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提琴网 - Chinaviolin.NET

QQ登录

只能登录,注册无效

img_loading
智能检测中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最新双盲实验证明,古董琴和新琴没区别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指尖咏叹调 发表于 2014-4-12 09:0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琴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小提琴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转载自果壳网

    古董小提琴真的比当代小提琴更好吗?两年前,克劳迪亚·弗里茨(Claudia Fritz)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指出在双盲条件下,实验者并不能区分新旧小提琴的差别。而在今年4月7日,这位来自法国皮埃尔和玛丽·居里大学(Université Pierre-et-Marie-Curie,又名巴黎第六大学)的小提琴专家又在这本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篇结果与先前一致的论文,只是这次的实验设计更加严谨。
为了完成新的实验,克劳迪亚·弗里茨(左)不仅设法找到了合适的音乐厅,还专门找来了钢琴伴奏。

摄影: Hubert Raguet/LightMediation

    好马配好鞍,十七世纪、十八世纪间意大利制琴师手工制作的名琴几乎成为了成功小提琴家的标配:著名小提琴家雅沙?海飞兹生前最常使用的是一把萨拉萨蒂曾用过的1742年制“瓜耐利”;大卫?奥伊斯特拉赫至少用过三把“斯特拉迪瓦里”;耶胡迪?梅纽因演奏过两把“斯特拉迪瓦里”、三把“瓜耐利”、一把“格兰奇诺”和一把“布塞托”;而弗里兹?克莱斯勒至少演奏过五把不同年代的“斯特拉迪瓦里”,其中包括一把胡贝尔曼曾经使用过的。而与小提琴“宗师”尼科罗?帕格尼尼一同令众生敬仰的,除了他鬼魅一般的琴技,还有那把“史诗级”的,绰号“大炮”的“瓜耐利”。

    之后的制琴匠似乎再做努力,也无法到达昔日的高度——人们总是觉得出自名家之手的小提琴听上去更动听一些。这样的“差异”也反映在了价格上:一把手工制作的小提琴,哪怕设计再合理、工艺再精良,只要它还是一把“新琴”,售价就总也赶不上“老琴”的零头。

"Il Cannone" Guarneri del Gesù, (1743):这门帕格尼尼用过的“大炮”自1851年起就成为了意大利热那亚市的财产。

图片:Il Ministero degli Affari Esteri, Italia

    可以想象,两年前克劳迪亚发表的“挑战常识”的实验结果招致了多大的反弹。在这位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声学研究员的个人页面上,除了大量罗列的相关新闻报道,就是他们对各种批评的回应——从实验方法到样本数量,不一而足。小提琴家艾尔?卡利斯(Earl Carlyss)也明确表示这次研究中在酒店房间试琴的方法很不合适,小提琴应该在音乐厅里演奏,这种比较就像是在停车场中比较福特和法拉利一样。

   “我们花了一年时间来准备实验,另外一年时间来处理分析数据、写文章。” 克劳迪亚接受果壳网采访时候表示,“因为两年前那篇文章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我们决定设计一个新的实验来解决这些问题,并且向前再进一步。实验其实比刚刚发表的这篇文章更大,接下来可能还有两篇论文的内容:一篇是听众对小提琴的评价,另一篇则集中在感性评价和声学测量结果之间的相关性上。”

 研究团队正在通过仪器分析古董小提琴的声学特征。

摄影:Hubert Raguet/LightMediation 

  在新发表的研究中,弗里茨和她的团队请来了顶级的独奏小提琴家,他们给了小提琴家们更多的时间,将古董小提琴的样本量从3把增加到了6把,此外他们还找到了一个可以容纳300人的音乐厅,用来给小提琴家们试琴。

    这些改进几乎涵盖了两年前批评家提出的一切意见,但是实验结果确是和两年前的研究维持一致:在双盲条件下,顶级的小提琴家们也无法区分新旧小提琴的差别;而且在10位知名独奏小提琴家中,最受欢迎的是一把新制的小提琴,而最不受欢迎的则是一把斯特拉迪瓦里。

