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提琴网 - Chinaviolin.NET

QQ登录

只能登录,注册无效

img_loading
智能检测中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问一个关于调号的问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小猫 发表于 2005-3-9 19:4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琴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小提琴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请问如何区分五线谱调号,例如:A大调,D大调,F大调。。。。。。!!请高手指点。谢谢!
当你在家里练习时,你应当是你最大的敌人;而当你出现在舞台上时,你应当是你最大的崇拜者。——布舍里
2
ltq0533 发表于 2005-3-9 21:03:00 | 只看该作者

五线谱的调号标记在每行谱的前端(谱号后面),区分什么调,就看有几个升降号。首先记住,没有升降号是C大调。

每加一个升号,就是上一个调主音往上数纯五度音(即属音)的调,例如一个升号,就是C大调属音上的调,即G大调,再加一个升号(即两个升号),就是G大调属音上的调,即D大调……

每加一个降号,就是上一个调主音往下数纯五度音(即下属音)的调,例如,一个降号,就是C大调下属音上的调,即F大调,两个降号,就是F大调下属音上的调,即降B大调……

如果没学过乐理,弄不懂什么属音、下属音,那么就用个直接记忆的办法,就是,最后一个升号的上邻音是什么音,就是什么大调。例如,一个升号,升的是F,它的上邻音就是G,那就是G大调;三个升号,最后升的是G,那么它的上邻音就是A,那就是A大调……降号调,就是从最后一个降号往上数纯五度,就是这个大调的主音,例如,一个降号,降的是B,从降B往上数纯五度就是F,即F大调,三个降号,最后降的是A,从降A往上数纯五度,即降E,即降E大调……

(说得罗索点儿,需要看得耐心点儿)

3
青春男孩 发表于 2005-3-9 21:09:00 | 只看该作者

对!

跟我一样

4
 楼主| 小猫 发表于 2005-3-10 20:39:00 | 只看该作者
还不是很明白。。。。。!!!不过还是非常感谢你!!
5
ltq0533 发表于 2005-3-10 22:09:00 | 只看该作者

给你画个图,看看能明白吗?按照2楼第4段的办法,先查“最后一个……”,再找大调的主音。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10 22:10:41编辑过]
6
瓦格米达斯 发表于 2005-3-18 16:11:00 | 只看该作者

纠正一下二楼第一句话里的错误,区分什么调传统的方法的确可以看调号,但随着音乐的发展,调性的变化更加复杂,出现了无调性音乐,音乐作品中也大量的运用漂浮的调性,频繁的移调,所以在确定这个作品的调性方面就不能光看调号来确定了。应该根据作品的整体来加以确认。

7
ltq0533 发表于 2005-3-18 18:13:00 | 只看该作者

re:6楼——“传统的方法”是“错误”的吗?

楼主看来是一个初学者,所以提出了这样的调号问题,即使学了相当一段时间,就目前所用的教材,尚没有“无调性音乐”,也没有“漂浮的调性”,回答楼主的问题,仍然须用“传统的方法”来辩认调号,不知楼主对你的“整体确认”方法能否明白?

8
瓦格米达斯 发表于 2005-3-18 18:49:00 | 只看该作者

我主要针对你的那句“首先记住,没有升降号是C大调。”

这一定是错的!

9
ltq0533 发表于 2005-3-18 20:34:00 | 只看该作者
如果说“错”,就仅仅错在没说a小调,因为楼主的问题中都是列举的大调,所以只说了C大调。就当今的小提琴教材中,没有升降号的就是C大调(或a小调),没有“无调性音乐”和“漂浮的调性”之例。
10
瓦格米达斯 发表于 2005-3-22 19:16:00 | 只看该作者

首先我要说的是楼上的朋友太过武断,“就当今的小提琴教材中,没有升降符号的就是C大调(或a小调)”,我不知道你的小提琴教材的概念是什么?你阅读过所有的小提琴教材?能这么肯定的说。

在这里我要说,我本身不是学小提琴的,只是我女朋友是拉小提琴的,所以我会在这个论坛里看看,我自己是学理论的,所以看看这个版块有没有需要帮助的朋友。而我回答这个帖子的时候,也是补充了一些朋友概念上的错误和误区。音乐和做人一样,如果在说绝对的话语之前一定要考虑清楚,所以我看到一些朋友说什么“一定,就是”等词语的时候,就会多看几眼,因为这些已经代表了一种真理性的理论。因为音乐从某一方面来说,是非常严谨的。

