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街头艺人在2005-4-8 9:32:00的发言:
十六世纪,小提琴的演奏仅局限在第一把的范围之内。持琴的姿势是将琴靠在胸部的左方,那时根本不用肩垫(见图一)。左手成为一个支点。后来十七世纪随着音域的加宽,要求左手摆脱这种固定的状态,开始在肩上持琴了(见图二)。但是当时换把时,是不时地将下颚放在小提琴系弦板的右方。这样阻碍了演奏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详细情况可查阅B.Campagnoli 1797年的《Nouvelle Methode de la Mecanique Progressive du jeu de Violon》一书)。
进入十九世纪,在音乐艺术要求日益提高的影响下,确立了当今新的持琴的姿势。这样,也导致了小提琴结构上的改良。1820年Ludwig Spohr (1784-1859)发明了腮垫。腮垫的应用进一步解放了左手,使指法更加华丽。
肩垫的采用也与持琴的稳固、左手的灵活运用有关。西装的垫肩有利于持琴,但是在没穿带垫肩衣装的情况下,垫个手帕更有利于持琴。后来人们试用了各种不同的肩垫。我小时用的肩垫是自己做的。所以您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考虑肩垫的应用与否。
图片上传了100次未能成功,但我一定要让你们看到图片。请点击如下地址:
其实我提出这个疑问是因为以下事实:
超级高手大部分都不用肩垫,并主张不用肩垫,
象斯特恩是其中最有名的,比较夸张、幽默, : )。
所以就想知道是为什么了,
传统的说法大概是:不用它,对演奏者而言,因为(声音的)身体传导(也就是说演奏者自已听着声音更迷人),从而更利于他融入音乐。
我个人瞎猜它应该有技术上的好处(以前说过了),现在看来大概是不对的。
我后来又试了一下,发现听上去是有可以察觉的美化,我怀疑这并不是“传声”的原因,而是因为身体与琴背有一些接触本身有利于琴的发音(予以适当的阻尼),本想录一下音看客观上是不是真如此,可惜技术有些差,拉不好一段象样的东西,只好待以后再说了。
其实说这个也多半是因为感觉它是个有趣的现象,和自已用不用关系不大。
我小时拉琴时肩垫也是(我老师)做的,高度可调,那时的产品很差,不合用。 :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4-8 13:13:31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