时间只有20分钟。上下楼一趟10分钟就没了,还有10分钟能玩什么?这种成本真的有点高,我不知道未来什么样的回报才能平衡掉这种投 入。!
前两天看鲁豫有约,有个偶像秀了两下小提琴,真应了白居易那首诗,“呕哑嘲哳难为听”,他自己也不好意思。音乐人汪峰练过 20年小提琴,他说小提琴是琴中之王,主要是这种琴最难练。一般资质很好的情况下也要练八年。这个偶像说自己练到十岁后就不练了,所以拉得难听可以理解。 其实这是很多孩子的通病。学着学着,学习一紧张就放弃了。其实,如果真的喜欢的话,学习越紧张越会练琴,因为这可以放松神经,音乐本身不就是要起到这样的 作用吗?
我的建议,如果你发现孩子不喜欢练琴,或者觉得孩子练琴是一项奢侈爱好。干脆给孩子去找一些成本低的爱好。比如打球,跳舞,唱歌或者画画。
有些人总问我学琴能不能提高孩子的智力?我想这些家长可能正在犹豫是否该让孩子学琴。正在寻找各种旁证来支持自己的选择。这篇文章就是想告诉大家,不要把学琴与这些无关的事情联系在一起,还是要想清楚让孩子学琴究竟为什么。!
家长有了好的心态,孩子才能真正去享受乐器带给自己的乐趣。
3
勇梅轩 发表于 2011-5-23 22:40:00 | 只看该作者
小提琴不一定开发智力,但它是可以衡量智力和非智力因素。能坚持下来不是小提琴智力开发的好,而是你的恒心、坚持……能坚持下来的都是很优秀的。
4
 楼主| 西风古道瘦马 发表于 2011-6-1 13:51:00 | 只看该作者
 转个学琴可以使大脑变得聪明的帖子,希望能够给大家以借鉴!
据新华社电在美国认知神经系统学会年会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表明,演奏乐器能够加强儿童左右半脑之间的联系,使胼胝体的增长率提高25%。
  胼胝体是大脑中联系两个半脑的部分,由神经轴索组成。早在1995年,此项研究报告的作者戈特弗里德?施劳格就发现,7岁前开始练习乐器的职业音乐家的胼胝体更加肥厚。
  施劳格及其同事马里?福雅尔和埃伦?温纳使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对31名儿童进行研究,用这一技术分析他们的大脑。他们在孩子们6岁时进行了第一次研究,又在他们9岁时进行了第二次研究。
   在首次研究中,6个孩子持续练习乐器,每周至少两个半小时。在6岁到9岁这几年间,他们的胼胝体的增长率比大脑整体的增长率高25%。而在每周只练习 1-2个小时或者放弃练习的孩子身上,都没有发现这样的胼胝体增长率。所有坚持练习的孩子演奏的都是钢琴小提琴,这是两种需要双手协调动作的乐器。
  另一方面,研究人员在所有练习者身上发现,胼胝体的增长和一项需要连续敲打电脑键盘的非音乐测试中的成绩成正比,即练习乐器可以改善与双手协调动作有关的神经联系。
  施劳格及其研究小组将继续对这些孩子进行研究,以便获知练习乐器可能带来的其他益处,例如改善记忆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等。
5
明月山人 发表于 2016-10-19 09:34:11 | 只看该作者
记得多年前看到一篇文章称,美国的学者们不明白为何前苏联的学校在课程设置相同的情况下往往有很高的教育质量。调查的结果是:前苏联学校普遍开设音乐课,而美国的学校开音乐课的不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广告联系|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5-4-19 21:28

Powered by Chinaviolin.NET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