那么我们再回到调性这个问题上来。调性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有着多种的理论和说法,他很大程度上牵扯到了和声学的问题,完整的和声功能体系的创始人是德国的里曼,其理论为第一代功能体系。我们现今所熟悉的是斯波索宾的和声学,应该是从德国传入前苏联的和声功能体系,为第二代功能体系的重要代表之一。而第二功能体系的另一派代表就是德国里曼功能体系的传人,盛克;他的理论在某些方面有着不同于我们所熟知的功能体系的特点。

而LTQ0533朋友在二楼里除了第一句话以外,阐述关于调性的理论完全就是盛克调关系与和弦功能的两极对称理论。但LTQ0533朋友好象并没有完全理解盛克的和声理论知识,否者就不会说出第一句那样幼稚的话了,最有可能的就是,LTQ0533朋友看的也不是盛克的和声理论书,而是一些国内一些理论书籍,作者引用了盛克的两极对称理论,但又加入了自己的理解(这种理解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这些理解局限于他的理论著作等,或者这种理解本声就有问题的)。这样的理论会使人对一些音乐的理论知识产生片面的理解和误区。关于盛克的和声理论在这里没法讲的很清楚,但LTQ0533朋友的调性观点已经表现了盛克理论的最大特点。当然,除了第一句话!

最后我拿一个实例来说明:

观看《比得与狼》的总谱(人民音乐出版社63年版,2001年5月第三次印刷)的第二页也就是比得的音乐形象出现的结尾,总谱从头的第17小节-20小节,这里谱表号上没有任何的升降符号,按LTQ0533朋友说起来就是一定是C大调(或者a小调),但这里的第18小节通过级进滑行,进入了高位小调(即进入了同中音调#c小调)。这并不是传统音乐的转调,实际上是有C大调与#c小调交替而成的一种新的扩大了的单一调式。或者可以称做“C大-小调”。

象这样的漂浮的调性在近代作曲家里比比皆是。普罗科菲耶夫,哈恰图良,斯特拉文斯基,拉威尔,德彪西,西贝柳斯,勋伯格等等等等,他们都有小提琴协奏曲,而且也许他们有自己的小提琴教材(虽然我的确没见过,这不是我学习的范围),怎么可以说“就当今的小提琴教材中,没有升降号的就是C大调(或a小调),没有“无调性音乐”和“漂浮的调性”之例。 ”

我希望各位朋友在回答别人的问题时候尽量的完整,尽量的严谨,不要误导初学的朋友,让他们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概念,这样对以后的学习都有好处。我们可以告诉他们最简单的,但那一定是完整里的简单,让他们容易理解,而不是告诉他们片面的,或者根本是主观的。

这里说的东西,也许是班门弄斧,但我想,这里没有主观的东西,没有什么“没有升降号的就是C大调”这类话。

11
ltq0533 发表于 2005-3-22 21:41:00 | 只看该作者

你的长篇大论,足以看出你是“学理论的”,但是,如果你要使你的“理论”具有说服力,不妨看看你女朋友的小提琴教材,从霍曼、沃尔法特、开塞甚至到克勒最尔等,哪一课里有“无调性音乐”、“漂浮的调性”?举例说明不是更好吗?未必长篇大论。就目前学习小提琴的人(而不是小提琴演奏家,他们可能演奏某某无调性协奏曲),他们所演奏的作品也还是“某大调协奏曲”、“某小调奏鸣曲”之类,尚没有“比比皆是”的无调性音乐,这是“主观”还是事实?在“有调性”(尚且如此称呼)音乐里,没有升降号的就是C大调(或a小调)的说法是“错误”吗?(曲中的转调那是另一回事)

当一个初学音乐(或小提琴)的学生,问你“怎样区分调号”的时候,你会给他讲“里曼”、“斯波索宾”、“漂浮的调性”……吗?