    

现年51岁,世界上唯一赢得了柴可夫斯基大赛、西贝柳斯大赛和帕格尼尼大赛三项顶级小提琴赛事金牌的俄罗斯小提琴演奏家伊利亚·凯勒(Ilya Kaler)是这次邀请到的知名独奏小提琴家之一。
摄影:Stefan Avalos

当然,克劳迪亚认为她所做的实验还是可以继续改进的。如果有无限的时间和经费的话,她希望能够请这些小提琴家花更多时间来适应这些小提琴,“如果能够花钱请几位小提琴家演奏几个月一把他不知道新旧的小提琴,那就更完美了。”

新文章发表之后,弗里茨研究团队感觉收到的批评意见比两年前少了很多,一方面是因为这次的实验设计更加严谨,一方面是因为大家其实已经有了一定的心理预期,“当然,也有可能只是我们适应了;-)”,克劳迪亚表示。

    

现年37岁,出生于上海的华裔加拿大炫技独奏小提琴家侯以嘉也被邀请参与这个项目。
摄影:Stefan Avalos

对于那些顽固的批评者,克劳迪亚表示“我们不希望那些怀疑论者都能相信我们的实验结果,实际上他们只相信他们选择相信的东西。实际上,我们并不在乎他们是不是相信我们的研究结果。”

    克劳迪亚在果壳网的采访中表示:“我们的研究无意改变人们的审美,也没有想过我们的研究会对艺术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研究团队投入时间、精力做这项研究的最终目的其实只是想改变人们对小提琴的一些想法:一方面,我们希望年轻小提琴师能将注意力从他们‘演奏的是什么样一把小提琴’回到‘如何演奏一把小提琴’上来,希望他们即使没有经济实力拥有一把昂贵的古董提琴,也可以在音乐道路上走得更远;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人们能够认可当代小提琴制造师们在制琴方面做出的努力。”

良好的音准主要是建立在由耳朵指导的触指感觉上的。——加拉米安
2
Herr周 发表于 2014-4-12 09:41:00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不错``
3
ba5rw 发表于 2014-4-12 10:22:00 | 只看该作者

我感觉卖老琴千万别再吹什么材料、工艺和音色了,就老老实实的说其历史人文价值,好比半坡村的那个鱼纹破陶盆……经过俺几个月的学习探索,感觉小提琴实在不是什么高科技,音色的定位处理也不是难事,跟哪个地方的料也无太大关系。要说材料的关系那就是卖相的问题,都是人,长得清爽的当然受欢迎……而音色,是可以调整的,工艺那是用心的问题。

 

哈哈,这个论坛俺算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多嘴几句,望海涵!

4
chennan 发表于 2014-4-12 11:05:00 | 只看该作者
    这个问题的确是很火啊,我也很关注这个问题
    但是我认为这个研究还是不科学的,虽然是老琴与新琴的对比,但是在琴的选择上还是有问题的。
的确有几个提琴制作师很有本事,他们制作的琴可以发出老琴的音色,比如德国美国的某几个制琴师。如果选择了他们的琴,那新琴的声音肯定更加接近老琴,别人我不知道,这篇文章的第二作者curtin就是一位和优秀的提琴制作师。
    这篇文章中做的实验,应用了控制变量法,感觉很完美,但是在样本的选择上却缺少随机性。所以实验的结论说服力会大大下降,如果让我设计实验,在选择琴的时候,我一定会随机的选一家琴行,并从中随机选六把新琴和老琴,在进行对比。我认为本文中选择了斯氏等人的名琴有扩大影响力并给自己做广告的嫌疑,SCI和EI上貌似搜不到这篇文章,说明这篇文章应该不是很权威。
    在我的观点里,大部分老琴与新琴的声音还是有很明显的区别的,个别新琴除外
5
庞熔 发表于 2014-4-12 11:33:00 | 只看该作者
所以说“超斯赶瓜”并非狂言,而是现实的目标,只要功力足够完全是做得到的。
6
catchrye 发表于 2014-4-12 12:56:00 | 只看该作者
若要证明大众普遍无法分辨,那是必然的,这种东西本身就是小众,是给少数人玩的。

