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Nomos在2011-10-28 15:41:00的发言: 回101楼: 首先感谢你为所谓“大师”写了这么多。 以我的标准,确实就想起这3人。张乐我知道,我还真没觉得他是大师。我想您不否认傅聪是大师吧? 没想到你这样理解我说的“火”,汗颜啊!我敢断定您真的不知道朱晓玫。以你的这几条,郎朗是比傅聪更大的大师了,朱晓玫就更啥也不是了,呵呵…… 国际顶尖比赛?任何所谓大赛只不过是一个圈子玩儿自己的游戏,别的圈子都可能会无视,你还以为真是地球第一了? “三星带花”?你还在听5大公司啊,以是否是“三星带花”作为是否购买的依据? “五,在国内,他的某专辑销量排名榜首多年,至今未遇敌手;”——请教这是指那个专辑?梁祝吗?
别误会,我说过了,我是圈外人,充其量是个不发烧的爱好者,对乐坛的风云人物确实知道的极少,三星带花也是最近才从网上看来的新词,本人更是从不买太贵的CD,承你指教,头次听说朱晓玫……我写了五条,不是罗列大师的标准,只是把一些常被人提起的因素拿来证明,在这些方面,薛伟都足够卓越。据我所知,中国古典乐唱片销量最高的纪录仍由《爱的致意》保持。
再多说两句,据我拙见,所谓大师,是一些在专业领域里做出突出贡献,并被社会大众(某些专业领域可以是小众)以及同行业者的多数认可的杰出人物,比如已经过世的林耀基先生对中国小提琴教育做出的贡献至今无人能及,从政府到民间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问题的复杂性在于,流行与传世两种标准总是纠缠在一起,人们尽可以从各自的立场去理解大师这个称谓的历史性与时代性,所以我前面提的大师一词仍然会存在争议。使情况更加复杂的是,在标新立异的今天,大师不但是一种尊称,还可以被用作职称,比如象棋国际特级大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等等,再加上有人以为大师的帽子可以订做,于是在时装店里买回一顶,自已戴在头上者更不乏其人。综上可知,我们要谈的问题,其争议的核心恰好处在问题之外,即大师一词是在什么意义上被使用的?如果混着说,那只能是一笔糊涂帐了。
说薛伟是大师,我不想列举陈旧的理由,只是表达我个人的见解,别人尽可以不同意,当然,我也有不同意别人认为他不是大师的权利。我想,薛伟通过此次比赛,引领了中国音乐走向世界,与国际接轨的新风气,这正是林老先生未竟的事业。青岛比赛的结果令人惊惧:中国选手(国内学习者)全数出局,得第二名的中国人也是美式教育培养出来的。我们原来的培养模式出了问题已是不能回避的事实,而真正把这个问题堂堂正正摆在国人面前引起大家重视的正是薛伟。就这一点来说,他已经毫无疑问是处在中国音乐教育的最前沿。有人称之为一个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新时代的开始,我想并不为过。如果这样的人还不能称为大师,这样的眼光和气魄还不配做大师,那我就不知大师这个头衔谁还配做了。难道教个弓法,改个指法,讲讲西洋文化背景,谈谈音乐家的私生活就可以了吗?薛老师在点评时说过:真正的音乐家,不但要有自己的独特理解,独特的音乐处理,还要有一套理论做支撑,使音乐不是标新立异,哗众取宠,而是合情合理。再次建议你在网络电视台观看一下第二现场的专家点评视频。可证我并未窜改原意。
仁兄所说的火,我并未误解,但盛行一时者多,名垂后世者寡,如果从时间的绝对概念上算,当代就没有人可以称大师了。这正与文学界论争的什么是经典异曲同工。
无论如何,谢谢你的认真回复,在这种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上争论,感到有与朋友把酒论道的快乐。并借此再次向我所尊敬的薛伟大师表达敬意。附带说一句,他并不认识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