12
ltq0533 发表于 2005-3-23 09:54:00 | 只看该作者

[所以我看到一些朋友说什么“一定,就是”等词语的时候,就会多看几眼]

唯独没有看见8楼这个“这一定是错的!”,到目前为止,在这些小提琴通用教材里,没有调号的曲目还都是C大调(或a小调),“这一定是错的”吗?

13
瓦格米达斯 发表于 2005-3-24 01:51:00 | 只看该作者

很少去看单独的乐器教材,这是事实。

到目前为止,楼上的朋友你看到过多少小提琴通用教材?你所说的小提琴通用教材本身就是一个很主观的概念,你的通用只可能现于你所熟知的教材,我已经说了,你无法知道所有的教材,甚至你无法知道专业音乐学院里用的教材,而且你说的教材又是什么意思?拉威尔的《次冈》小提琴独奏曲算是教材吗?我没有看到过这个谱子,但我听过,对不起,那一定是无调性的音乐,或者是多调性的,我想如果你去找个谱子看的话,里面你所说调号的问题就会出现了!

如果你指的教材仅仅是练习曲的话,那我建议你去看看德彪西的小提琴练习曲。我想你还能发现我所说的东西。

我说这些话的意思只是希望大家在解答问题的时候尽量能够全面。

我不喜欢无谓的争吵,LTQ0533朋友你认为你对,那就你对。但这些话我还是会讲,至少大家看了会知道,“原来还有“漂浮的调性”。虽然在我自己用的教材里看不到,但我们不能说没有调号的曲目就是C大调(a小调)的,如果要说这句话,那是要有局限性的,要象LTQ0533朋友那样在11楼和12里,在这句话前加上“到目前为止,在这些小提琴通用教材里;在“有调性”(尚且如此称呼)音乐里”等等这种定语!”

当然如果LTQ0533朋友在一开始回答的时候就用上这些定语,我想我也没什么话可说了。

我想我的意思表达了很清楚了,LTQ0533朋友在解答问题的时候,在运用理论讲解时不够的严谨,从另一个角度说,对音乐不够的严谨!LTQ0533朋友为什么不在你回答的第一贴里就用上刚才的这些定语呢,表明这句话能适用的范围,为什么要等我反驳你了才补充说了呢?难道你认为对初学者没有必要告诉他们整体的吗?再者说了,我在10楼里已经阐述了,你可以告诉他们最主要的,但你要告诉他们全面的,一些你认为不重要的东西可以不仔细的回答,但你还是应该告诉他们,让他们有这样的概念,对以后的学习有很好的帮助。

给你打个比方,我们很小的时候老师就告诉我们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行星,太阳系有9大行星,地球围绕着太阳转……等等等等,其实老师知道,你只有微乎其微的可能离开地球去遨游太空,按你的意思,这些都没必要告诉你吗?

至于以后你是科学家,研究了宇宙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但不管你是不是能成为科学家,老师还是告诉你了这些全面的知识,只是会有重点!

我希望看这篇帖子的朋友,千万不要以后随便拿了一个谱子,看到没有调号的就对别人说,哎,这是C大调(或者a小调)的,万一他拿的刚好是一首无调性的谱子!!除非LTQ0533朋友能保证,这些谱子一定不会和初学者接触到!

还有,我说一定错的,是有条件的,8楼说的很清楚,是针对你哪句话的。如果LTQ0533朋友还没理解的话,请再看一遍8楼里的那句话。我这里再重声一次,在没有定语之前,你这句话就是错的,我已经论述过了!

最后我再告诉你,我教学生的时候,讲到调性的时候,一定会和他们提“里曼”、“斯波索宾”、“漂浮的调性”……我会让他们有全面的认识,至于我着重讲哪点就看我给学生是讲什么课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24 1:54:56编辑过]
14
李一王 发表于 2005-3-24 08:58:00 | 只看该作者

对初学者,还是根据习惯按调性音乐向他们说明一下、区分一下为好,我认为。

这点我同意LTQ0533的看法。

致于是要他们理解是否调性音乐,这是第二步。两位说的都有理!