再者,即使是在玩音乐的小众里面,

曲子作得好的,不一定能玩好乐器;
拉琴技术好的,不一定能欣赏音乐;
能欣赏音乐的,不一定能欣赏音色;
能欣赏音色的,不一定能欣赏音质。

音乐本身就是一个承载了很多东西的复杂多面体。

听音乐的人,都是在盲人摸象,摸到鼻子和摸到大腿的区别罢了。

老琴和新琴的区别,可能就是大象眼皮上的一撮睫毛,大多数人都摸不到。


做这种实验,最困难的地方在于:你无法分辨哪些人是真正摸到了其中的区别的;也无法分辨哪些人是摸到了“汗毛”,却误以为自己摸到的是“睫毛”的。


7
明月山人 发表于 2014-4-12 14:01:00 | 只看该作者
楼主所言"两年前"Claudia那篇文章我曾翻译并贴在本坛,见"意大利古琴:声音真的那么好?",可以参考。链接如下:https://www.chinaviolin.net/bbs/dispbbs.asp?BoardID=42&ID=60794&replyID=&skin=1
8
ba5rw 发表于 2014-4-12 19:28: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明月山人在2014-4-12 14:01:00的发言:
楼主所言"两年前"Claudia那篇文章我曾翻译并贴在本坛,见"意大利古琴:声音真的那么好?",可以参考。链接如下:https://www.chinaviolin.net/bbs/dispbbs.asp?BoardID=42&ID=60794&replyID=&skin=1

您的这篇译文给了我不少启发,论坛让我学到不少东西,也容我吐槽胡扯,感谢明月老师和论坛,所以我也尽力奉献自己的有限力量……

9
明月山人 发表于 2014-4-13 09:41: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ba5rw在2014-4-12 19:28:00的发言:

您的这篇译文给了我不少启发,论坛让我学到不少东西,也容我吐槽胡扯,感谢明月老师和论坛,所以我也尽力奉献自己的有限力量……

不必客气,我也是初学乍练,大家共勉,并一起各尽微薄之力来建设这个论坛,我们共同的家。
10
荷锄晚归 发表于 2014-4-13 11:56: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chennan在2014-4-12 11:05:00的发言:
    这个问题的确是很火啊,我也很关注这个问题
    但是我认为这个研究还是不科学的,虽然是老琴与新琴的对比,但是在琴的选择上还是有问题的。
的确有几个提琴制作师很有本事,他们制作的琴可以发出老琴的音色,比如德国美国的某几个制琴师。如果选择了他们的琴,那新琴的声音肯定更加接近老琴,别人我不知道,这篇文章的第二作者curtin就是一位和优秀的提琴制作师。
    这篇文章中做的实验,应用了控制变量法,感觉很完美,但是在样本的选择上却缺少随机性。所以实验的结论说服力会大大下降,如果让我设计实验,在选择琴的时候,我一定会随机的选一家琴行,并从中随机选六把新琴和老琴,在进行对比。我认为本文中选择了斯氏等人的名琴有扩大影响力并给自己做广告的嫌疑,SCI和EI上貌似搜不到这篇文章,说明这篇文章应该不是很权威。
    在我的观点里,大部分老琴与新琴的声音还是有很明显的区别的,个别新琴除外

同意楼上观点,大部分新琴不如老琴,比如,一把新琴,买时可能还有点噪,但拉过几年之后就有了明显改善。酒是陈的香,姜是老的辣!一些所谓的双盲实验连最基本的方面都没注意到就妄下结论了,真像是郑人买履一般,“宁信度不自信也”。
11
 楼主| 指尖咏叹调 发表于 2014-4-13 15:11:00 | 只看该作者
美国国家科学院刊是很权威的刊物,影响因子9点几。就科学性来说,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12
计算机场统计 发表于 2014-4-14 09:03:00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指尖咏叹调,很好的帖子!
13
chennan 发表于 2014-4-14 12:30:00 | 只看该作者