15
ltq0533 发表于 2005-3-24 14:30:00 | 只看该作者
“你可以告诉他们最主要的,但你要告诉他们全面的”——且不说这句子如何不通,单就“全面”而言,也是行不通的。

从帖中看出,这位米达斯先生不仅是“学理论”的,而且是教“理论”的。但是,你“教学生的时候”,教的是我所说的“初学音乐(或小提琴)的学生”吗?连调号还不识得,你要给他讲“调性”、“无调性”、“漂浮的调性”……吗?既然要“全面”地讲授,为什么不提一下“多调性”、“泛调性”呢?这些“全面”的知识,给一个连调号还不识的学生讲,有用吗?再说,即使这些都讲了,就达到“全面”了吗?就你自己,你开始学音乐(理论)时(或者说还未识调号时)老师就给你讲“无调性”、“漂浮的调性”、“里曼”、“斯波索宾”……吗?

既然我们讨论的范围,远远超出了楼主所提的问题,不妨我们借此帖讨论一下。你在帖中谈到你反对“主观”,然而你的主观却是显而易见的:小提琴教材你“很少去看”,《茨冈》的谱子“我没有看到过”……当你说别人“武断”的时候,你却不无武断地说《茨冈》“那一定是无调性的音乐”。如果想看谱,我有,也有MP3可听,开始的调号是两个升号,而且调式、调性很明显是b小调,后面转调很频繁,有一段是没有调号,还有一段是一个降号,最后一段又是两个升号。如果“一定是无调性音乐”(你又一次用了你喜欢“多看几眼”的“一定”),那还要这些调号干什么呢?这个曲子如果作为音乐欣赏课的教材是可能的,但在小提琴练习教材里我没见过。

你说得对:“你无法知道所有的教材”。但是,我不会把我“没有看到过”的东西,凭主观想象拿来唬人,我也不会对一个尚不识调号的朋友“全面”地大谈什么“无调性”、“漂浮的调性”、“斯波索宾”之类以炫耀什么。

16
瓦格米达斯 发表于 2005-3-24 16:35:00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调性的问题,我不想在和LTQ0533朋友做争论了,我没必要到一个论坛上来炫耀什么,这是首先的;其次,我本身就觉得音乐理论上的问题是很复杂的,所以你可以看到,我在这个版块没有做过其他的文字解答,因为我觉得回答起来很艰难!而对于这贴,我本来的意思只是帮LTQ0533朋友的回答做了补充和纠正,没想到引来了这位朋友的攻击。所以我觉得没有必要在和你讨论什么了。因为你本身就没有本着学习的态度来看待这个帖子。

最后,还是纠正一下你在15楼里的一些错误观点:“如果“一定是无调性音乐”(你又一次用了你喜欢“多看几眼”的“一定”),那还要这些调号干什么呢?”

不是说无调性音乐就没有调号,调号在无调性音乐里仍然有很大的作用,其中之一是便于作曲家写作,或者便于在写作中使用各种不同音阶的转换来作曲。

顺便说一下,LPQ0533朋友如果有《茨冈》的谱子,可否贴上来让我一观,让我来看看你说的要这些调号干什么,看看我能不能告诉你答案。同时也可以让我长长见识和多多学习。谢谢。

17
ltq0533 发表于 2005-3-24 19:55:00 | 只看该作者

既然你把这讨论视为“攻击”,那确实没有再讨论的必要了,我没有那个兴趣“攻击”任何人。我翻遍了我的所有教材、乐谱和乐理书籍(当然极其有限,特别没有“无调性”的东西),我的关于调号的说法竟然没发现有什么“错误”需要“纠正”,那些没有调号的乐曲、练习曲,竟然都是C大调或a小调。至于我的“学习态度”,不在本帖讨论的范围。

你要看谱子,由于受本坛800K的限制,2M多的文件发不上来,发个片段上来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24 19:57:18编辑过]
18
ltq0533 发表于 2005-3-25 08:01:00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调性的问题,我不想在和LTQ0533朋友做争论了”——米达斯先生确实在调性方面发表了一番高论,而我一直是围绕怎样回答楼主“如何区分调号”问题上发言的,南辕北辙,不讨论也罢。
19
瓦格米达斯 发表于 2005-3-25 18:01:00 | 只看该作者

首先非常感谢LTQ0533朋友把《茨冈》的片段贴上来,让我有幸一观。

但观看后还是觉得LPQ0533朋友对调性调式的学习上存在的问题。现在有例子可以帮助我们分析,那就让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首先我们来看看LPQ0533朋友是怎么来分析《茨冈》乐曲开头的(如果想看谱,我有,也有MP3可听,开始的调号是两个升号,而且调式、调性很明显是b小调。)

OK,我们来一起看看《茨冈》的动机。动机非常的明显,就是开头的两个音符(两个B音,一共3拍)。从这个动机发展出了4小节的一个乐句,让我们来看这4小节的乐句。很明显,作者在这个乐句里只运用到了4个音:#A,B,C,D。他们之间的音程关系是半半全。(其实还有另两个音就是G,#C,但G和#C的位置都是在弱拍上,并且停留的时间非常的短,我认为是一个经过音,而其他音符无论是时值还是强弱的位置上来看,都是处于主导地位的,所以我认为前4小节的乐句是这4个音符组成的)。现在让我们来看,如果按LTQ0533朋友说的那样“开始的调号是两个升号,而且调式、调性很明显是b小调”的话,就不应该出现#A和C这两个音。而且这两个音符占了动机将近一半的时值。我认为出现这样的情况的时候,这两个音已经不能当作经过音,或者变化音处理了。最有可能的就是乐句是用现代调式调性来写的。如果细心的朋友大概已经看的出来,这四个音正是梅西昂第四调式第一移位里的前四个音,他们之间的关系正好是半半全。

所以这个乐句是以#A为主音的梅西昂第四调式(第一移位)。而从第五-六小节,出现了D,#D,E,#F(调号里就需要#F,出现的G音的解释很前面一样,这里不重复了)。我想这里大家已经很明白了,这里为什么出现#D了。用LPQ0533朋友说的“开始的调号是两个升号,而且调式、调性很明显是b小调”已经是无法解释了。其实这个是梅西昂第四调式的第五移位。而第7小节同样的情况又出现了,由于后面的谱子看不见了,但最有可能的是梅西昂第四调式第二移位。

我没有看到这个曲谱的全部,所以不能确定这个曲最终是用什么调式来写作的。但从乐曲的前7小节分析来看,7小节里,主音换了3次。我认为这已经是无调性音乐的标志了而并非象LTQ0533所说的那样“调性很明显是b小调”!从前7个小节来看,是非常明显的梅西昂第四调式。

而谱表号上的调号,只是作者为了小提琴的演奏音域的需要而定的,并非是告诉你,我这个曲子是b小调的。

所以再一次告诉LPQ0533朋友,你所说的“如果“一定是无调性音乐”(你又一次用了你喜欢“多看几眼”的“一定”),那还要这些调号干什么呢?”这句话有多么的幼稚。

当然我也许分析的有问题,也不一定完全正确,但从这个例子我们大家已经可以看出一些关于调性调式的端倪了。我想LPQ0533朋友关于调性调式的认识上的确存在着一些问题。

还有一段就不在这里做详细的分析了,毕竟做乐曲分析是很烦很难的。

在这里再次感谢LPQ0533朋友给我看这个谱子,让我有了学习的机会。让我证明以前一些运用理论知识“主观想象的”的东西是正确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25 18:10:36编辑过]
20
ltq0533 发表于 2005-3-25 21:22:00 | 只看该作者
拉威尔的《茨冈》,作于1924年,此曲吸收了帕格尼尼的小提琴演奏技巧和匈牙利吉普赛音乐的特点(如带增二度的音阶等),自由奔放,具有鲜明的吉普赛音乐风格。拉威尔是法国作曲家,他严守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戒律,今天,他的作品却被米达斯一分析,成了“无调性”(标志)的音乐作品了,真叫人啼笑皆非,不知该说什么好了!“无调性”音乐的鼻祖是勋伯格,他的“十二音体系”(即无调性作曲技法)产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大约与《茨冈》同年代),而且有他自己的“记谱法”,没有见到拉威尔也跟勋伯格搅在一块的记载,今天终于“长长见识”(16楼语)了。

在17楼的第二个片段中,这样流畅的、调式调性如此明显的旋律,这在“无调性”音乐中是不可能有的,竟然不作“分析”了——也罢,这样的高深“理论”一次学得太多也消化不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广告联系|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5-4-3 02:38

Powered by Chinaviolin.NET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