就实验的方法来说的确是挺科学的,但是能否得出“古董琴和新琴没区别”这个结论就值得商榷了。 但是从这个研究中得出“某些品质好的新琴与名琴不分伯仲”我认为是可以的
14
超人侠客 发表于 2014-4-14 19:23:00 | 只看该作者
"大部分新琴不如老琴"__前面还可以加一个绝字,即绝大部分新琴不如老琴,这是事实!不要拿绝少数几个好声音的新琴来就说新琴不比老琴差!特别是在国内,很多所谓的德国“工厂琴”声音音色纯净度大大超过国内新琴。
15
超人侠客 发表于 2014-4-14 19:33:00 | 只看该作者
我建议应该在一个大型的国际乐器展览会上随机抽出十家摊位,五家各抽出一把老琴,五家各抽出一把新琴,这样比试才有公正性。
16
violinbow 发表于 2016-5-24 15:25:19 | 只看该作者
我看了这次双盲的视频 他们请了顶尖的演奏家分别去演奏这六把小提琴 都带着眼罩 关键是所有的琴都是先房间再音乐厅钢琴伴奏再到音乐厅交响乐队伴奏 还是很严谨的 下面坐着评判的人除了curtin他们以为 最后交响乐队阶段请来了众多的提琴演奏专业学生或演奏家在台下听 应该说这种双盲实验很有意义
17
超人侠客 发表于 2016-5-24 22:12:34 | 只看该作者
我也不多说了,只把不同意见转发过来:chennan:"
每次看到这个标题时都有点生气,演奏家选什么琴关科学家什么事?小提琴家们往往可以凭借自己多年经验对一把琴的音色、音质、音量、工艺、反应性等性能做出准确判断,从而选出他们心爱的提琴。这个实验最多得出的结论只能是“部分新琴的性能比个别老琴好”,对提琴的鉴赏起不了作用。

科学家们应该把研究中心放在影响提琴发声性质的因素、材料的优化处理及新材料开发等课题上,从而提高提琴质量。我们都知道美国和德国的几个制琴家可以造出与顶级老琴媲美的新琴,而且在拍卖市场上的价格表现力压很多老琴,所以这说明大部分人还是以理性的态度去选择的。

之所以我们对老琴比较崇拜是因为我们偏爱的声音往往需要新提琴经过反复震动,氧化,老化才可以形成的而已。当然如果制琴家们可以仿制出具有顶级老琴品质的新琴我觉得也特别好啊。

搜了一下Claudia Fritz,果然是那个美国制琴家的伙伴,这篇论文就是一个漂亮的营销广告而已,文章潜在的意思是这个美国制琴师的新琴比斯氏的好,大家会信吗?呵呵
18
超人侠客 发表于 2016-5-24 22:14:29 | 只看该作者
现在大家都知道的是欧美日本等全世界的交响乐团绝大多数都在使用老琴,事实摆在那里就看你是否愿意承认。
另外由制琴协会团体出资的实验,其实验结果必然倾向出资方!
19
鱼儿 发表于 2016-5-25 15:38:25 | 只看该作者
果壳的东西偏娱乐向的,当娱乐新闻看就行。
20
老腾 发表于 2016-5-25 17:04:14 | 只看该作者
很多理论都是利益驱动的。七十年代初专家都说红薯玉米木薯好过大米,其实是大米不够吃,买药的说自己的药是最好的等等。。。。。。呵呵呵呵!

点评

现在红薯玉米木薯的确比大米贵。  发表于 2016-5-25 18:0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广告联系|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5-3-30 14:53

Powered by Chinaviolin.NET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